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礼记》关于儒家伦理关系谱系的论述中,儒家的身份一直比较模糊,现实理想的角色是君子,想象的角色是圣人,实际操作中儒家却不得不进行一种和现实政治与伦理境域密切联系的角色选择。这种选择使儒家陷入了身份的焦虑之中。儒家不得不在道德理想和现世伦理间奔突冲撞,承受其内心的情感焦虑。儒家在现实的政治伦理话语体系中的中间人角色,使其在政治伦理实践过程中因身份缺失所导致的内在焦虑是难以实际消除的。  相似文献   

2.
萨托利对民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在民主问题上,既要注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又要有效地调适两者的关系.但萨托利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依然存在以下局限性:否认“自主”使其民主观缺乏道德理想;远离“人民主权”使其民主观缺失合法性基础;没有“自治和参与”使其民主观缺乏建构性理想.  相似文献   

3.
董梅 《船山学刊》2008,(3):112-115
“大同”和“无讼”是儒家所追求的法律理想,但现实社会中的儒学。却不能绝对排斥法律刑罚的作用。“宽猛相济”代表了儒家对待德礼和政刑的立场。以德治、礼治、人治所构成的儒家治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也是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理想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上承儒家创始人孔子,始终围绕人和人生来讨论哲学和美学问题。但对个体人格的极度高扬和对成就理想人格的个体主动性的空前强调,又使他与孔子之间清晰而明确地划分出一条分界线。也正是因为孟子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高扬个体人格和强调成就理想人格的主动性,才使他为儒家把伦理学哲学引向伦理学美学提供了真正现实的可能,从而奠定了自己的美学史地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讨论孟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申波 《江淮论坛》2005,(2):90-94
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法家学派在秦汉时期悄然消失了,但法家思想依然存在,而且在帝国政治中起着支配性作用。除了对秦帝国政治体制的沿袭以外,法家思想中的理性化取向对于汉帝国现实政治也具有儒家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不仅那些政府要员要利用,就是所谓儒生也在不同程度上对法家思想进行了吸收改造。  相似文献   

6.
<正> 儒家的人生理想,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社会理想、事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等许多方面,是历代儒家学者对美好未来具有一定现实可能性的共同设想和追求,是儒家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并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产生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一社会理想是儒家人生理想的首要内容。“天下有道”、“大同之世”是儒家对未来社会制度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面貌及社会风尚的设想和追求。 (一)先秦时代,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儒家所追求和向往的主要是“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当时的孔子便设计了一种融摄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传入我国,学术界有的同志开始以“需要层次论”“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构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有的同志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它忽视了意志力、道德力在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看法指出了伦理化、政治化的儒家遗留给我们的精神包袱,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有益于我们在批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坚持在思想战线上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但中国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儒家有先秦儒家、汉唐儒家、  相似文献   

8.
唐国军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91-194
儒家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儒家政治理想走向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董仲舒是使儒家政治从理想走向现实的奠基人,也是使儒家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走上实践之路的开拓者。他构建了汉代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推进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运动。  相似文献   

