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对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对于古典自由主义与人道学派和无产阶级理论家贫困观(即弱势群体思想)论述进行了分析,认为马克思的弱势群体思想为我们解决弱势群体、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即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只有制度设计与安排是公正的、合理的,我们才能最终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注经济贫困:中国当下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基点;关注权利保障:中国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必然基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经济贫困并给予其经济救助,是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无法避开和忽视的切入点。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经济救助上,关注其权利保障,并给予他们权利保护才会真正有助于社会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3.
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的反贫困走过了"输血"救济和"造血"开发阶段,但都未取得成功.本文指出文化贫困从根本上说是产生贫困的主要根源,而"贫困文化"则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要想根治贫困,必须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走文化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看反贫困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得以根本性改善.当前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农民阶层性的相对贫困、暂时性贫困更为突出,贫困人口分布更分散,农村贫困有向城市蔓延的态势.农村贫困的根源是“制度不利”造成农民普遍发展机会、权利不均等,农民能力匮乏导致的贫困.必须根据当前农村贫困的根源及主要特征及时调整我国的扶贫战略,才能实现中国农村反贫困的跨越式发展,真正实现贫困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试论西部农村的贫困文化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文化是西部农村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要实现西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变革西部农村的贫困文化。而实现西部教育优先发展、超常规发展,则是变革西部农村贫困文化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在经济复苏背后,美国印第安社会依然被贫困困扰.笔者从美国的福利制度转向对印第安经济的影响入手,探索导致印第安人贫困的政治、文化因素,认为其根源存在于主流社会的排斥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在经济复苏背后,美国印第安社会依然被贫困困扰。笔者从美国的福利制度转向对印第安经济的影响入手,探索导致印第安人贫困的政治、文化因素,认为其根源存在于主流社会的排斥机制之中。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促使人们思考为什么在现代中国社会会出现这么庞大的弱势群体。一般来说,弱势群体的形成是由于客观因素和自身因素共同促成的。在客观方面,弱势群体一部分是由于无法克服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如农村贫困人口,大都是在老、少、边地区,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生存环境恶劣;再如,残疾人由于生理原因而导致某些方面的竞争能力不强,等等。从自身上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层次普遍较低,文化素质也偏差,而贫困发生的概率与个人的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愈低,愈容易陷入贫困境地。除了…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总量庞大,制度缺陷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深化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是解决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最主要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扩大以及引起的许多社会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问题的产生和主要根源,探讨当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的必要性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农业的弱质性与弱势性辨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对弱质性与弱势性概念的混同,目前理论界对农业弱质性的理解有模糊之处。农业弱质性是由农业的产业本质即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所决定。农业天生具有弱质性,但农业并不必然弱势,农业弱势性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农业弱势性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在我国,农业的弱势性加剧了农业弱质性。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需要充分发挥财政和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相似文献   

12.
给弱者以更多的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按劳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 ,都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下 ,必须因时度势 ,适当调节。当前差距已嫌过大 ,原因是在强调效率的同时 ,对公平有所忽视 (体制内仍有平均主义 )。因此 ,有必要给弱者以更多的公平 ,主要措施有逐步冲破城乡户籍鸿沟、保护职工基本权益、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搞好二次分配等 ,以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扭转总体小康中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面对着实力强大又有着浓厚排外色彩的农村宗族,外地媳妇想要实现对家庭、宗族以及村庄生活的融入注定充满着艰难和挑战。因此在社会排斥的视角下,考察作为整体的村民对外地媳妇采取的排斥策略——"污名化",以及该群体为打破这种局面,在日常生活中所展开的种种抗争及结果,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诉讼的过程并不仅仅是法律逻辑推理和法律条文机械应用的过程,而是一场法律框架内中国式的诉讼各方的资本、权力全面动员和对抗的利益争夺战。在一般入的知识库存里,弱势当事入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本和权力,博弈能力相应地比较弱。然而,弱势当事人以弱者身份作为武器,也能够获得相对有利的诉讼结果。但这是我国目前法制建设不完善的表现,将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15.
加强对社区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宁 《社会科学》2003,(6):73-78
政府和社会一直关注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但在人文关怀方面却显得比较薄弱。本文阐述了必须加强对弱势群体提供人文关怀的理由,并指出在这个问题上的几种认识误区,进而提出加强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社会分化中的新生弱势群体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田华 《学术探索》2001,(3):52-55
在我国社会加速转型期,社会分化的深度、广度、烈度和速度比任何时期都要深刻,加之传统社会支持与保护系统的不足,在当前社会新生出许多弱势群体,它们在群体构成和存在特征上与传统弱势群体都有很大的不同,已经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工作与弱势群体关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使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逐渐浮出水面,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也向社会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和范畴进行了客观界定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关爱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崇高使命,并就社会工作如何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自然原因,弱者产生的社会原因更受关注,弱者在权利享有、实现、救济上的弱势地位是造成他们弱势并导致这种弱势境况恶化的根本原因。经由法律所生产出来的弱者,同时又成为法律的调整对象,类似于社会再生产的过程,而弱者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往往也是"弱肉强食"逻辑的再生产和结果取向的功利哲学的再生产。旨在保护弱者的法律制度若设计不当,不仅会出现非保护对象的对策行为或者"溢出效应",还可能会导致弱者更弱的制度陷阱。相对于给予弱者以特殊的照顾,作为公平正义之保证的社会体制更应优先被关注,实际的不自由和对权利的普遍侵害才是弱者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冲突法革命后,基于对旧有法律选择方式的批判和反思,国际私法由最初追求形式正义转向了以实质正义为价值导向,也由此产生了弱者利益保护原则.国际私法中的弱者特指那些在法律选择和争端方式选择中受到限制的弱势群体,他们本应享有的权利因在合同谈判中地位不平等而难以实现,主要体现在涉外消费者合同、劳动合同和产品质量侵权案件中.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中也受到弱者保护理念的影响,但并不能明显表示出保护弱者利益的结果导向,法律操作性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立法,指出现有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以促进我国弱者利益保护原则和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切实保障弱者权益.  相似文献   

20.
从弱势群体现状看公共政策调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顾栋 《社会科学》2003,(9):74-78
公共政策是政府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行为准则 ,是政府调控社会利益的基本工具。政府要通过公共政策调整 ,关注并解决弱势群体就业问题 ,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实现社会富裕文明 ,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