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世纪伊始,"文学危机论"成为中国当代文论界的一桩公案。当我们今天反思这段公案的时候,不难发现,"文学危机论"的核心问题在于文学的性质从"虚生活"转向"虚拟现实",其形式重在表现"图像对文字的优势",由此体现为"构虚性"的文学本质观,而网络文学对文学"虚构性"审美本质的颠覆与取代,构成了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危机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2.
从直观表面来看,中西文学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文学体裁的差异上。中国文学在"意境"说(重表现)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自古抒情性文学体裁就十分发达;与之相反,西方文学在"典型"论(重再现)的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则是叙事性文学体裁较为发达。究其原因,这主要是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直接造成的,它首先主要表现在双方的语言观(言意观)上。这就是说,导致中西文学巨大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乃是中西语言观(言意观)的不同,也即言意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和宏观层面探讨梁实秋的文学观和翻译观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其文学观对翻译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摹仿与纪律"的文学本质论使他的翻译态度严谨而理性;"天才说"的文学主体论使他的翻译选择呈现出较浓的文化精英意识;"中庸平和"的文学审美论使他的翻译策略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彰显"异"的基础上体现"适度"原则;"判断与透视"的文学批评论使他的翻译批评注重对作品伦理功能与艺术功能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三个方面说明创造社文学世界的文化生成形态。第一,创造社早期文学观对大正时期日本化了的多种西方文学思潮的创造性接受;第二,创造社成立之后对"打架"态势的选择;第三,"打架"态势对创造社文学观的挤压、变形,最终使其文学观发生分裂,并对其文学创作造成了伤害。  相似文献   

5.
王韶华著述40万字《文学形态论》,提出"文学形态"理论。本文是其中重要论文,提示我们应该研究——文学怎样存在和如何表现,基于文学本体论的逻辑起点,在那广大且笼而统之的意识形态中,以艺术的审美性和言语的生命特征把文学"解放"出来,凸显文学的主体作用。文学性质、规律和途径因"形态"而有脉络,文学现象和文学活动自然而然地深入其本质;另一方面,在学理上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反映文学的整体面貌,从文学生成过程、内外部建构和表达方式直接而深度地揭示文学的本真状态,从而使文学有自足的理论体系,由它自己的形式、规则、表现方式和艺术范畴诠释、求证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景观,从文学与文化系统的关系看,文学创作已不再仅是直接地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素材,而是在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文化整体中与世界、生活发生联系,文学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的边界日渐模糊。文学已日益成为文化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既从文化产业的其他形式中汲取养分,又为文化产业的其他环节提供创意与内容支持。从文学体裁变化角度看,表现为小说的一枝独秀、戏剧文学的独立、诗与歌的分化及散文的边缘化等,这说明,分化和独立已成为当前文学体裁演化的重要特征。对文学而言,这种分化和独立虽意味着文学疆域的缩小,但就艺术整体而言,这意味着艺术种类的丰富与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尔克斯强调具有"现代"色彩的《百年孤独》是一部用密码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揣度,它以生活中的现实为依据,就跟梦境一样,从而奠定了作家本人文学认知的主基调:从生活中的现实出发进入到想象的奇异现实。马尔克斯的文学观和创作思想,其中对涉及到中国作家对人的观念的调整,思维中心的转移和艺术模式的突破与创新等方面,其产生的影响力表现为激活或唤醒。分析这种影响力对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异质化作用,在于弄清它是怎样激发出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写实中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重视作家个人独有的精神文化品质和对中国文学地域性血缘文化进行新的追寻的。检讨这种在马尔克斯创作思想的启迪和反思中的文学探索,是怎样在背负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历史重任的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实践中,将那种所谓的"思考后"写作与"思考前"写作融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当下,一股势不可挡的"玄幻文学热",已经形成了文化市场的冲击波。是什么原因引发这样的局面,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诚如陶东风教授所言:"‘玄幻文学’的真正研究价值不在其文本的审美特质,而在其社会学的认识价值。"确实,"玄幻文学热"现象不仅仅是文学问题,更折射出一个时代和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玄幻文学是一种脱离沉重道德责任感的形式化的消极娱乐方式,它充分暴露了玄幻文学接受者精神世界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玄幻文学接受者价值世界的混乱、审美情趣的"平面化"以及其"客体化"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新时期出现的底层文学潮流,探索其现实主义的特殊形态。得出结论:底层文学奉行高尔基的"赤裸裸的真实"观,在消解政治意识形态和推进现实主义非经典化方面与新写实相通;在叙事立场上不同于新写实的"零度情感",而以强烈的人民性及批判性与"左翼文学"相连;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创化"形态区别于"左翼文学"对现实主义的固守而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底层文学的现实主义不是文学史上任何一种现实主义的简单回归,它是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1.
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在开启现代化转型进程后,一直在追求与主流文学的同步.随着建国后文学生产的高度体制化,内地文学思潮的流向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其文学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文学的民族身份却不断淡化,直到1980年代以后文学的民族意识逐渐复苏.新疆当代汉族文学在历史积淀薄弱的前提下,以边疆汉族文学姿态起步,成为内...  相似文献   

