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杨松冀 《社科纵横》2007,24(4):96-98
李后主词,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诗词主要描写奢华安逸的宫廷生活,但也还是只有隐性的悲剧色彩;后期诗词主要抒发亡国之恨,具有明显的悲剧色彩。如果从审美角度来欣赏他的诗词义可以发现他前期和后期的诗词是具有审美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黄河之水多滋润──读《杨植霖诗词》林家英杨植霖同志离开他深情眷恋的黄河母亲已经一年了。读着这部凝结着他近60年战斗生涯的深广感受,坦露他对祖国、人民,对党和革命事业耿耿忠心的诗词集,杨老的音容笑貌、胸襟气度分明浮泛在抑扬顿挫的诗词节奏中。他没有离开我...  相似文献   

3.
袁枚性灵说诗论既重视抒发主观真性情,亦注重创作时的“江山之助”及表现其对江山景物的审美感受,故有“万里归来说武夷,江山成就六年诗”(《春日杂咏》)的说法。袁枚一生遍游名山大川,足迹印满大江南北,特别是脱离官场后多次远游;到八十老翁时仍徜徉于自然美景之中。赵翼称曰:“其人其笔两风流,红粉青山伴白头。”(《读随园诗题辞》)袁枚的山水景物诗以独有的审美体验、空灵活脱或富于生气的形象,行云流水般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陈玉强 《学术交流》2023,(4):172-182
荻生徂徕《唐后诗》是日本文人所编明诗选本的奠基作之一。书前有总论,汇集诸家之说,并申以己论;对前人诗论的创造性补阙及选择性省略,反映出明显的争胜意识和独特的审美倾向。《唐后诗》树立李攀龙、王世贞为明诗典型,以春风吹物、烨然可观的色相重释温柔敦厚之美,指摘袁宏道、钟惺上继宋元诗风之弊,从而为日本汉诗坛引入模习取法的诗歌范本、审美标准及警惕之资,并以之为上继明文化正统气运的阶梯。荻生徂徕富于灼见和异见的明诗批评观念为我们重估明诗提供了崭新的东亚视角。  相似文献   

5.
明人万时华云:“今之君子知《诗》之为经,而不知《诗》之为诗,一蔽也。”①李泽厚和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虽然把握了《诗》之为诗的视角,但他们把中国古代美学的起点或定于孔子,或定于老子,均未对《诗经》所涵盖的审美心理作系统的阐论,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其实,任何理论的起点既不可能是不可穷尽的无限,也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有限,它只能是一个无限与有限相统一的动态过程。不揭示《诗经》的审美心理,就不可能真实把握中国古代美学的起点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诗经》作为我国最…  相似文献   

6.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3,19(1):40-44
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受到《史记》研究者的重视,却鲜有从伦理学角度观照者。今天来看,《货殖列传》有五个方面的伦理学价值:倡"善因",反争利──王者之德;导君以强,谋国以富──辅臣之德;商而通之,货畅其流──商之业德;择人而任时──白圭之术与道德;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富"与道德。  相似文献   

7.
宗晓丽 《社科纵横》2004,(4):103-104
我国古曲诗词中融禽鸟虫鱼入诗 ,源远流长。孔子总结《诗经》的特征时就曾认为 ,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 ,咏物诗中的动物意象更是大量出现 ,但一般说来这类诗作就时代而论 ,有初、盛、中、晚之不同 ;就诗人讲 ,有个性经历之区别。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罗隐的咏物诗。详检有关研究资料 ,对于罗隐诗 ,研究者多涉足和标榜的是其讽喻诗 ,而对其咏物诗涉及者却寥寥无几。其实罗隐咏物诗别具特色 ,不仅生动形象 ,委宛含蓄 ,且所猎广泛 ,有托物言志 ,有讽讥世事 ,有的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有的只是遣兴咏物 ,了无所指 ,属于纯粹的咏物诗。  相似文献   

8.
在人所不到处另辟蹊径──读萧瑞峰先生《刘禹锡诗论》傅明善杭州大学萧瑞峰教授继《古典文学中的别离主题研究》、《日本汉诗发展史》等专著问世后,最近推出了又一力著──《刘禹锡诗词》,由吉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综观全书,体系严密,纲目井然,长于论辩,且引述详...  相似文献   

