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是爱国英雄蔡愕一生的最大抱负。现笔者试从:为救国救民而读书、为救国救民而从军、为救国救民而打仗三个方面,对本文主题作初步探讨。为救国救民而读书蔡愕自幼聪颖好学,他六岁入学后,只用三、四年时间,就通读完了“四书”、“五经”。到十岁,已能撰写较为畅达的文章。十三岁,又以“神童”的美名考中“秀才”,就读于当时湖南知名的维新派江标门下。考试录取完毕后,江标就将池最赏识的三名新选秀才蔡员宣(蔡愕)、石陶钧、李本深,找去住处闲谈。江标问他们:“邵阳先辈魏源,你们得知吗?”“读过他的书吗?你…  相似文献   

2.
主编《湘报》的唐才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唐才常,字佛尘,1867年5月2日(清同治六年四月初九)出生于浏阳县城的一户书香世家。他少好读书,潜心实学,19岁以“小三元”及第(县、府、道三试夺魁),成了秀才。 1888年至1891年,他在长沙岳麓书院和校经书院就读。旋应四川学政瞿鸿机之聘,任学署阅卷兼教家馆,对释典有浓厚兴趣,尤对佛教的微尘说、灵魂说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本来,“长江《读书》奖”的评选是读书界的一件幸事。但大概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评奖竟然评出了一个“《读书》事件”。据笔者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观察,这个事件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一是有人评判这个奖有失公允,基本上是《读书》自己的人(编者和作者)给自己评奖,谓之创“中国学术腐败之新高”;二是由此引发了一些人对《读书》这两年来立场的不满,使之成为宗派的刊物;三是对《读书》的批评引发了一场斯文扫地的人身攻击。在香港的《读书》作者、“长江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甘阳在没有弄清楚批评他的文章作者的情况下,用典型的“文革”…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力促曾国藩、左宗棠出山 ,并用“创业垂统”观构建不同绿营制的湘军体系 ;又最早倡议建立水师 ,成为太平军的克星。郭奔忙于高级战将之间 ,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被湘军集团公认为“高参” ;最初想出开厘筹饷之计并付诸实施 ,郭嵩焘实为始作俑者之一 ,厘金成为湘军的主要饷源 ;他又因时度势征盐税和关税 ,再开两道财源。郭调兵遣将剿灭农民武装 ,将其残部镇压在血泊之中。心忧时局的郭嵩焘及时反省这种血的教训 ,企盼为延缓清王朝的土崩瓦解作“资治”的“通鉴”。  相似文献   

5.
一兆麟生平李兆麟,原名李超兰,曾用名李烈生,张正宗、张玉华、张寿篯。1910年11月2日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今属灯塔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上学时,读书刻苦勤奋,都称他为“小秀才”。父亲去世后,家境贫困,兆麟虽在家务农,但劳动之余,仍攻读不倦。他在书箱上刻有“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八个大字,可见其志向远大。李兆麟有强烈的正义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时,郭嵩焘探求“应付之方”,提出了和平外交的思想主张,试图改变中国屡屡受制于人的处境,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对此作系统的探析,有助于认识半殖民地的中国外交,了解其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思想历程。 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是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逐渐形成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郭嵩焘在浙江学政罗文俊幕中,“亲见海防之失,相与愤然言战守机宜,自谓忠义之气,不可遏抑。”此时,郭嵩焘对侵略者只是满腔义愤,尚未悉心考察对外交涉这一重大问题。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战争的失败,列强的侵…  相似文献   

7.
孙冶方是一位党龄很长的老同志,原名薛萼果。1923年他16岁,在无锡高小读书时,经张效良老师的介绍,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上海地委派董亦湘同志到无锡建党,孙冶方转为共产党员,被选为无锡市第一个党支部(共6人)书记。当时他正在无锡公益工商中学读书,这学校便成为党中央在无锡的联络点之一。孙冶方同志在无锡办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1818年(嘉庆2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字伯琛,号筠仙,晚年别署玉池山农、玉池老人,又因他的书房标名“养知书屋”,故学者又称他养知先生。 郭嵩焘步入仕途时,中国封建社会急剧解体,“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观念因此开始动摇,知识群体也开始走向分化。郭嵩焘一生的实践使他对当时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特别是在“西学东渐”——西方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他身后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潮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9.
“三绝诗书画”的郑板桥曾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和乾隆进士。康、雍、乾是清朝的黄金时代,该是郑板桥“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的良好机遇,本可大展鸿才,鹏程万里。可是,他只在七品芝麻官的任上昙花一现,就“落拓杨州一蔽裘”,当了“扬州八怪”之一。他不合达官贵人的胃  相似文献   

10.
郭嵩焘是晚清首任驻外公使、著名的洋务思想家和走向世界的先驱者。本文以西学东渐与郭嵩煮开眼看世界为线索,系统论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郭嵩焘在对近代中西文化教育的比较借鉴中,洞察到了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以及一个国家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他不畏清议,极力主张经世致用,“用夷变夏”,全方位效法泰西,用“实学”取代“虚学”。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先驱者地位是无法抹煞的。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有两次新化之行:道光二十五年(1845)十二月初一日至次年三月之季,郭嵩焘就馆新化,计时近4个月,是为郭氏第一次新化之行。又咸丰四年(1854)七月下旬,一直到十二月下旬,几乎整个下半年,郭嵩焘有一次完整的宝庆筹饷之行,宝庆府属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等五州县均都走遍,其中第二站就是新化,是为郭氏第二次新化之行,计时约2个月有余。郭嵩焘两次新化之行有其原委,考察其行程可发掘个中缘由。在此基础上,又对其沿途吟咏之诗作一考证、分析、介绍,间或亦评之耳。  相似文献   

