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齐托音是黑龙江地区藏传佛教的实际开拓者,也是黑龙江格鲁派寺庙共同的祖师.在皇太极和杜尔伯特、扎赉特、郭尔罗斯蒙古王公的大力支持下,藏传佛教一经传人,就在黑龙江地区取得了迅速发展.黑龙江乃至整个东蒙古地区废除萨满信仰,接受并皈依藏传佛教都与内齐托音及其弟子有莫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蒙古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古壶热”汉译为鼻烟壶。它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草原上流传了几百年,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在过去它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鼻烟用具,也是代表一个人身份高低的标志。同时也是赠送亲朋和迎客礼俗的艺术品。现就“古壶热”的由来,和发展做一简述。 喇嘛教第一次传入蒙古草原是在13世纪中叶,第二次向蒙古草原扩张是在16世纪中叶。这次喇嘛教直接传入东蒙地区,使嫩江流域的蒙古人深受影响。喇嘛教所到之处,无不修建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阜新地区历来被人们称为"蒙郭勒津"或"蒙古贞".长期以来,居住在阜新地区的和由此地外迁的蒙古人,都自豪地称自己为"蒙郭勒津"人.蒙郭勒津是历史上蜚声漠南的一个强悍的、古老的蒙古部落.在《蒙古秘史》.和《蒙古源流笺证》中都有关于蒙郭勒津部落的记载.早在13世纪初,在今阜新这块土地上就有蒙古人驻牧.以后在17世纪二三十年代蒙郭勒津(蒙古贞)部落日渐强大起来.她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发达的蒙古部落,多少年来生息驻牧于医巫闾山之北,库昆河(今称北大河)之南,伊克翁格勒古山  相似文献   

5.
喇嘛教黄教派十六世纪传入蒙古,到十七世纪中叶,已经广泛传播于大部分蒙古族地区,并开始形成实力强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一六三五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出现。十五年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改宗黄教,黄教派在外蒙古正式确立,对喀尔喀蒙古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就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形成的原因、经过及有关问题,试加论述。  相似文献   

6.
萨满教是一种以口传心授、灵活多变为特征,以“万物有灵”思想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在北方诸民族中流传较广。萨满一词,来源于通古斯语,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皆称其巫师为“萨满”,突厥人“呼巫为‘甘’”。而蒙古人称巫师为“奥德根”或“勃额”。对超自然力、超自然生物以及“灵”的崇拜,在蒙古人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在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曾以行政命令禁止萨满教,称萨满教为“黑教”,然而,蒙古人信奉已久的萨满教  相似文献   

7.
十六世纪以后,喇嘛教自西藏传入蒙古地区,十七世纪初传入新疆蒙古族各部,故又称藏传佛教.当时土尔扈特部有个亲王喇嘛,把萨满教的神像“翁衮”集中起来当众焚毁,而把从西藏带回的佛像张挂起来.喇嘛教从此盛行于新疆四卫拉特控制的准噶尔地区.  相似文献   

