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与吸取;而孟子之所以不同于墨家,主要又在于其相互绝对意识与超越精神两种不同的思想谱系。在这一基础上,所谓“辟杨墨”实际上也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并从更为现实的立场以及人之更为深远的关怀出发,对杨墨两家的一种双向继承、双向批判与双向扬弃。  相似文献   

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它的建构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反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主张稳态经济发展观;反对现代国家主义政治现,主张社区主义或社会共同体政治;反对现代个人主义文化精神,主张注重创造性和精神作用的文化精神;反对现代"非生态论"世界观,主张整体有机主义"生态论".这些观点有助于当今人类社会转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也能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周秦之际的思想论争是周制危机于观念形态层面的反应,古儒强调家族本位、早期道家强调个体本位、墨家强调天下本位.在周制衰微、秦制崛起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儒、道、墨三家思想各自的一个维度均为法家所用,如儒家强调对个人权利的束缚、早期道家鲜有公民社会建构原则和国家负责制理念、墨家强调个人义务观等等,最终形成无公民社会基础的“国家主义+原子化个人主义”的二元同构.而如果从消解秦制、追求宪政民主制度的背景来考察,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另一个维度,即儒家反对国家权力渗透、强调家族自治,早期道家反对国家干预私有权、强调个体权利,墨家反对国家权力滥用、强调国家福利责任等等,对于走出法家强权—弱责的政治逻辑、构建“古典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二元互补的宪政民主结构,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主义是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和逻辑出发点.个人主义不是个体的反思性主体意识,而是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反思.个人主义最早的思想渊源是斯多葛主义.基督教为西方近代个人主义提供了最充沛的精神和思想资源,宗教改革则是关键的一跃.西方近代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是以权利观念为核心的制度化的政治个人主义,是在反对整体专断权力的意义上来给自己定位的.  相似文献   

5.
小资VS愤青     
"小资"和"愤青"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两大阵营,似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贾谊)之势,仿佛每个青年都非得做出"不归于杨,必归于墨"(孟子)的抉择不可.  相似文献   

6.
周秦之际的思想论争是周制危机于观念形态层面的反应,古儒强调家族本位、早期道家强调个体本位、墨家强调天下本位。在周制衰微、秦制崛起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儒、道、墨三家思想各自的一个维度均为法家所用,如儒家强调对个人权利的束缚、早期道家鲜有公民社会建构原则和国家负责制理念、墨家强调个人义务观等等,最终形成无公民社会基础的国家主义+原子化个人主义的二元同构。而如果从消解秦制、追求宪政民主制度的背景来考察,儒、道、墨三家思想的另一个维度,即儒家反对国家权力渗透、强调家族自治,早期道家反对国家干预私有权、强调个体权利,墨家反对国家权力滥用、强调国家福利责任等等,对于走出法家强权—弱责的政治逻辑、构建古典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二元互补的宪政民主结构,均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子>中记述的舜的两个案例都呈现出"不惜损害百姓权益、为亲友牟取私利"的特点,因此理应以腐败相论.杨泽波先生将其判为美德,是以儒家的偏私性亲亲尊尊观念否定了儒家的普泛性仁者爱人观念.  相似文献   

8.
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主张的参与式民主理论与中国儒家先哲孔子孟子的民本思想虽出于不同的时代,产生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对于伦理价值和社会性交往的宣扬,这对建构现代民主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因为它是克服当今西方基于个人自由和权利平等的原子式个人主义民主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民本思想对调节个人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冲突,实现现代社会和谐和个人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本位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取向的二维视角,可对农民行动逻辑的演变进行深入剖析。农民行动逻辑经历了从伦理本位的集体主义到国家本位的集体主义再到伦理本位的个人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国当代社会所出现的个人主义不是权利本位的个人主义,也不是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更不是唯我主义,而是伦理本位的个人主义。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主义的行为取向之间既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也存在冲突,这取决于行动者对"私域"范围的界定是否一致。  相似文献   