12.
晚明文学夹杂学术思潮,复杂而多变,故学界尚未有分期之论,然并非不可操作。万历二十年(1592)至天启四年(1624),是性灵文学繁盛的时期。在王学与“狂禅”的影响下,湖北地区的公安派和竟陵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高举“性灵”大旗,倡导革新,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继而在东林党学术与政治的双重压制下先后没落。天启五年(1625)至崇祯十七年(1644),是社团文学繁盛的时期。伴随政治危机的加剧,东林党议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本士大夫之间利益的纷争,演化为东林党与阉党你死我活的血腥斗争。突出反映在文学上,则是江南地区文人结社的勃兴,呈现出党社一体化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前现代时期的少数族裔文学处于自为状态,晚清以来,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演进的过程中,它们被整合进"中华民族"的谱系之中,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少数族裔文学进而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统摄之下呈现出三种面目:一、在集体无意识的洪流中被时代的风潮挟裹、一体化,融入到启蒙话语的主旋律中;...  相似文献   

14.
英语文学中缺乏明确的“海洋文学”的定义,但韦勒克关于文学类型的理论和陈平原对武侠小说类型的研究,却为“海洋文学”的确立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同时,介绍清末民初“新小说家”在文学类型方面作的努力,联系文学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和当下中国步入海洋大国的实际境遇,指出在当今语境下推进“海洋文学”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首先回顾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相关研究;然后从认知的角度基于原形范畴理论,借鉴语法符号隐喻,对被动语态的语言实例做具体分析,探求被动语态的原型及其语义特征。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原型式为其标记式"be+V-ed",其实质为施动性,原型语义为被动意义,且随着认知的发展,被动语义呈多样性和层次性:显性被动意义(真被动)、隐性被动意义(次被动)和隐性主动意义(假被动)。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学是在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而诞生的一种新型文学形态。它是生态学与文学相互扩张渗透的产物。生态文学以语言艺术构筑的形象,抒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与未来,表达人类应有的对待自然的伦理信念、情感态度以及行为规范,引领人们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理想境界。生态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势必造成文学生态的诸多变化,如文学精神的重新审视和定义,文学史、文学创作和批评规范的重新确立,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的革新和演变等。这些变化既是文学家和学者研究的新课题,也为文学领域的拓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带来契机,呈现给读者的将是新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7.
六朝书法美学在汉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向展开和细化,理论潜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个时代的书法创作处在积极拓展艺术表现可能性,追求变化多样、趣味丰富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应,书法美学在创作论上总结了多种艺术创新途径。其中尤为强调从自然中获得的涵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在作品论方面,既强调变化多姿的妍媚之美,又注重自然而然的效果,两极兼顾,形成"尚韵"的时代风貌。书法品评也日益具体化和客观化,理论探索与书法实践逐渐形成互动。"神"和"品"两个范畴的出现,表明书法艺术在形式创造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已越出可视的形式本身,由实入虚。无论是创作论、作品论还是鉴赏论,都贯穿着自然主义精神,它呈示出中国书法乃至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学论     
所谓"政治文学",就是反映与政治相关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政治意向,或参与政治斗争的文学,其核心就是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种:一是政治倾向文学;二是政治斗争文学。中、西方政治倾向文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中国和苏联的政治斗争文学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政治文学具有它特殊的美学意义,当然也有审美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图像化或视觉化的时代。图像的自我增殖和无节制传播凸显出视觉饱和化问题,表现在符号污染、信息流失、空间侵占三个方面。在对视觉饱和化的概念界定之后,分析视觉饱和化的成因,主要是人对图像及其效果的迷恋和媒体的视觉狂轰所致,而这是依赖技术的高度进化作强大后盾的。同时,提出“饱和、沉淀”之说,指出饱和化的进程,人类的生存状态受到压迫,引发了视觉困境与生存困境,主要体现在真实状态的迷失及存在本身的困惑。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视觉危机,而视觉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性的危机。因此,对受众即“主体性人”的反思是一个必须注意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强悍民风中汲取力量,高扬刚烈雄强的新格调,是战时中国文学的一种寻求。作家对战时中国文学所作的多方面的开掘,既有将抗战激情直接转化为人物形象的刚健,更延续了“五四”以来对民族尚柔传统的反思,从而以一种巨大的现实渗透力充盈于战时中国文学的整个空间,使雄强成为“提升并迷住灵魂”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