8.
萨满舞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图腾崇拜的原始舞蹈.在萨满舞的表演中动物模仿的舞蹈语汇主要体现在降神阶段,即神灵附体于萨满巫师,其后萨满师将模拟神灵的态势开始进入到了非常态的"纯痉挛"或"半痉挛"的舞蹈.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查玛”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玛"文化,属于古老的傩文化范畴.傩文化,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据文献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就有傩文化活动.在我国南方的苗、侗、土家、仡佬、彝等少数民族中较为盛行,西南的藏族和北方的蒙古族中也有傩文化遗存.生活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的蒙古族中,也曾存在过傩仪和傩舞.蒙古族称傩舞叫"查玛",但它与"萨满"并非同意.下面就黑龙江省"查玛"文化的起源、传入及其内容等问题,做一浅析,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论者将蒙古历史分为前期与后期的两个时代.本文所阐述的,是指蒙古时代的前期,即从蒙古部势力上升的十二世纪中叶开始,中经十三世纪,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形成以至扩展到世界范围,地跨欧亚的一个多世纪蒙古族的统治时代.这是蒙古族发展的主要时代.它包括成吉思汗蒙古汗国成立前蒙古部族勃兴时期与蒙古汗国成立后发展的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11.
源远流长的蒙古萨满敦,在其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受政治及民族文化交流等影响,曾吸收、融合了波斯宗教、佛教和喇嘛教派的某些思想和礼仪,这已是举世公认的事实。然而,古往今来的学者们,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黑白路向派其孛额(萨满、神汉)跳神时,间有追颂、铺叙、表演唐王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等史事仪节的情况,却长期鲜有论述,而这恰恰又是研究蒙古萨满教形态及其演变史所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利用早期汉、藏文史籍有关元代帝师的记载,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证了17世纪蒙古编年史书(这里主要指罗桑丹津《黄金史》、佚名《黄史》、萨冈·扯臣·黄台吉《蒙古河流》等几都蒙古文史书)所载蒙古元时期历任供养喇嘛,认为这些喇嘛大多都与史实不符,可能就是为了在蒙古地区传播黄教而编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东亚地区的萨满教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区的民间宗教。本文从比较民俗学的角度对日、韩、中三国的萨满巫俗进行比较,阐明其共性和个性。 一、从入巫动机看东亚萨满巫俗之异同 纵观古今中外之萨满巫俗,萨满作为萨满而存在,首先必须要有他(她)的某种经济来源。但他(她)们的经济收入来自于何处?对此问题上世界各地之萨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有些民族的萨满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来选择,而有些民族的萨满则把它当作义务来选  相似文献   

15.
13世纪初,蒙古族的势力在我国北方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崛起。蒙古乞颜氏贵族铁木真兼并群雄,统一诸部,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当时的漠北各部(除极少数外)都信仰萨满教。随着军事占领和向外扩张,被征服民族的各种宗教与蒙古民族发生了接触。蒙古统治者为着征服和占领的需要,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明智政策。外来宗教为赢得统治者的独崇,彼此间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佛教取得了胜利。忽必烈即汗位  相似文献   

16.
佟佳江 《民族研究》2003,(4):99-105
伪满时期,日伪在东北地区实施"蒙地奉上",即收回原有属清外藩蒙古的蒙地所有权;蒙地地租变成了地税."蒙地奉上"后,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伪满政权,为了表示安抚,不仅对旧蒙古王公给予种种优待,同时还设置蒙民厚生会和蒙民裕生会,以示兼顾蒙古民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清代蒙古地区的"买卖城"及其商业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蒙古社会的变迁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是清廷在制度建设、宗教倡导、移民开发、交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蒙古地区的社会面貌.全面总结不同领域所发生的变化,是我们认识清代蒙古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清代蒙古社会的新生事物--蒙古城镇--这一"特定区域"为考察对象,选取这一"区域"中最具特色的商业区--"买卖城"--作为突破口,揭示清代蒙古地区城镇建设的状况和商贸活动的特点.文章由"买卖城"的特征与布局、"买卖城"的商业特点、"买卖城"的管理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对"买卖城"的概念、性质、规模、布局、市场特色、交易方式、商业群体、市镇管理、行业管理等问题的研究,探讨清代蒙古地区"买卖城"的形成及其商业特色和商业地位,以期能对深化清代蒙古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蒙古源流>中有段记载,明代蒙古族鄂尔多斯部的库图克台彻展洪台吉引兵图伯特(吐蕃),曾到达"锡里木济三河交汇之地",但锡里木济三河交汇之地究竞在何处,一直没有具体的考证结论.而此地作为藏族地区,在藏传佛教传入蒙古的过程中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查明这个地区的地望,对于研究藏族历史、蒙古族历史以及蒙藏关系史等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历史文献资料入手,对"锡里木济三河交汇之地"的地望作了初步的考查,认为"锡里木济三河交汇之地"当在今天青海省大通县境内,即宝库、黑林和东峡三河交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我国北方许多民族都曾信仰过萨满教,但各民族在萨满通灵身份认定上却大同小异.本文从结构主义分类学的角度对萨满通灵身份进行分析,或者通过"另类"分类模式,认定部落中出生异常或有病自愈的人,为具有通灵身份的萨满,这种分类法是对列维·斯特劳斯二元分类法的一个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计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