9.
班固对于屈原及《离骚》的批评,包含了人格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审美批评三个方面。"露才扬己"虽是屈原悲剧性的性格缺陷,不符合中庸的标准,但却揭示了屈原人格层面中最本质的一面,已具性格批评的特征;《离骚》的创作动因是忧愁幽思,文本内容又多虚无之语,道德内涵不合经义法度,故不可与《诗》《书》等儒家经典等量齐观。这是一种理性的价值判断;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观照,《离骚》弘博丽雅,堪为辞赋之宗。屈原从容英华,衣被后世词人。皆有别于经学和一般辞家。对屈原地位及《离骚》艺术特征的高度评价,体现了班固自觉的审美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的诗词绘画都讲究意境,诗由情起,画自境生。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第一次使用了"境界"一词,清初的笪重光《画筌》继唐代王昌龄《诗格》之后,第一次在画论中谈到"意境"。总而观之,都是主张在对物象的描绘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意趣,借景抒情,笔随意动,达到"摅发人思"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诗词结构与诗庄词媚○孙绿江词,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因其独具的文化因子而呈现出特有的柔媚香艳的风格特征。所谓“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等等,都是在强调“词别是一家”,与传统的诗歌不同,婉约派也因此而被视为词坛之正宗。虽然在艳情诗中...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锦瑟》诗的审美论析唐嘉荣一、朦胧美与朦胧意境中国探究美者,早有“美在距离”之说,而距离美就包含在朦胧美的氛围之中,朦胧美是隔与不隔之间适度的距离美。李商隐的《锦瑟》诗就包含了这种距离美所体现的朦胧美。诗里即显现了生动的形象,又留给读者充分的想...  相似文献   

13.
《雪桥诗话》是记述有清一代的掌故之书。此书以诗话名,其间涉及诗歌、诗人之论审慎精要,自具手眼,又以诗传人,以诗存史,记载保留了大量有清以来佳篇佳句,名诗话而有清诗史料之实。书中以诗为契,记录各地古迹、风物和文化生活,尤其保留大量背景风土史迹资料,对研究北京历史、风物、沿革变迁很有价值。本文通过对《雪桥诗话》全书细致分类、分析,明了此书对于有清一代诗词、掌故、风土人情记录之功,明晰作者爬罗剔抉搜集资料之力,明确此一部诗话所涵盖之诗歌、风俗、社会生活之内容在诗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悲剧人生──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已故上校的女儿》武洪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1—1923),生于新西兰,后移居英国伦敦,开始她的文学生涯。主要作品有《在德国公寓里》(1911)、《幸福》(1920)、《园会》(1922),《鸽巢》(1923)、...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成果──评《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曾扬华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在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部小说,也是学界研究最勤、同时也似乎是歧见最多的几部小说。一时间要做到...  相似文献   

16.
何跞 《唐都学刊》2013,(6):94-98
《红楼梦》第一回进入实境叙事之后叙写士隐一梦、英莲幼年、贾雨村发迹及甄家败亡,在叙事结尾或将结尾处依次插入幻境对联、跛道人诗、雨村对联、《好了歌》。这些诗词韵语使叙事有了节奏分层,在作为承上启下叙事界点的同时,作者也借诗语传达其深在旨意和情感态度,在交代真假的创作本事同时探求真假的存在哲学,感叹故事人物之“应怜”,暗写宝黛钗的差异特点,以佛道出世解悟人生如梦之旨。诗文交融、叙事抒情结合、创作情绪张弛有度,体现了作者血泪创作背后的“辛苦”经营。  相似文献   

17.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郭其云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  相似文献   

18.
论审美能力及其构成《沧浪诗话》审美思想解析严羽《沧浪诗话》开宗明义提出了:“夫学诗者以识为主”的理论主张。所谓“识”,就是识辨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这种审美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他重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指出“行有未至,可加工力”...  相似文献   

19.
楼艳艳 《生存》2020,(7):0105-0105
诗、画本是同家。中国的国粹——古诗和国画都蕴含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向人们表达了某种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古诗教学,特别是低段的古诗教学中若能“诗“”画”结合学诗词,以诗还画,以画明诗,帮助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诗词,可以在顺利达到理解诗情诗里的目标,还可 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对品析语言,揣摩意境,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播扬经典的芬芳──《唐人绝句艺术谈》评介李建军,灵秀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学成就的最高标志,它不仅是文学创作所追摹的文学的范本和文学批评所赖以确立法则的依据,而且对普通读者的审美趣味的提高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比之于庸常之作,经典作品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