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广西兴安过山瑶民众盛行讲彩话,尤其是在婚礼仪式上的各个环节都伴随有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彩话。婚礼彩话是整个婚礼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兴安过山瑶传统民族文化的锦上之花。在兴安瑶族地区,一场仪式齐全的婚礼及寓意吉祥的彩话在成人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也成为当地人评价人生是否完满的一个标准。婚礼彩话在强化过山瑶族群认同感的同时,也成为区隔族群、构建自我与他者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深入,活态传承理念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生活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东山瑶族乡的瑶族人民群众,通过不同村寨轮流举办盘王节、各地文艺队自主参加盘王节汇演以及村民捐赠善款解决节庆筹办经费等方式广泛参与盘王节的传承实践。东山瑶族乡一年一度的盘王节成为桂北地区盘王节活态传承的鲜活案例。对东山瑶族盘王节活态传承途径的研究可以拓展桂北瑶族盘王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以胶州市三个有代表性的秧歌发源地的调查,可发现胶州秧歌基本处于活态传承状态中,但其活态传承过程中也还存在社团建设不足、传承队伍断链、缺乏必要的基层文化工作者等问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的秧歌社团经营管理模式,完善胶州秧歌传统的"安锅"传承方式,营造适宜胶州秧歌活态传承的社会人文环境,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是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完善胶州秧歌活态传承机制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因,它虽具有“根”文化的特质,但却并非强势文化,尤其在青岛这样现代时尚的滨海城市,由于种种原因制约与影响,一些传承了数百年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只有拥有成体系的民间文化传承人队伍,才能使该项民间文化遗产保持“活态传承”的状态。当前迫切需要为现有的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建立活态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5.
泰山石敢当文化是山东省泰山地区独有的文化资源,它是由泰山石敢当风景区中石敢当元素文物、传说和民俗组合而成。泰山石敢当文化凭借独特的意义和象征价值成为泰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活态传承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探讨泰山石敢当文化的价值、传承阻碍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相似文献   

6.
"两头扯"是一种特殊的婚姻习俗,普遍存在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过山瑶聚居地区。过山瑶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是他们选择缔结"两头扯"婚姻的主要原因。为了族群更好的生存与繁衍,他们从双方家庭的实际出发选择缔结"两头扯"婚姻。家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保证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而采取的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安排或措施,即为"家庭策略"。富川县柳家乡大湾村的过山瑶普遍缔结"两头扯"婚姻是一种家庭策略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巴渠民俗婚礼文化是发源于四川巴中县和渠县一带的传统民俗婚礼文化,这一传统婚礼文化从西周延续至今,巴渠乡村文化精英——士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扩大自己的社会声望,巩固自己在乡村的社会地位,巴渠士绅利用良好的教育、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等文化资源,主动肩负起传承巴渠民俗婚礼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职责,维护了巴渠乡村的文化秩序,促进了巴渠民俗婚礼文化在传承中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这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不同,保护其活态传承的方式也不一样.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生产"、"表演".打着文化遗产"原生态"旗号进行商业性炒作是个误区.  相似文献   

9.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自明初以来就成为以瑶、汉两族为主的杂居区域,居住在山中的过山瑶的饮食、服饰和语言等同平地族群逐渐模糊,但依然存在明显的族群边界。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居住的环境、生计取向以及风俗习惯上。本文描述富川过山瑶的族群特征,认为过山瑶族群与平地族群区隔形成有三个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富川历代统治者对瑶族人民严酷的民族政策使其不断迁往偏远山区,形成族群的地理区隔;随着历史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计方式形成了过山瑶固有的社会价值观念;与生计方式相适应的过山瑶"两头扯"婚俗形成了族群文化圈,分享共同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常德沧山话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方言比较,沧山话疑问代词的分布、用法都有其特点。沧山话疑问代词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何”系疑问代词分布最多,“么的”是常德方言也是沧山话特色词。沧山话疑问代词和常德市区话疑问代词有明显不同。沧山话疑问代词和湘语、赣语、吴语有不少共性,这与方言的互相影响和历史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11.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土族婚俗奇特 ,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婚礼的全过程是在歌舞中进行的。而土族婚俗中的婚礼歌展示了土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俗 ,反映出土族歌舞音乐独树一帜的特点。该文仅对土族传统婚仪的婚俗以及婚礼歌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3.
婚俗文化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文化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同地区在继承西周以来"六礼"的同时,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既有胡汉交融的两面性,又有时代发展的历史印记,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婚俗是科尔沁蒙古族人生活礼仪中最活跃、最特色的礼仪,它不仅是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涵盖了科尔沁蒙古族的饮食、服饰、居住、歌舞、祭祀、宗教、礼仪及民族价值观等。经过适当的开发可转化为颇具吸引力且品位极高的旅游产品,不仅有助于科尔沁地区的旅游发展,也有助于这项古老习俗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16.
本着据义定字,据音定词的原则,可以考释出能够代表陕北方言语词的若干本字。由于时、地的不同,这些本字的读音与陕北方言语词的实际读音并不都是完全一致。只要语义一致,语音符合音变规律的,即可定为本字。  相似文献   

17.
姚合是中晚唐之交颇为重要的一位诗人,然学界对于姚合重视程度与其在唐代所具有的影响力并不相符.经过了早期的无人问津,到80年代生平考证的大量涌现,到90年代姚贾研究的逐渐升温,再到2000年以后诗歌艺术的观照,学者们在生平思想、诗歌艺术、作品考辨和版本研究、姚贾比较等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形成了初步的研究体系.然而,目前的研究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还远远不够,这一领域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期待学者们去开拓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绅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而审视北方绅士生活空间的则很少。文章以晚清山西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为依据,探讨其日常生活空间和关注的视野。作为一名乡村绅士,他的生活空间主要在其所在县域周围,但是面对社会变革,他关心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辑佚所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方言词条数则,根据实际,分别从文字、音韵、训诂和校勘学等角度进行关注,参验相关文化知识,将语词义置于词汇史层面进行稽考推溯,援引典籍实际例证,进行注解。此外,文章还对该时期方言词辑佚工作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