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抓住战时日本国内新闻传媒对南京大屠杀无任何报道、日本广大民众更一无所知大做文章,以此证明南京大屠杀史无其事,乃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编造与中国人民的虚构。这当然是本末倒置!本文揭示了战时日本当局在日本国内精心采取的种种措施,千方百计阻止与扼杀对南京大屠杀的任何报道与流传,从而严密封锁了南京大屠杀真相,导致了广大日本民众对这一血腥惨案几乎一无所知。日本右翼势力不能正视甚至掩盖这一历史事实,只能暴露他们的的蛮横无理与别有用心。 相似文献
2.
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有一种论调,认为东京审判是“胜者的审判”,日军在二次大战中的行为被歪曲丑化了;而在所有对日军的不实指控中,“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大的谎言。由于日方文献在战后遭到了大规模焚毁,而日本又有人不承认事发当时中国和西方文献的客观性,使得这一观点对海外不知情的第三者,尤其是日本民众至今仍有影响。本文通过对日本烬余的相关史料,特别是日本右翼也不得不认可的公私文献的辨析和梳理,基本廓清了日本虚构派布下的迷雾,证明以屠杀为代表的日军在南京的各种暴行,即使仅据日方文献也完全可以证明。同时,本文也概述了历史进程不同于“概念”的曲折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早有定论为论点,用严谨的逻辑证明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认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重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定论不容篡改和否认. 相似文献
4.
5.
新闻传播中语言信息的若干问题--兼论不同媒介新闻语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信息传播环节出发 ,讨论了不同媒介中新闻语言符号信息在各传播环节中表现出的规律及非语言符号信息对传播的影响。认为信息编码的方式不同 ,负载的是不同质的语义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 ;信道干扰带来信息歧解 ,影响信息量的大小 ;信源事实编码为信息结构 ,形成不同的信息位 ,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 ;信宿定位决定了信息冗余的大小 ,是形成适切信息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讨论媒体环境实质上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新闻传播业做出的一种新的审视,它的用意和价值在于促使人们以整体的、联系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思考个媒体各要素之间、特别是不同媒体之间以及整个新闻业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或弥补我们以往注重媒体实体、忽视媒体关系,注重传播本身、忽视环境影响的研究缺陷与不足。目的在于使媒体和整个新闻传播业获得良性发展的思路,使新闻传播业与社会系统处于一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运行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7.
张睿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1):167-168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正迅速崛起,并引发了新闻传播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如今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链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中国新闻业的传播生态。合理有效的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可以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再论新闻的有效传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闻的有效传播问题,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是在拙作《有效传播: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兼论新闻传播必须从相关学科中借鉴方法论》的基础上从传者、媒介、受传者(受众)三者协调互动的角度,对新闻有效传播问题进行的再探讨。文章认为,新闻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传者、媒介、受众三者,围绕新闻信息展开运动并相互作用,其结果,或者是达到平衡(这就实现了有效传播),或者是最终并不能达到平衡(因而成为无效传播)。三者是否达到平衡,这就构成了有效传播与无效传播的根本区别。有效传播是传者、媒介、受众协调互动的产物。无效传播则是三者之间关系不协调的结果。不协调造成的结果,是各种作用力的互相抵消。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屠杀的跨文化叙述,既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处理民族国家的政治与文化经验,也是民族国家借助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塑造、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契机。关于南京大屠杀,目前出现了正史、艺术与商业化三种叙事模式,但均缺乏本民族文化价值的阐释与立场,失去了从文化传统的深处表达民族灾难的思想力度。在遭遇他族入侵、惨遭杀戮的重大灾难面前,强调内部同一性的民族主义在凝聚人心、提振精神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这种民族国家意志的正当性、合理性不仅存在于叙述的影像世界,对于正处于本土全球化阶段、文化竞争激烈的当下,也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开性是新闻在传播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内涵。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是指新闻传播的大众性和社会性;新闻自由是公开原则的内核和根本精神;新闻传播过程本身的公开,是新闻传播公开原则的实质性内容之一;公开性原则要求新闻传播主体在非特殊情况下,应向社会和公众公开新闻信息的来源。公开报道是公众知情权得以普遍实现的通道和基本保障;公开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源泉之一;公开是对新闻媒体进行有效监督的手段。公开性的实现,需要确立"社会公器"的新闻传媒理念;建立必要的保障制度;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国民政府秘密组织赴日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大屠杀发生后 ,国民政府即公开进行了强烈谴责 ,并于 1938年初春秘密派遣人员赴日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国民政府秘密组织赴日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 ,是一次正义、成功的对敌工作 ,也是二次大战中绝无仅有的在敌国首都宣传的范例。本文根据对董显光致蒋介石密呈等资料的研究 ,不仅仅是将一个被埋没的历史事实披露于世 ,还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无耻谎言的有力驳斥 :中国政府及人民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强烈反对和抗议源自于日军暴行发生之时 ,这就是历史的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2.