12.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读通鉴论》卷十七,以下引文未注出处的同此)王船山在论梁元帝萧绎焚书时这样说。公元554年冬,西魏发兵攻打梁的首都江陵。城破,萧绎投降,被杀。魏兵入城时,萧绎焚毁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自叹“读书万卷,犹有今日”。王船山指出,萧绎自取灭亡,“未尝非读书之故”;因为他的读书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无异,“玩物丧志”,“读书止以导淫”。王船山认为,读书必须有志,无志而读书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咸同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把官贪吏虐,政治黑暗看作是“致乱之源”,从而一方面极力主张“严以驭吏”,“肃清官吏之路”;另一方面也主张“宽以抚民”,反对严刑峻法.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郭氏后期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对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字仲甫,1879年10月8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在幼年时期跟随大哥苦读过四书五经,十七岁时考上了秀才。由于当时维新之风劲吹,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一股潮流,使得陈独秀走向社会即接触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所以他参加革命活动较早。从1901年到1906年,他先后在国内外组织过“科学图书社”、“中国青年会”、“岳王会”等进步团体,创办过《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无锡白话报》等鼓吹反对封建专制的报刊。1911年他参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以上这些活动都是局部的、影响不大的。从1915年创办《新青年》开始,他投身到了对全国有影响的革命活动。1915年到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这段时间是陈独秀在政治舞台上表现非常活跃的时期。这十二年里,1923年是分界线。23年以前是他的前期,23年以后是他的后期。前期功大于过,后期过大于功。他的前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五四之前,  相似文献   

15.
接受南京师范大学、学苑出版社的联合委托,为《增订注释全宋词)}中的王安石至陈偕诸人的词作增订及注释。其中王安石词仅29首(《清平乐·留春不住)}一作王安国词),却注出一身冷汗。首先是“大谈禅宗的哲学和心理学”(钱钟书语)的11首:《雨霖铃)、《诉衷情)、《南乡于》(之一)、《望江南》,要注几乎离不开《宗教词典》、《佛学大辞典》。有的看起来很普通的词语,注起来却颇费踌躇,如《雨霖铃》中“贪他眼花阳艳”之“阳艳”,起初把它看成与“眼中之花”同一性质,认为如“太阳之艳”,后来读书偶见“阳炎”一词,解作“即…  相似文献   

16.
邹芬 《船山学刊》2006,(1):30-33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先驱、时代的叛逆者,察事敏锐,世务洞明,往往能抒陈己见,“其谈海外时措之宜,能发人之所未见,冒不韪而勿惜”①,是一位具有独到眼光与大胆开拓精神的先声人物。因此,自“1892年,即郭嵩焘去世的第二年,其遗稿就由王先谦等人编为《养知书屋遗集》刊行”②,史学  相似文献   

17.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北端。原名“范贤馆”,始建于晋朝(公元265年至420年间),是纪念三国时期贤达范长生的。刘备称帝成都,礼贤下士,请他共谋大业,他不愿为官,一心研究长生之术,享年130岁。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孽龙,将其锁于离堆下伏龙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年(公元90年后),大兴土木,扩建殿宇,改范贤馆为“伏龙观”。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增修“老王殿”,为我们今日所见之规模。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郭嵩焘是和“曾左彭胡”一道登上社会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虽然他的官运间阅远不及“曾文正”、“左文襄”之显赫,也跟与他一同被诏出山、 生出身的曾国荃相差悬殊;但他的先知先觉,他对当时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却远远超过了他同时代的人,更是“曾左彭胡”儒家正统思想派所不能同日而语的。郭嵩焘的先知先觉,集中到十点,就是他通知夷情、明辨本末,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应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些见解不仅超越了成、同时期大多数洋务派人物的水平,而且为他身后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潮开了先路…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几年来,随着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早期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关系问题,日渐为人们所注意,其中关于郭嵩焘的思想就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就郭嵩焘思想评价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郭嵩焘思想评价及早期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关系的观点分歧对郭嵩焘思想的评价,在“文革”前没有展开讨论,一般认为他是洋务派的理论家。随着近几年洋务运动研究高潮的出现,郭嵩焘思想又被重新提出。文章虽然不多,但探讨较为深入。有人认为郭嵩焘对外主张妥协,但对内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却是非常进步的。又有人认为他是忧国忧民、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行者。他的思想水平已突破了洋务派思想的体系,他主张商民自  相似文献   

20.
论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的思想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的思想价值张良俊1875年,郭嵩烹就清廷的防务之争,上《条议海防事宜》(以下简称《条议》),指出中国不仅面临紧迫的“边患”,而且潜存着深巨的“隐忧”①,认为海防、塞防“未可偏重”,主张循习“西洋政教”以为中国自强的“本源之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