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和魅力的领域,它在国际上是一门“显学”。因为青年的天性、特质是与时代发展的主题相通的。从近代革命、文化变迁与世代进步的角度看,青年总是走在时代最前列的。你要研究中国社会,首先需从研究青年入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代群与社会运动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即在某一特定时期,青年问题往往同样可能转显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社会问题。譬如像五四青年运动与全民运动的结合;譬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青年中所出现的“高考热”、“读书热”、“科技热”…….从中,你可以发现,青年总是改革最大的承受者,也是最大的得益者。与此同时,许多社会热点也总是首先在青年代群身上敏感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外出寻找在叙利亚,儿子要结婚,父母就请一位老妇在城里转,敲人家的门问:“你们有姑娘要出嫁吗?”如果回答“有”,老妇就进去静候。一会儿待嫁姑娘端着咖啡走了出来。老妇端详着姑娘的容貌,估计她的年龄,然后告辞出来,回去告诉待婚青年的父母。待婚青年的父母就根据老妇所说,按图索骥,为儿子“相亲”择配。  相似文献   

3.
"啃老"视角下的青年未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青年就业问题.而研究起点则源于一项关于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由“啃老”现象引起的代际经济矛盾及其化解成为本文研究青年就业问题的切入点。“啃老”行为的直接表现即为有劳动能力的青年未就业,本文由此拓展研究,从青年就业群体的微观主体视角分析影响其就业进入的多样化因素,并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多层次的青年就业促进政策思考,最终建议社会对各种原因形成的青年未就业现象在态度上予以包容,在政策上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4.
当代青年已成为社会的研究对象。运用科学分析,揭开青年之谜,是社会的呼声和青年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青年的种种“研究”,如青年心理学、青年行为学、青年人才学等便应运而生了。它们给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解答了思想上的很多疑问,它们的作用还将发扬光大。但笔者在这里主要不是为了说明成绩,而是要试问青年“研究”的现状,试举青年“研究”的不足。一、思维方式的转换:势在必行青年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青年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并且作为一个希望跻身于社会科学之林的新兴科学而言,迫切需要在学科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5.
(五)对青年的研究,就是对新一代人的研究。青年学就是在“代”这一领域中研究和探索人类发展的趋势。所以,作为理论的青年学,就是对新一代人本质的思考。青年学是以一种使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获得充分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出现的。因为,把青年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无论是从社会的或是青年个人的角度提出,其原因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不确切地理解青年,或是根据这种错误的理解而进行的实践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潘晓”讨论前前后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年代至80年代,从“雷锋”到“潘晓”,《中国青年》曾经几十次地提出过各种问题在青年中开展讨论。今天,历史地回顾《中国青年》的这些讨论,可以理解,它们当然都带着年代的印记。有些讨论有不同程度的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缺陷;但贯穿其中的主调,是对理想与真理的追求和为国家人民作奉献的赤诚,这也是客观事实。“雷锋”并非是推给青年的一个“神”,“潘晓”也绝不是高举的一面“个人主义的旗帜”。在笔者参加和主持过的所有讨论中,“潘晓讨论”是记忆最深刻的。由于诸种原因,对这个讨论曾时毁时誉,或浮或沉。可我始终认为:8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开展的这场人生观大讨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思想解放浪潮对青年成长的新的呼唤;是同代人、不同代人之间的一次真诚的积极的对话;是报刊宣传中一次最广泛、最动情的群众参与;是读者、作者和编者的一次共同的寻求——“潘晓讨论”不只属于编者,属于一家刊物,更属于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万千青年。  相似文献   

7.
继“韩流”、“日流”以后,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国风”潮流。目前,中国的影视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在青年中流行开来,大有压倒“韩流”、“日流”的气势。本文从概述“中国风”的现象开始,分析“中国风”在青年群体中“劲吹”的原因,并以此为视角作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起步于80年代初的中国青年研究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期间我们曾有过创业的喜悦,也尝到了徘徊的苦恼。当历史已跨进90年代,认真总结和冷静反思十年研究得与失,是十分必要的。青年研究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生存,它必然会朝着其自身的逻辑基线延伸、发展,80年代中期“青年学科化”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学界的某种自觉意识。近年来有学者  相似文献   