9.
早期儒家的秩序观包含两种并列但又存在张力的诉求:一方面儒家围绕对道德价值的追求构建了一个德位相配的理想秩序;另一方面,儒家又有以恢复和维持现实秩序为目标的现实关怀.在理想主义追求与现实主义关怀的共同作用下,儒家思想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部张力与妥协:其一,关于尊君之位,由正名发展出现实主义的绝对化尊君与理想主义的革命两种倾向;其二,关于正君之德,分别提出理想主义的禅让和向现实主义妥协的谏诤两种方案;其三,关于化民成俗,儒家主张礼治,而后在现实主义关怀下逐渐礼法融合.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是对宗法制的继承和发展.建立"大同"社会是孔子的理想,他的言行目的只指向这一目标,加上春秋时家庭关系的演变,儒家对个体家庭并不看重.孔子的幸福观可以分为纯粹德幸福、抽象德性幸福和现实德性幸福三种.但这种德性幸福感是针对理想而言的,它连最起码的亲情都不看重,不足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杨高男 《船山学刊》2007,63(1):80-83
原始儒家站在轴心时代历史的需要上反观理想政治的历史形态,以德和礼剖析现实,解读伦理和政治,在为直接解决现实社会混乱格局而做出的政治考虑和为超越世俗社会的不完满而做出的政治应当状态的构想中凸显出道德人文主义和政治礼治主义两大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2.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讲了孔子关于“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这篇文献在《左传》、《国语》乃至先秦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全未提及,而是在西汉时与《礼记》的其他篇什一起被发现的,其著作的年代难以确考,但大体而言,应是先秦时期的文献。我们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重现实的民族,幸好有此一篇讲社会理想的文字,它不仅使原始儒家的思想熠熠生辉,而且就整个传统文化而言,它也起了一种思想的灯塔的作用。从汉至清,两千年中,主流文化并不奢谈社会理想,如果某一朝代几十年间无战事,统治者爱惜民力,加上农业上连年风调雨顺,那便是所谓…  相似文献   

13.
庄子从社会底层的视角出发,描绘出其理想的社会模式具有素朴、自由、平等、和谐四个方面的特征,对于导致人性沦落的儒家"仁义"学说和社会文明,对于儒家建构的古圣先王和各诸侯国国君持批判态度,但又把社会发展状况归结为"命",强调在对待现实、社会治理、处世等方面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李庆华 《船山学刊》2009,(2):112-115
庄子从社会底层的视角出发,描绘出其理想的社会模式具有素朴、自由、平等、和谐四个方面的特征,对于导致人性沦落的儒家“仁义”学说和社会文明,对于儒家建构的古圣先王和各诸侯国国君持批判态度。但又把社会发展状况归结为“命”,强调在对待现实、社会治理、处世等方面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思想体系的集中体现,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中依然具有重要影响.从儒家文化中提炼出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索儒家人本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现实应用性,并使其纳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中,更好地发挥儒家人本主义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功效.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儒家看来,只有先王与君主才拥有立法权.在理想层面上体现为"先王以明罚敕法",在现实层面上体现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在矫正层面上体现为"暴君放伐".先秦儒家认为,只有先王与君主所创制的礼法才是良法,而暴君所创制的礼法则是恶法.因此,从法律伦理角度看,所谓"圣王立法"、"法自君出"和"暴君放伐"思想,不仅彰显了先秦儒家立法主体的伦理品格,而且包含有"恶法非法"的良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社会观与共产主义虽有极大不同,但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加以继承与创新,把“大同”思想发展为共产主义理想,把“仁爱”思想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把“民本”思想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大同主义、仁爱主义与民本主义是李大钊从传统文化走向共产主义的三大思想桥梁,而且每一桥梁之中都有几个中间环节或发展阶梯。它们是儒家理想社会观走向民主主义的转变形态,并由此再转变为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子德性幸福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的典范,但却不是孔子德性幸福的唯一形式.孔子的德性幸福观涵盖纯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现实德性幸福三种形态,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的原则,纯粹德性幸福摒弃功利幸福,抽象德性幸福超越功利幸福,现实德性幸福把功利幸福作为德性完善的副产品.三种形态德性幸福的统一体就是孔子完整形态的德性幸福,既有作为理想追求的幸福境界,也有现实可及的幸福生活,从而奠定了儒家德性幸福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9.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0.
赵凯杰 《理论界》2014,(5):145-148
作为儒家经典,《四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首先强调个人修身,逐步推己及人、推己及家,在家庭内部实现以孝悌支配的理想秩序,进而将家庭秩序上升到国家秩序,主张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政治。《四书》描绘的"修齐治平"秩序构建路径,为秦汉之后的帝国所不断效法。帝国现实的秩序在阶级结构上主要分为士绅、农民、商人,他们的行为规范、价值依归等遵循的都是《四书》中所展现的儒家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在帝国兴替之际,《四书》所主张的秩序理想又为帝国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