10.
《艺文志》之"文"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理解把<艺文志>的"艺文"看成联合结构,即"艺"乃"六艺"、"文"乃"诗赋(或文学)","艺"文"并称;实际上,"艺文"乃偏正结构,为"艺之文",即<艺文志>所列诸类,均是六经的文本体现或反映之意.这种说法可以通过<艺文志>文本及当时人对"艺文"一词的运用方面得到证明.传统的误读导致了人们对<艺文志>某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11.
方小年 《文史哲》2002,1(4):131-135
“半封建”与“半殖民地”两个概念均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简单地认为“半殖民地”仅指国家政治地位的变化 ,“半封建”仅指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 ,二者都是片面的。由此否认半殖民地不是社会经济形态 ,不能用以表述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人合一论”所说的天,最重要最基本的涵义是指宇宙自然界,中国的哲人们都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人类中心论”却认为人具有主宰自然的权利,而且有认识自然的能力。人类的自大与狂妄,使人们只是强调欲望的满足,在技术进步面前没有神圣感。“天人合一论”的特点则在于天人相依的内在关系,它在本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包括生态伦理。今天,人们应当从中领会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认真反思人类“进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乡土写作的"侨寓"状态及由此决定的"想像性"叙事特征入手,通过对三十年间乡土想像景观的梳理与总结,认为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想像总体上可以解析为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生死场"式的,另一种是"后花园"式的。通过对这两种乡土想像模式的比照分析,从异乡与故乡、地方与国族等层面出发,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乡土写作中理性与情感、主题与文体的悖论性纠缠,从而触摸到他们面对乡土时幽微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4.
革命英雄理念是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重要美学范畴.毛泽东虽没直接领导左翼文学运动,但探讨革命英雄理念却绕不过他的英雄观.其实早在20年代革命英雄理念已提出来,到了左翼文学思潮勃兴时,它便具有完整的理念形态;不过把革命英雄理念与个体英雄或个人主义英雄对立起来,将主观想像的英雄强加给现实中的英雄,却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相悖理.  相似文献   

15.
再谈文艺学的“呈现”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考文艺学研究和教学的现状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文学本体问题上的独特论说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文艺学的学科构成和言说方式应该以更多的“呈现”替换现有的大量“论断” ;在文学理论的表述方式上也需要不脱离审美意蕴 (文学性 )的“呈现”式语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还显示 :从对于特殊的感情活动、认知模式的定位而言 ,文学理论也应是一种“呈现”性的理论。这样的特点或许恰是文艺学的学科性质之所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简要论证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中 ,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争论已久 ,但它们都没有走出“人”的误区。解决双方争论的出路并不在于是否要坚持或反对人类中心观点 ,而是在于如何转变“人”的观念。马克思真实地指出了人类中心的思想基础 ,这就是人只有把人自身的本质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看待时 ,才会有所谓的人类中心问题。以人的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类中心的思想基础 ,才是一种合理的人道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钧林 《文史哲》2001,7(1):71-79
孙中山先生不是从民本起步 ,走向民主 ,而是相反 ,首先取法乎西方民主 ,然后返观本土民本 ,融会贯通而创立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权主义。民权主义与传统儒家的民本主义有其相通的一面 ,又有其明显的差异。大致说来 ,在“民有”(ofthepeople)和“民享”(forthepeople)的观念上 ,二者大同小异 ;而在“民治”(bythepeople)的观念上 ,却是一有一无 ,截然分别。“民治”观念为儒家民本主义所当有而未有 ,孙中山先生补其阙 ,济其穷 ,乃以比较完备的民权主义完成了对儒家民本主义的发展和超越。这是孙中山先生站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之流上所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查晓波 《江淮论坛》2001,(6):100-102
陶渊明躬耕田园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思想历程.厌弃官场,抛弃仕途是诗人躬耕田园思想形成的标志;躬耕田园,展示美好的社会理想--桃花源,体现了诗人思想由"田园"而"桃源"的飞跃和质变.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状态”与历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启能 《东岳论丛》2004,25(2):6-11
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 ,一般可分为两种 ,即阶段说和反省说。两者不能截然分开。阶段说强调 :“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 (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等等 ) ,后现代主义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而应运而生的理论。反省说强调 :后现代主义根本是为了批判当代西方的发达社会 ,特别是它的文化状态 ,以及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西方的认知范式和理论概念的反省和批判。在众多后现代主义学者中 ,法国学者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论对历史学的挑战最为明显 ,因为他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述”已失去可信性 ,出现了“后现代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历史学的“元叙述”发生了危机 ,亦即有关完整的历史概念的说明、完整的历史知识都发生了危机。历史研究出现了“原子化”、“微观化”等变化。“后现代状态”论以及一般后现代主义的启示之一是 ,西方长期形成的历史一线进步的普遍观念和西方中心论遭到了极大冲击。西方学界的风向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近代“新学”教育是相对于清代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一整套“旧学”教育制度而言的。旧学教育是以私塾和书院为主要教育场所 ,以儒家经典及封建伦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教育体系。“新学”教育体系则采用由西方移植而来并经过本土化的近代学校制度 ,以新式学堂为其主要的教育场所 ,以具有新的认知形式、新的价值观念的近代“新学”① 为主要教学内容 ,包括从 19世纪 4 0年代就已开始传入中国并为大多数传统士人所不齿的西学知识即西方近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近代以前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1年清政府下诏实行新政 ,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