9.
“青年工作论坛”从本期开始与广大青年朋友见面了. 她将以新鲜、活泼的面貌,争取以“排头兵”的姿态,出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队伍中,出现在“青年研究”的行列里. “青年工作论坛”将从实际出发,对青年工作、青年研究中带普遍指导意义的实际问题、理论问题,展开议论,提出比较独到可行的见解. “青年工作论坛”,提倡“以短见长,小中见大”的文风,叙事论理,言之有物;文字生动,言简意赅.每篇文章,篇幅至多不超过二千五百字. 欢迎广大青年工作者和青年研究工作者积极支持,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0.
王展 《职业》2006,(11):48
“超时”应市而生美国24岁的克力斯是一位电脑程序设计师,在旧金山南部一家名叫“未来工厂”的国际网络软件公司工作。他常常早出晚归,因此,克力斯累了就在电脑桌下睡一会儿。一家公司老板看准了这个商机,做起超时服务生意,他特意开发了一种电脑桌折叠床,操作电脑的人累了就在那儿躺一会儿,醒了又继续干,饿了就到该公司开设的咖啡餐厅去买点东西吃。网络技术人才必须废寝忘食,才能跟上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而相应配套的超时服务便应“市”而生。“理时”会议快捷据美国3M公司的研究人员调查,一般经理每周至少有半天时间花在会议上。由于会议…  相似文献   

11.
美剧走热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狱"的热播,在中国刮起了一阵关剧热.受众主体是高学历和思想比较开放并且有较高英语水平的社会白领和大学生,他们是当代青少年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美剧的热播对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美剧在中国青年中流行的原因;美剧对青年的影响:以及美剧对我国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我们曾提出过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相关系。研究青年价值观的变化,最终涉及的仍然是这个问题。强调主体的作用,不能又走向另一个片面而忽视社会的力量。现在已经有不少学者论述了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青年学者丁学良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概览》一文中提到“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动和受动的统一、社会力量和个体力量相统一的人”。“社会力量与个体力量的统一表明个体既充分地涵摄社会群体的文明成果,又自由地支配着他置身其中的各  相似文献   

13.
王育兰 《老年世界》2009,(24):11-11
我是一名离休干部,有过在北平参加“学运”和亲临“开国大典”的经历;上世纪50年代也曾被授予“内蒙古直属机关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也可以说,“为人民服务”了一辈子。如今年愈古稀,依旧愿将余热充分运用而不想赋闲在家“颐养天年”。也许,这就是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小幽默     
《老人世界》2010,(7):62-62
记忆力太差 一人与某老先生同席,问:“先生贵姓?”老先生回答:“免贵,姓张。”过了一会儿,又问,老先生又回答了一次。再过了一会儿,又问,老先生有些恼火,说:“已告诉你姓张,何必一再问”此人说:“这位李先生啊,这也值得发火吗?”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主题:青年发展与发展青年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如果说20世纪青年研究主题是“青年教育”,21世纪青年研究主题则将扩展至“青年发展”。研究青年发展,首先应研究影响青年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维度取向。新世纪青年的发展,不再像以往几代人,仅在某一维度追求发展。而是希望在三个维度(价值、技术、效用)上都得到发展。青年已从“边缘”走向“主流”;青年从成人“接受”转向对社会“反哺”。因此,要关注青年发展中的“新白领”与“后现代”现象。改善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强对未来的青年政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赵光  月梅  晓楠 《职业》2006,(12):40-41
如今,在上海、深圳和广州等大城市里,“小时化生存”正成为众多身有一技之长的前卫青年的工作方式,他们所从事的也往往是珠宝鉴定师、翻译、陪购等时尚职业。月收入上万元,日子过得随意而优雅。这些白领“小时工”是怎样赚钱的呢?  相似文献   

17.
青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应从厘清“谁是青年”和“青年是谁”这两个问题入手,不求构建那种主观的、封闭的庞大体系,而应注重回归青年自身,回归社会与青年的种种互动关联研究,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在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吸纳和吸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走一务“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变中国作为青年人口大国却是青年研究弱国的不合理局面。  相似文献   

18.
张祉浩 《当代老年》2013,(11):51-51
从前有位私塾先生要学童们做一首诗,要求诗里写100只麻雀,但不能出现“白”字。学童们想了很久,都写不出来。过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19.
今次为期3天的“现代化与青年”国际聚会达60余人,要洋尽各自的观点、见解,多位学者似乎意犹末尽;而值青年国际会议之良机举办的“现代化与青年”高级研讨班却令瑞典学者哈特曼教授和德国慕尼黑青年研究中心芬克博士兴奋不已;他们的研究多方位展开则体现在专访中。“社会学奥林匹克”、“委员会第一任女主席”、“非常高兴地把中国结合到第34委员会中来”、“中国的变革较稳妥有希  相似文献   

20.
对上海城市跑团和跑者的调查显示,青年是跑步热的主体,而积极的身心感受和社会重要性,是个体化时代青年跑步热兴起的微观原因。这与社会转型的宏观原因、青年社团的中观原因共同构成对跑步风尚的完整理解:跑步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新画面,青年文化的一个新面相,城市消费革命的一个新领域,社会分层地位的一个新符号,社会整合的一个新入口;而以跑步为示范,任何趣缘活动和社群结合成为社会发育的一种新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