早期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虽然以再现文学史真相,建立科学的文学史论述为己任,但由此所致却恰恰是泛政治化文学史话语对文学史真相的遮蔽。这一现象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当代文学史话语生产流程有关,其中作品的经典化、经典的本质化、本质阐述的权威化、本质阐释的权威泛化等环节对文学史真相均有遮蔽作用。一,由于经典化是各种权力综合作用下的合法化、主流化,经典化过程成为主流和共同体运用有限史料置换历史原生态的过程;二,对文学史本质规律的概括不但没有接近文学史真相,反而造成了历史话语对真相的遮蔽,使文学史论述沦为话语游戏;三,在本质阐述权威化的过程中,领袖的言论成了绝对真理,对文学史本质规律的阐释变成了对领袖言论的阐释;四,领袖的言论又不同程度地被不同代言人的言论所置换,最终导致文学史真相在本质阐释泛权威化的格局中进一步迷失。 相似文献
13.
论原初事实与制度性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6):65-69
“事实”是一个重要的框架性概念。凡能够使得某陈述为真的任何东西都是事实。对事实的表达离不开陈述,但事实并不是陈述;事实也不是事物自身。原初事实是独立于人类制度而存在的事实;制度性事实的核心要素是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并不能为其所指向的对象增添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特征,它唯一增添的是地位功能,而这种地位功能又必须要有原初事实作为其载体。虽然任何事实都是客观的,但原初事实与制度性事实的客观性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15.
徐书华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4
过程性是实事求是的重要特征,这是由诸种原因所决定的。其中,认识主体的内部矛盾是过程性的主体性原因;认识客体的复杂性是实事求是的客体性原因“;求”的深刻内涵是实事求是的根本性原因“;是”的质的规定性是实事求是的目的性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结识了著名学者、早期社会主义人士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就一起开展宣传苏俄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抛弃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幻想.国内爆发"五四"运动后,他回国在浙江"一师"任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出社会改革的一些具体设想.他在上海任<觉悟>副刊助编时,努力把它办成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阵地.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他参加发起组织上海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党,是上海早期建党8位元老级功臣之一.上海共产党建立后,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进行了严肃的审理与庄严的判决.但是过去史学界对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研究较多,而对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研究不够,甚至重视不够.本文对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设立的历史背景、审理南京大屠杀案的过程、特点及其重要意义作一阐述,指出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案,具有合法性、严密性、典型性与宽严结合的政策性等特点,其所确认的“日军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战俘与平民三十万人以上”,具有不容置疑的历史权威性.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的审判有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所不能替代的特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商代的新闻传播范围是伴随着族团迁徙、资源开发、生产交往、技术进步、文字交融、文化认同等而不断扩大的,它西到亚欧,东至海滨,南抵南亚,北达朝鲜,远及美洲,既以商代统治区和文化范围区为轴心放射传播,又有回流交融传播,呈双向态势,比我们设想的要宽广得多、复杂得多。商代新闻传播活动范围大于商代统治区并大于商文化范围。 相似文献
19.
笔者认为,鉴于当今中国社会"实事求是难"的现状,必须结合变化了的客观现实深入探究"实事求是"的认识论、本体论基础,并进一步延伸到其人类学基础,从物质本体、实践本体、人类学本体等多个视角全面把握实事求是的实质.笔者从实事求是与人的存在和人的实践的相互关系、实事求是难与人的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讨论了实事求是的人类学基础,并得出现代公民社会和公民人格的确立是人们追求真实、究明真相、获得真理即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的奠基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论民事证据制度中的事实推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推定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司法证明方法 ,有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它在民事诉讼中所起的作用是一般证据证明所不能代替的。为了更好地利用事实推定为审判实践服务 ,必须认清这种证明方法的特点及其缺陷 ,找到相应的规制办法 ,同时还应正确理解和把握它对举证责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