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必成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2)
《阿房宫赋》选自杜牧的《樊川文集》.“阿房宫”这座颇具盛名的宫殿,位于秦都咸阳的近郊.它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威震四海的情况下兴建的.当时秦始皇满以为它会随着自己的帝业,传之万世而永存.谁知仅短短的三十余年,尚未完全竣工,亦未正式命名,便跟着秦政权的崩溃而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留给后人的,只是凭吊的遗迹和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罪证. 相似文献
2.
陆文蔚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4)
《大学》旧时曾被列为“四书”之一,广为流传,作为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它的语言,很有特色。下面简要地谈谈它的修辞艺术。首先,是善于运用典型的诠释修辞手法。《大学》在一开始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纲领性的内容,也就是朱熹的所谓“经”的一章。以下十章,即所谓“传”的十章。“传”是对“经”的解释和发挥,因此全部用诠释的修辞方法;对“经”所提出的各项内容,逐一加以较为详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2)
秦朝宏伟壮丽的阿房宫,只楚人一把火,便倾刻化为焦土。事隔千年,唐杜牧仅六百余字的短赋,就把当年阿房宫宏伟豪华的壮丽奇观展现在人们面前,《阿房宫赋》因此成为千古之绝唱。这除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外,其调动一切积极修辞手段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是一重要原因。兹略示数例,期能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4.
王丕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咸阳是秦王朝的国都,被称为我国历史上六大古都之一。阿房宫就是这个都城一座最著名的宫殿。它的名字不仅富有诗意,而且对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来说,也是一个有诱惑力的地方。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筑冀阙”时起,经秦惠王初都咸阳“新作宫室”,直至秦始皇兼并天下,秦都咸阳的范围包括以咸阳城为中心的渭河两岸一带广阔的地域。其都城居渭水以北,九嵕山之南?莸孛嬉偶??秦咸阳城故址,应在渭水北咸阳以东二十多华里的长陵车站附近(已被渭水淹没)。咸阳市东的塔儿坡至五陵原东端,为“北陵营殿”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是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荷塘月色》是其佳作。本文通过探讨作者在《荷塘月色》中准确、贴切地选择词语,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通感、叠词、比拟、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揭示《荷塘月色》的语言魅力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王雨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34-138
文章意在从W.C.布斯关于修辞的理论出发,通过对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画外音的分析,探索汪曾祺短篇小说《复仇》是如何体现氛围即人物这种修辞技巧的,并着重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这种修辞技巧形成他自己的文体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李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Z2):67-69
《孟子》是享誉世界的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的影响之所以历久不衰,一方面是它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观点、民本思想、性善论等对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等各方面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它本身所具有的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有直接关系。《孟子》语言精练、形象,运用娴熟的修辞手法说事论理,产生了明白晓畅的艺术效果。由于《孟子》篇幅较长,本文以《孟子·梁惠王》为研究对象,从材料、意境、词语以及章句这四个方面的辞格来窥探《孟子》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在人物命名方面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修辞技巧的运用更是独具功力。但是,多年来,鲁迅小说人物命名这一细微之处却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其实,发掘鲁迅小说人物命名的特色是很有意义的,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作品的人物性格,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对于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人物命名技巧也有很大的启发性。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9.
张一璠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杜牧的《阿房宫赋》,历来的文选家都很看重。《古文观止》说它“有关治体,不若《上林》、《子虚》徒逢君主过也。”文学史家也是十分重视它的。但是,由于涉及到对秦始皇的评价,这篇名作一度被人迥避。如刘大杰先生在文化革命中出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在论及杜牧散文成就的时候,就只字未提到它。中学语文课本,也一度抽掉了这篇历来入选的课文,粉碎四人帮后,它才又重新入选,这是令人高兴的。 相似文献
10.
崔慧波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钱钟书先生饮誉世界文坛的长篇小说《围城》,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着他艺术创造上的鲜明个性。作品的修辞手法尤其别具一格。其中又以“通感”的运用最为突出。 “通感”,是指人们在接触某个客观事物时所获得的多种主观感受的相互沟通交融。钱先生于1962年出版《旧文四篇》时,曾在其中的《通感》一文中作过解释:“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含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含有重量,气味似乎含有锋芒……。”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利用这种“通感”现象的原理去描述生活中的人 相似文献
11.
于宝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5):43-47
莫言的《红高粱》是一部叙事策略和语言形式都追求强烈“陌生化”的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小说极力追求富有张力的表达。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景物场面描写,都服从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作者重视感觉的呈现,大胆、大量运用充满想象力和违背常规的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构筑了一个色彩鲜明、意象纷呈、内容丰富的“红高粱世界”,在现实之外,重建了一个关于战争、生命的审美现场,也重建了战争、生命修辞话语的审美价值尺度,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不同寻常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2.
姬培培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8-62
严歌苓作为一位“多产多奖”作家,善于运用多变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得其作品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而在她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充斥着大量的语言变异修辞艺术,主要体现在词汇变异、语法变异和矛盾表达变异方面。多种变异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审美特性,也显示出她炉火纯青的语言造诣与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以《金陵十三钗》为例研究其变异修辞特征,透视其语言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但小青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63-65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很多旁白,它的修辞艺术值得探讨。《士兵突击》里的旁白运用了比喻、反复、摹状、设问等大量的辞格,旁白自身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同时旁白嵌入电视剧中在宏观上尤具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翟振业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2)
一肌一容,展态极妍。“一”应该怎样解释?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是“任何一部分的肌肤,任何一种的姿,容都娇媚极了。”《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每一部分肌肤,每一种姿态,都美丽得无以复加,娇媚得无以复加。”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是“每一寸皮肤,每一分容貌,装扮得无比的俊俏风流。”不再多举了,大家的意思是“一”应作数字解。 相似文献
16.
陶铸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7,(1)
杜牧善于咏史。他的七绝《赤壁》、《过华清宫》、《泊秦淮》等固乃史诗佼佼,然均系以事论史,仅止于揭露与讽刺。他的咏史诗文中尤为出类拔萃的当推《阿房宫赋》。杜牧写《阿房宫赋》是借古以诫今。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 相似文献
17.
蓝锡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赋,作为一种介乎诗和散文之间的独特体式,大致肇始于先秦,盛极于两汉,魏晋以后就逐渐衰微了.因此,清人程廷祚有“唐以后无赋”的说法(《青溪集·骚赋论中》)近人章炳麟也认为“李白赋《明堂》,杜甫赋《三大礼》”后,“赋遂泯绝”(《国故论衡·辨诗篇》).但是,毕竟不能一概而论…晚于李、杜而人称“小社”的杜牧便以其《阿房宫赋》力挽颓波,斐声文苑.这篇赋的艺术生命力,远逾于不少前代名作,至今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18.
何寂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7,(3)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老残游记》第一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文中作者充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成功地描绘、赞美了民间艺人白小玉的说书艺术,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试就其中主要的修辞方法,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潜伏》的台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简练透彻、幽默机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会话合作原则,从人物对白本身着手,探讨出《潜伏》语言中的会话含义,并从修辞的视角,品味该剧语言的独特魅力,深化人们对该剧的欣赏与领悟,为戏剧评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