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2月4-5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云南省临沧市组织召开了2014’科技伦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生态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地学部常委会主办,学部工作局、学部道德与科技伦理研究中心承办。会议旨在分析科技发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讨论不同维度的环境治理机制,探讨科学家在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以进一步增进科技界和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后果的关注,构筑科学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推进规范化、负责任的科学技术研究。围绕生态环境伦理与  相似文献   

2.
<正>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北京香山饭店组织召开了2015’科技伦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科学研究中的伦理"为主题,由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办,学部工作局、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承办。会议围绕科研活动中科学家的道德责任、科研管理、科研环境治理等问题,着重解读科技伦理在当前的新变化、新特点,剖析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4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腾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7′人工智能:技术、伦理与法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人机关系、机器权利、AI优雅、AI治理等四个议题展开研讨,着重解读了当前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的技术水平、伦理问题和法律现状,剖析了人工智能领域面对的技术、伦理和法律挑战,探讨了解决技术瓶颈、伦理困境和法  相似文献   

4.
从科技的人文价值属性和高科技带来的伦理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科学家承担伦理责任的原因,并提出科学家应当承担尊重生命、维护人类尊严、增进人类利益、维护社会公正、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责任。另外,从认识角度、形成过程和理论实质三方面剖析了"科技价值中性论"的错误认识,要求正确认识科技的属性,合理把握科学家承担伦理责任的"度"。  相似文献   

