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说到底是她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的兴衰存亡.要在世界之林充分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有强大的本国文化及其价值观.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发凸显.从十七大开始,中国共产党越发自觉传统文化的价值,基于国内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以及文化资源未能很好地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现状,传统文化可以说是"进退两难",唯有走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文化强国之路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辉煌的成就在世界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对当代我国乃至世界的设计艺术不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为其注入了不朽的生命力量。当代中国设计应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人们更多地发现中国设计之美和传统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3.
文学文本在后现代媒介时期悄然转化,由文本走向了超文本。超文本对传统文本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超越:其一,非线形的文本结构对传统文本线性结构的超越;其二,读者地位得以提升,读者参与创作;其三,传统的阐释观念发生变革。超文本在兴起的同时推动了图像化时代的来临,文学走向了图像社会的边缘。  相似文献   

4.
"阶级"和"民族"问题一直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英国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殖民地背景使他选择了处于英国文化边缘的爱尔兰文化研究.在<希思克利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等著作中,伊格尔顿从创作和细读文学文本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爱尔兰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对英国文化中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5.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不仅仅是对某个族群民族事项的记载,也是关于小型社会中的边缘人群、或大都市小型社群的边缘人群的描写.本文主要选取王小波的三个同性恋文本——社会文本、小说文本、电影文本——来进行分析,以"纪实与想象"为视角切入,建立起三个文本之间的关联,并试图从中得出有关不同文本之间"想象再生产"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世界知名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实践中的泛文本化现象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在论文集《世界、文本与批评家》(1983)之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现世性"文本观,并用原属性联系和从属性联系这一二元对立对自己的文本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一独特的文本观对经典的现实主义文本观和结构主义文本观提出了商讨,突出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多种联系,强调文本的功能和文本在世界的定位状况,为文本的阅读和阐释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郑健健 《理论界》2010,(11):146-147
本文由影像文本的分析入手,在进行影像文本细读工作的基础上,揭示出《红气球之旅》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电影制作对于文化外来人的表现及对其身处的文化边缘情境的柔和书写,以及电影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工具对于这种边缘情境的纾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近年来较流行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为指导,从文本互文和文化互文的视角对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进行了解读。在文学研究中,互文性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借鉴,还包括文学文本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等的关联,因此,互文性不仅仅对文学传统有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可能。通过这独特视角下的解读,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莫里森作品中的人物的特性,作者语言的力量,及她的作品在当代美国文坛和世界文学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蒋业华 《社会科学家》2006,(Z1):199-201
张爱玲不仅将边缘意义的女性群体带进了文本的中心舞台,而且其文本也同时成为了女性表现其欲望、身份、语言和文化的剧场,张爱玲文本的女性话语是如何突破父权制男性"逻各斯"中心得以言说的.其写作策略是在其文本中建构反传统的情感--理性二元对立情节模式,从而在话语层面上造成审美阻距,其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因迥异于传统而陌生化,审美主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求知欲,因而得以认知被历史所遮蔽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0.
斯达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重要的女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在她的理论和文本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想.她对女性历史地位的思考、对女性创作情况的考察以及文本创作实践,给后世的女性主义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对以往作品的模仿.本文对简-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进行体裁上的互文性解读,重点讨论了小说与哥特式小说、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以及说教型小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先生关于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及其汇流地区所在问题的论断对敦煌文化研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季老的论断对于回答敦煌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据以认定:敦煌文化并不是古代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而是专属于中原传统文化的,是专属于古代中国文化圈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敦煌文化所在地敦煌地区虽然也有古代世界四大文化汇流的明显表现,但这里的文化内部构成并不同于作为古代世界四大文化汇流中心的西域,而是中原传统文化及其体系始终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3.
张锟 《殷都学刊》2002,(4):109-110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源远流长、连续不断的历史与文化一直是炎黄子孙所引以为自豪的.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弄清这一过程,将为探讨世界古文明的发展规律提供生动的范例.江林昌教授的新作<夏商周文明新探>(以下简称<新探>)即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舒开智  张丽 《阴山学刊》2009,22(6):22-25,46
互文性理论注重把经典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坐标体系中予以观照: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经典文本与其他文化文本、潜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经典文本在与其他非经典文本的对话和移位中显露出它的平民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打破传统文学研究中对影响、渊源和承继的探讨,否认经典的崇高地位,从而获得对文学史和文化传统的全新认识。用“互文性”来描述经典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经典文本内部多元文化、多种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经典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但是也有抹煞经典文本此时此地的独一无二性和原创性之弊。  相似文献   

15.
张飞岸 《江汉论坛》2007,(11):11-13
十月革命不仅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且是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摆脱自身依附地位,改变束缚自身发展的世界经济结构的一种反抗方式.正因为如此,判断它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其是否建立了一个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决于它是否对束缚边缘国家发展的世界经济结构造成了冲击,它是否帮助边缘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工业,是否对中心国家的资本强势实现了遏制.我们可以预言,只要人类世界还存在着剥削和压迫,还存在着资本与劳工、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分化和对立,社会主义所蕴含的世界体系边缘国家的现代化价值就还会显示出其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张岚 《江汉论坛》2003,(12):55-57
"寂寞"是阐释萧红生命状态和写作文本的于个共名话语.本文从萧红个体生命经验与小说叙述的对应阅读入手,认为极度单纯的内在诗人气质和纷繁的"他性"世界之间的深刻冲突,造成萧红短暂于生中的寂寞心境以及游移于文学史上的边缘状态.萧红从个体生命经验和人道主义开始,赋予"寂寞"一种坚实的"为人生"的质地,实现了她相对闭抑的个人经历与开放的叙述结构的统一并延伸.  相似文献   

17.
隐士和隐士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位置独特,隐士们居于主流社会和文化的边缘,身份的转换使得他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视野和生存空间,更着意个体内在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从人性自身思考人生的乐趣、意义和价值,这在客观上成就了一种艺术化的人生。隐士文化属于边缘文化,饱含丰富的休闲智慧和人生哲学,是一种生存论的美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边缘只是相对于文化所处社会的主流而言,与其本身价值无关。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边缘文化中蕴含丰厚的休闲思想和休闲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休闲文化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潘春汝 《中文信息》2022,(3):185-187
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传统戏剧教学存在着教学手段模式化和教学地位边缘化的问题.本文以激发学生戏剧文本阅读兴趣、掌握戏剧文本阅读方法为目的,以潜台词教学为切入口,以点带面地进行了一次戏剧文本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学军 《东岳论丛》2005,26(5):115-117
现代主义文学在我国新文学中的发展有其规律。现代主义文学总是呈现着时断时续的状态,形成了一种兴起—衰落—再兴起—循环往复的周期性变化,并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不具备现代主义生长发展的土壤,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没有为现代主义的充分发展提供条件,而现代主义文学自身也有局限,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只能处于文化的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20.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巧妙借用了根植于日本人心中的原始自然观--"森林思想",将边缘文化成功地导入其文学作品之中,使"森林"的象征意蕴变得异常丰富.将森林中的神话和传说所包孕的独特宇宙观、生死观再现于文本中,映衬出本民族的灵魂、传统和文化之根,寻觅治疗痼疾难愈的现代文明的良方,为日本人与日本文化迈向"再生"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