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认为茅盾先生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并围绕这一命题、在仔细阅读茅盾早期文论的基础上,理出其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基本内涵,即:文学的功利性、真实性、理想主义,也兼及这一理论的成败得失,以见我国现实主义理论确立阶段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的现实主义是现代性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其精神内质表现为:深刻反省和无情批判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和人性堕落。从这一视点来思考五四文学,可以认定五四文学并不具有现实主义的本质定性,将之定性为现实主义是一种误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趋近西方现实主义的创作,主要以老舍和茅盾的作品为代表。  相似文献   

3.
对茅盾长期持守现实主义的评价,必须置于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考量,才能作出准确估价。茅盾的现实主义选择之路并不单纯,经历了审慎提倡写实主义、集中倡导自然主义、专力批判新写实主义、最终确立现实主义文学观的演进历程,表明其文学观有着丰富复杂内涵,其为完善我国的现实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文学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到了19 世纪的欧洲,文学理论家将现实主义从绘画 领域引进文学中,当时的知识界希望将文艺活动整合到整个社会,这种将社会作为观察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给现实主义思潮 在文学领域呈现出“无边性”埋下伏笔。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国创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务实精神,以及以文载道的知识 分子情怀,在现实主义这一理念中进行各具自我色彩的创作,以鲁迅的道德内省唤起民众觉醒和茅盾在文学中描绘自己的政 治梦想为代表,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一种民族战斗精神的体现。当然这种独具个人特色的有限创作,丰富着现实主义的内涵和 表现形式,这和现实主义活跃且无边的特质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5.
茅盾是新中国最具权威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现实主义批评特色.本文通过对茅盾建国后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历史-美学”的批评原则和科学公正的批评实践等三个方面阐述其对当代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等文学怍品,作品浩瀚准以全面论述。今愿就其中部分作品,探讨其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时代性特征问题。时代的画卷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除了少数儿篇历史题材外,大量的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他的笔下,不是泛泛地反映一般现实生活的作品,他从作品的主题、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茅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主张的观念构成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和对这一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就茅盾文学观念的独特价值和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内部多重话语模式之间起伏消长的关系格局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一贯主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有个从幼稚到成熟的演进过程。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张扬泰纳的文艺社会学;其二,提倡左拉的自然主义;其三,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灿烂的巨星.鲁迅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巨著《子夜》等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两位大师以自己的创作,丰富、深化了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这既是他们对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贡献,也是他们创作的共同特色.伟大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气势,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旧文学.随着反对旧文学斗争的胜利,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创作实践上创造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任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一历史的开端,是以它的先驱者鲁迅及其小说创作的成功为标志的.他的小说,从采用外国的良规到逐渐脱离其影响而彻底民族化,就在这“化”的过程中,丰富、深化了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首先,鲁迅小说的主题及所塑造的形象,不仅是某一类主题和形象的高峰,而且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五四前后,个性解放的浪潮汹涌,婚姻自主,爱情自由成了青年和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当时的作者们也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这个诱人的主题.茅盾在一九二一年对四、五、六三个月的小说创作作了统计,在全部一百二十篇小说中写爱情、婚姻的就占了七十多  相似文献   

10.
布拉格汉学派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研究中国文学,同时也将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披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他们认为现实主义描写并非是机械的记录真实,而是描绘出社会发展的现实倾向。布拉格汉学派将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分为三重维度:第一重是客观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即茅盾所述;第二重是作家本身与现实的关系,即郁达夫所述;第三重是所有主观和客观特点在社会和人物方面即将展开的发展趋势,即郭沫若所述。布拉格汉学派总结出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正是预见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一,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其二,他借鉴丹纳的批评理论,提出了其特有的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肇始于1936年10月的“反差不多”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场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间引入瞩目的文学论争,作为双方主将的茅盾和沈从文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今日看来,二者间却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新八股”、“公式主义”与“差不多”的问题,发现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差不多”的创作现状,并开出了差不多的“药...  相似文献   

14.
在 2 0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 ,茅盾和胡风代表着不同方向。他们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之间存有对立和冲突 ,但却都重视文学的审美本质 ,是从不同角度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拓展和丰富。而在特殊的政治氛围之下 ,处于实用与审美不可调和的逻辑张力之间 ,茅盾和胡风在各自的文艺理论中所暴露出来的局限性同样引人深思。比较他们文艺思想的异同 ,对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也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茅盾文学奖是新时期文学进程中出现的重要事件,目前对茅盾文学奖的研究一直处于某种边缘位置。任东华博士专著《茅盾文学奖研究》打破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界限,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这一重要的文学事件进行了客观化、总体化和历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1940-1970年代主流批评家的代表,周扬、茅盾和姚文元都具有政府高官兼批评家的特殊身份,自觉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吁求,但三人的话语表现和批评心态又有所不同: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阐释者,周扬的批评话语和心路历程体现了以政策阐释为文艺批评生命线的被动与尴尬;茅盾的批评心态略显自由,存在较为明显的现实取向与开放心态之间的矛盾;姚文元的批评话语是典型的大批判话语,体现了斫伤文学批评本性的畸形批评心态。  相似文献   

17.
茅盾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充分反映"时代性"和"社会化"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文学创作精选时代性的主题,在最具时代感的都市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丰厚的历史內涵。茅盾小说"时代性"的根源主要是时代的需求;对生存环境的认同;自身的文化积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其政治生涯和政治家气质所向。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的文学”观,其实是周作人和茅盾所代表的两种观念所共同建立起来的二维世界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思潮即自由、激进、保守文学思潮都可以纳入这个体系之内来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描写,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概括和细腻入微的艺术刻画,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风云,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