5.
正11月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组织召开了"2018’科技伦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承办,《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协办。会议以"重大学术不端事件的应对机制与管理"为主题,围绕"国外应对重大学术不端事件的经验"、"我国学术不端事件查处中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到来及智能机器自主化程度的提高不仅催生了"人工智能威胁论",引发了正反两方面的激烈争论,而且对道德责任的传统观念形成了有力的挑战,使伦理学中本就复杂的道德责任归属问题更加突出和困难。要合理化解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及围绕机器自主体的道德归属问题展开的争论,我们必须在对道德责任的内容、归属条件进行充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道德自主体的标准问题,最终将问题聚焦于道德模型的设计与建构上,并根据对道德责任的重新界定,在智能机器的设计与研发过程中把"善"的理念嵌入其中,并且坚持预防性原则,让机器承担前瞻性责任,以使人工智能产品运行时能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为人类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冲击和更新传媒发展的技术底层,导致新闻生产方式、传媒产业链、传媒价值链发生快速而巨大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传统新闻伦理规范无法提供支撑。本文以人工智能新闻应用中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借鉴国外伦理理论和实践中的合理思想和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传统伦理和现实语境,借助技术伦理学的研究视角,从伦理基石、基本原则、政策框架、责任主体、道德规范、技术工具等方面提出中国人工智能新闻伦理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8.
第十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围绕“科技文化与科技伦理”这一主题,考察科技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及其嬗变;审视高技术前沿的伦理问题;评介国外的技术伦理前沿理论;分析科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探讨生态科技文化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思考大数据时代我国科技传播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提出“两种技术哲学”融合的可能性及进路。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1月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武汉组织召开了2016’科技伦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科学与社会》编辑部协办。会议围绕"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数字崇拜评价文化的形成及其诱因","科研诚信视角下的科技评价:我们需要的变革","多元价值目标下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生成式预训练变压器,ChatGPT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同时,也会“堆积”一些形而上学问题。其在技术演进中,呈现的偏差性、不可靠性、鲁棒性、有毒性等伦理特性,诱发了道德判定障碍、社会偏见刻板化、用户数据去隐私化、科学技术异化等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只有凸显人文价值关怀,重塑伦理主体责任,强化伦理政策导向,创新伦理运行机制,才能有效纾解ChatGPT技术带来的伦理风险,使人工智能系统成功融入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生成式预训练变压器,ChatGPT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同时,也会“堆积”一些形而上学问题。其在技术演进中,呈现的偏差性、不可靠性、鲁棒性、有毒性等伦理特性,诱发了道德判定障碍、社会偏见刻板化、用户数据去隐私化、科学技术异化等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只有凸显人文价值关怀,重塑伦理主体责任,强化伦理政策导向,创新伦理运行机制,才能有效纾解ChatGPT技术带来的伦理风险,使人工智能系统成功融入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发宸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衍生了日益严峻的负面影响,引发了对科学伦理及科学家责任问题的探讨。文章阐述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构成,指出科技价值是科学家承担责任的依据。回顾了科学家责任问题的兴起与演进,指出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实现科技价值的完整性。最后,基于科技价值导向,分析了当代科学家责任的内涵、构成及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机器论片段”对机器在劳动实践中的地位作了充分说明,为今天理解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其劳动实践中通过社会建构形成了微观权力网络。时下热议的人工智能标准、伦理与风险等重要社会问题,乃至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发展问题,都与劳动实践中技术的社会建构密切相关。其中可能出现的技术不平衡发展或异化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以技术应用的地方性特征为基础,通过制度建设与劳动实践的协调发展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科技出版是一项社会事业。作为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出版肩负着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历史使命。加强科技编辑的伦理责任应该是科技出版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从责任已成为当代社会中的规范概念 ,科学的“价值中性”与科技出版工作的社会性 ,关注出版物的社会后果是科技编辑的伦理责任 ,以及科技编辑的伦理责任与自身综合素质的关系几个方面讨论了科技编辑的伦理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21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组织召开了2021年科技伦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部道德委")主办,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版纳植物园协办.会议以"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构建"为主题,围绕"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价值导向、主要构成、治理主体、政策工具""我国当前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国际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经验借鉴""构建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建议"四个议题展开研讨,对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学部道德委部分委员、院士代表、相关部门领导、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专家、期刊及媒体人员共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论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是千百年来难得一遇的超级天才人物.他的科技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有:科学从本质上说是至善的,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科学应用的伦理二重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道德品质比其纯粹理智的成果更重要;科技伦理问题的解决应从多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和阐述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将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伦理责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现代社会中伦理责任的含义进行讨论,阐述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科学价值的非中立性,并指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外,还应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负有一定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8.
赋予人工智能以法律人格,也就是赋予人工智能以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现代民法中,法律人格并不局限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生物人"与"法律人"分离的立法技术肇始于古罗马法时代。法人、国家乃至河流等均因"更有效地实现特定社会需求"而获得了法律人格,成为法律上的"人"。随着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兴起,人工智能已突破辅助性工具的角色,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性。现行法律体系无法解决人工智能自主行为场景中的权利、责任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衔接问题。一条可能有效的建议是赋予人工智能以法律人格。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应该是一种以法人制度为参考,以限定性、工具性为特征的电子人格。人工智能法律人格的设计,应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并以民法制度稳定性、社会秩序与安全为主要考量因素。源于自然法的伦理性要求不必然成为人工智能法律人格的绝对阻碍,技术局限性也不妨碍法律分析的前瞻性视角。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干细胞的种类不同所涉及伦理问题的差异性以及干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的社会环境。强调干细胞研究及临床应用伦理共同体的责任、管理缺位的危害性。探讨建立既能促进干细胞科技发展,又能保护研究者、病人和受试者各方权益的机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是全球性、竞争性、战略性技术,为经济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社会进步等带来重大变革。伴随着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商业应用落地,人工智能的研究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涵盖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设计/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中人工智能相关研究文献,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及重要发展节点,再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系统介绍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中应用及影响的国外研究成果,最后评述了该领域的研究局限与展望。【结论/发现】经济方面围绕劳动力、企业、产业展开,政治方面涉及政府管理、政治稳定、国际竞争,社会方面聚焦人类生活、伦理、法律、监管与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加快社会科学研究同技术研发应用整体推进,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现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