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内生资本转移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并通过动态最优化的方法,对模型的经济增长路径及均衡状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区域FEEEP系统演化机制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增长模型分析了区域FEEEP系统演化路径的特征,并以中国改革开改30年数据实证分析了区域FEEEP系统各子系统演化路径。结果表明:区域FEEEP系统是在经济增长机制和生态平衡机制共同作用下演化发展;各子系统在总体上均具有上升的演化态势,其食物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早期增长较快,近期均处于成熟及衰退阶段,而能源、经济和环境子系统早期增长较慢,但近期增长较快,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相似文献   

3.
基于面板门槛单位根模型,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KH5),运用bootstrap模拟计算临界值的方法,从新的视角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特征。研究结论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非线性转换特征,经济增长率在收敛的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门槛效应。第一组的部分区域在区制I中(小于门槛值1.81)表现绝对收敛的转移动态,反之,则表现为条件收敛;第二组以及第三组中的部分区域在其所对应的区制I均表现为绝对收敛,而在区制Ⅱ中则为发散的。  相似文献   

4.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顺利步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是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建立面板平滑门限回归模型(PSTR),研究不同收入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特征,并对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性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合理规避路径。实证结果表明:相关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发生平滑转移;不同收入阶段,产业结构和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高度相似;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以后,收入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作用消失,产业结构、最终消费率、贸易开放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稳定在1.5%、-30%、10%和10%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消极效果大于积极效果;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如果不能改变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中国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中国339个地市为分析单元,对五大区进行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特征.结果表明:五大区在经济增长收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即都存在经济收敛情况,收敛的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其次,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的特征不同于其他四大区域,具体表现为其经济增长方式对空间位置关系较为敏感,因此在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时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劳动力、资本、技术和FDI等要素在中国各区域投入的长期不均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生产要素的多重集聚效应;国内投资的集聚正在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和FDI依然集聚在东部地区,并没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投资与技术进步的集聚产生了交互作用,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Gibbs抽样条件下,利用我国1952-2006年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瓦格纳法则在中国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具体考察了中国政府公共支出规模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滑变参数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政府公共支出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确定,两者在数量上的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其参数在具体形态上呈平滑变参数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拉姆齐模型的动态分析框架,借助于对其中若干重要参数的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稳定状态及其推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研究结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进行了模拟。初步结论为:①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中存在稳定状态且随其参变量的变化而移动;②此稳定状态可以通过政策优化参数而向后推移;③可调控参数分别为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人均消费增长率、资本份额、技术进步速率、社会平均折旧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相似文献   

9.
王琨  滕建州  石凯 《统计与决策》2012,(24):125-128
文章采用非线性STAR单位根检验和有放回的残差抽样Bootstrap方法研究1952-2010年间中国28个省份的相对实际人均GDP的增长动态,考察中国省际经济收敛性,并进一步将收敛细化为长期收敛和过程收敛。实证结果表明: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省际人均产出缺口,绝大多数具有非线性时序特征。并且过半数省份的人均产出序列处于非线性过程收敛中。  相似文献   

10.
张唯实 《统计与决策》2012,(13):108-111
文章利用1998~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基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李国璋教授提出的软投入理论,通过SFA和DEA模型估计了估算了中国各省和三大区域1998~2008年的TFP水平及其软投入不足制约产生的经济损失,研究发现中国区域软投入效率差异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要想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软投入效率,减少软投入不足所产生的损失,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以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并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动态提高区域TFP以缩小区域之间TFP和经济差距,以达到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水果是具有出口创汇比较优势的生鲜农产品。采用1996—2013年水果贸易数据,分析中国水果对东盟的出口形势;运用三元边际方法探究水果出口增长路径,并进一步着重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水果出口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水果对东盟总体出口增长主要是由价格边际带动,其次是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价格边际对东盟各国出口增长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因国家而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推动了水果出口,尤其是出口数量,应从水果出口长远发展考虑,提供更为丰富的出口水果种类,实现水果出口沿着扩展边际增长;提高水果附加值,实现水果出口沿着集约边际增长;与东盟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贸易联系,降低双边贸易成本。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两个维度研究了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2003-2010年3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运用了多样化熵指标测度方法,将产业多样化分解为相关与无关两部分。研究表明:相关多样化、无关多样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非线性关系,与经济稳定只存在线性关系。结合现有的样本取值来看,相关多样化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地区经济稳定;无关多样化有利于地区经济稳定,却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考察中国公务员工资的增长是否会对本地其它行业工资产生溢出效应,以及这种溢出效应的大小在不同的行业类别和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利用中国31个省份在2003-2014年的有关面板数据,使用工具变量的方法,尽力消除公共部门工资和私人部门工资之间的逆向因果关系和影响,估计了中国公务员工资增长对本地其它非公共部门行业工资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公务员工资每增加1%,会带来其它行业工资约0.741%的上升,其中对劳动力流动性较大以及与公共部门关联较密切行业的工资溢出效应较大。此外,中国公务员工资的溢出效应在不同的省份之间存在区域差异,东部省份公务员工资的溢出效应大于西部省份。  相似文献   

14.
邓飞  柯文进 《统计研究》2020,37(2):93-10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始终是社会经济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本,应与区域的异质性相一致,以实现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化。本文在充分考量“四大板块”区域异质性基础上,以人力资本的异质性为视角,利用1987-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种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从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质量两个维度来探寻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效能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①全国层面,所有层次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均有促进作用;但初级和中级人力资本会遏制产业结构高级化,只有高级人力资本才能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②区域层面,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对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区域间贫富差距也日渐加大,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是否收敛进行检验并探究其影响原因十分必要。基于一个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根据中国31个省市的1987—2013年数据,利用SDM模型和贝叶斯MCMC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城镇居民收入的收敛性问题,结果发现: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且在1987—2008年为发散、在2008—2013年以及1987—2013年为存在β收敛的变化趋势;物质资本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β收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人力资本对其具有反向促进作用,增加物质资本投入有利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二者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中国收入增长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8年度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以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两种作用关系为着眼点,研究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与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总体而言,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又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长,但就不同区域而言,这两种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基于Feldstein-Horioka方法的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治国 《统计研究》2008,25(10):73-80
内容提要 本研究基于Feldstein-Horioka方法考察我国区域间储蓄投资相关性及其所体现的区域间资本流动性。截面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我国区域间资本流动性介于国际情形和发达国家内部情形之间,并且不断加强。但是,考虑区域规模效应、经济周期效应以及误差修正项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间资本流动性显得更弱一些,即使正在加强也较为缓慢。2003年以来,我国区域间储蓄投资短期转化系数急剧上升及其所反应出的区域间资本流动性减弱,虽然可以部分地解释为区域规模效应的影响,但更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区域间金融市场分割现象。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78--2005年四川省各市州的人均GDP数据,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对四川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时段上,四川区域经济增长经历了趋同一分异一趋同的过程;在1978--1990年期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趋同且趋同速度较快,但在1990--2005年期间,区域经济增长分异的趋势较强。趋同的趋势不甚明显;通过引入控制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四川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五大经济区有“俱乐部”趋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一种动态的方法(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实证分析了中国各地区的工业生产率,以各地区的工业增加值为变量,使用收敛技术(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了各地区间工业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最后分别以1995—2001年和2002—2011年为两个样本期,分析加入WTO对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田成诗 《统计研究》2012,29(1):87-91
近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变化最快的一段时期,然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民收入是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本文利用趋同检验、核密度估计以及转移矩阵等方法刻画了我国省际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变。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富裕地区有更高的增长率,从而导致省际农村收入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但不同省份的相对收入状况的变动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