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之下,少数民族社会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河西走廊在中西方文化互通历史上形成多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多元生态聚合区域,资源丰富性、经济后发性与生态脆弱性并存。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对河西走廊民族社会发展相关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思考,是厘清生态文明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的核心能动者,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和转型的经验和趋势对理性审视中国政治转型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内外执政环境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党自身的理性化与现代化。执政党在回应社会需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现代转型,以政治开放不断增进执政党调适性是构建变革型执政党的基本历史经验。实现变革型政党的再造,增进其开放性与包容性,改善其回应性和调适性,提升驾驭变革浪潮的政治领导力,以执政党的现代转型引导和带动国家的现代转型,是中国执政党建设的未来愿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4.
新地缘政治与和谐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理论,受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新地缘政治应运而生,中国新地缘政治以和平、发展、合作方针为旗帜,以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其目标是同各国一起努力共同创建一个和谐世界。构建和谐亚太是中国实行新地缘政治的关键一环,包括四个基本面,四个方位战略。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与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诸方面面临着全球化经济的严峻挑战,教育尤其是与经济发展更加密切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开放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开放化条件下,我国传统的面向少数人的精英式的、封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一办学体制与经营体制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和突破,建立起适应开放条件下的大众化的、开放的、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办学、产业化经营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推进高等教育跨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而现今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正经历着解构与变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创新和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这种新型政治文化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精神。因此本文所讨论的政治文化构建主要是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制度创新为保证,培育公民意识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全球化包括经济、文化、生态和政治等多方面内容,它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但同时也使发展中国家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方面的巨大风险,所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迎接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从西学东渐到孔子学院——文化全球化视域的中国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交流是世界发展的结果,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和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主动参与是明智的选择,而平等开放的态度则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中实现现代化而又能保持民族特性的保证。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容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追求,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这也将是一个吸纳与奉献的永恒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是不发达、不成熟、不完备的社会主义文化,它存在三个最基本的文化矛盾: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新全球化时代遇到的来自纵(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横(全球化和本土化)两个向度的文化矛盾;市场经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所产生的深刻的文化矛盾;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在社会转型中因追求各自价值活动而产生的文化矛盾。其他诸多文化矛盾表现形式皆根源于这三大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是现实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目标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文化统一战线”,是现实文化走向目标文化的最合适的路径,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现代文化格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文化上表现为是非矛盾,实现文化领导权关键靠“认同”,文化统一战线关键靠“包容”。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文化统一战线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前提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认同;关键是多元文化的和谐包容;文化间适度的竞争和排斥;不能突破基本政治底线等。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表现为中西方民族、心理、价值观等不同.近年来文化互动越来越频繁文化转型也越来越明显.全球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纵深发展.全球化浪潮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次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正处在剧烈文化转型期的中国来讲,其影响更为深刻、更为复杂.本文在中国文化的创新必须直面文化的全球化这一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在跨文化交流中对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本土化目标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重要的改革实践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缘起且发展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造与完善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发展机制;政治权力资源的启动为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道路,主要在于依托农村现实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无公害经济,在建设“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下,逐步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农民的市民化与农村的生态化。切实增强农民的主体能力和市场素质,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在继续加大外部社会力量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同时,破除中国传统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等级分隔,消除一切形式的对于农民的歧视性文化,全面构建中国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基层民主;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相似文献   

14.
生态政治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生态政治学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新的生态政治观点:生态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生态文明化。生态哲学理念和生态文化是生态政治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观。生态政治的现实基础是生态经济,其主要内容是生态政治经济学。生态政治经济学强调生态规律约束条件下,对私有产权的超越,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生态政治的基本内容是“政治生态体系”观,这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之间,以及人所组成的“政治体系”与“社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模式。生态政治秩序建设目标:推天理明人事,建立以从生态社群到生态城市,到生态民族国家或文化共同体,到生态系统,到生态存在的绿色差序格局和遵循生态伦理“生态正义”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公民文化--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解析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从总体上讲是人类政治上所取得的进步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政治文明体现为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基础,发达的公民社会作为社会基础,同时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应对全球化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长远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生态政治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诉求也就是实现生态政治化。为此,必须树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政治价值观,构建完善的政府生态责任机制;加强生态政治民主建设,激励社会公众环保深度参与,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生态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当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四方面论述了在市场经济下加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社会主义的契约伦理文化.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契约伦理在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生活领域中的调节功能,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