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经济陷入衰退的根源在于:曾给日本带来经济奇迹的政府干预型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了政府干预危机.探寻日本经济衰退的根源,重新认识"日本模式"的经验教训,对于正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来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19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陷入瘫痪状态,但经过短短几十年,日本经济再次崛起,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日本奇迹".通过对19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进行阶段性的分析,研究造成日本经济波动的内外因素,探究日本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以期发现日本经济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日本社会出现了城市运动。由于日本的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城市社会建立起来了。本文从幕藩体制、社会生产力、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等方面,探讨日本城市运动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4.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稳定机制、经济调节机制和政治调节机制.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保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是一项社会效益极佳的民心工程.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对于稳定城市社会、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使推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实现"应保尽保"工作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并制约着城市"低保"的调节作用.研究城市"低保"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构筑牢固的城市最后"安全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日本乡村振兴的历史日本二战战败后,选择了发展经济的道路。1960年至1970年的10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了2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柱,就是发展重化学工业和推进城市化。但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社会负面效应",即社会成本相应增大。这种"社会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于空气、水资源等环境的破坏,即是"公害",将日本变成世界上最恶劣的"公害列岛";二是贫富差距被拉大,赚大钱的只是一小部分掌控着巨额资本的人,而平民百姓却依旧很穷。这种差距,不仅反映在国民个人收入上,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化之路--重点发展超大型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特有的国情出发决定了我国现阶段需要发展超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在规模经济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解决"三农"问题也需要发展超大型城市.我国应该从政策上给予鼓励,城市建设走多中心的发展道路,防治"大城市病",克服四合院思维,实现良性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给合肥市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合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发展合肥农业经济的强大经济后盾.合肥市应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采用"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共同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三县工业化进程;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大力加强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一定能充分发挥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在整个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经济和区域竞争的主体".民主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城市及其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青海省已经发展出涵盖1个中心城市、2个次级中心城市、70个各类小城镇的初具规模的城市体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现已拥有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城市."十五"期间,拉萨市创造社会财富328.56亿元,较"九五"增加179.48亿元,全市生产总值以年均16.6%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高出全区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不过,囿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青藏高原城镇化进程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坊市制的优点在于使城区整齐划一,便于管理,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然而这一制度毕竟是城市经济不够发达的产物,也缺乏生活气息.而"坊"、"市"混合的转型,是中国历史上城市经济发展的必须转折点.城市的实际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经济客观规律的,也不能背离城市居民生活的要求和愿望.隋唐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强化上层建筑对于城市的管制.北宋时期的坊市改制缘于商旅的增加,城市经济的扩大,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了更广大人民的愿望,从而才能更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向前发展,其留给后世的也就是一个人性、合理的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10.
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国外一些大城市如伦敦、东京和纽约,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在我国,许多城市如上海、保定、杭州、南昌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迈出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低碳城市建设步伐.武汉市建设低碳城市也是"两型社会"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目的是在未来数十年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增强城市竞争力,进而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