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湾社会高度发达的经济生活与传统的文化观念交织 ,对人们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双重影响。而传统观念对人的塑造以及对人的个性发展的种种限制 ,更多地针对女性 :以家为重 ,恪守妇道 ,顺从、贤淑、坚忍、内敛等。在这种社会气候影响下所产生的台湾女性散文 ,重情重家 ,敬夫爱子 ,怀旧思乡 ,感恩自然。其创作风格清淡雅致 ,温婉平和 ,爱意融融。当然 ,也有少数女性的散文敏感尖锐 ,针砭时弊 ,锋芒毕露。台湾女性散文所营造的内在的温婉清和 ,给充满紧张与竞争的台湾工商社会带来精神上的缓解与释放。  相似文献   

2.
台湾老一辈女性散文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比较紧密,其女性意识显示出温婉典雅的风范,又往往带有文化转型期所持有的矛盾情感。60年代以后登上文坛的散文家,其女性意识的独立性和审思性大大超过了前辈。这种女性意识在八九十年代达到了峰巅。  相似文献   

3.
“女性经验”是台湾女性诗人诗歌成长的一个空间,譬如“树”和“楼”意象就是这个空间中一个典型的经验维度。在这个空间里,女性找到了提升自我的凭借,也回应了社会对她们的压制,她们在不同的“经验”之路上,把记忆与希望都放大到了和男性强势话语相提并论的起点上,给自己也给了世界一个探究当代台湾文化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4.
去年 1 0月中旬 ,台湾知名作家陈若曦、应平书、姚宜瑛、小民、曹又方、廖辉英、钟文音、六月等数十位台湾中国妇女写作协会会员 ,在青岛与大陆部分女作家、记者、学者联合召开了海峡两岸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会上 ,代表们共同探讨了海峡两岸女性文学的共性与特质以及今后共同发展的趋势。这里发表的《谈谈台湾情色小说》一文 ,是陈若曦女士在大会上的发言稿。在文中 ,她辨明了情色文学与色情文学的关系 ,探讨了台湾情色文学与中国古代性文化及情色文学的联系 ,总结了台湾情色文学的特点。这对海峡两岸文学的交流发展及研究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5.
起步甚晚且以不可阻挡之势跃入台湾文坛前列的女性文学,一举打破台湾文坛长期以来男性独家鼎立的局面,而使当代台湾文坛迈进多元化创作发展的大道.从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到新生代女性文学的突起,均显示了台湾女性文学发展的实力.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主题的重心是以塑造众多性格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来透视出其畸形社会.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亦可谓百花竞放,争奇斗艳.作为我国当代文学不可缺少的台湾女性文学,是与大陆女性文学互呈异彩、交相辉映的.  相似文献   

6.
台湾怀乡思亲小说出自从大陆迁台的女作家之手,写女性成长的故事,抒女性思乡的真情.但从父亲到恋人,男性是每一个思乡梦里挥洒不去的身影,也是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文化指向.<城南旧事>、<失去的金铃子>和<梦回青河>是怀乡思亲小说的"鼎足"之作,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男性身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却同样指向当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台湾文坛的生态环境.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怀乡思亲小说的男性书写,既可以深化台湾女性文学和乡愁文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当下两岸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来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在几代女作家文字苦苦追索的背后,始终潜流着一股摒弃尘世、寻求救赎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准宗教化的儒家精神,以及被赋予了儒家刚健有为色彩的佛教教义;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已被提升为对自然的形而上思索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宗教文化意识赋予了台湾女性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广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萧丽红的《桂花巷》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封建大家族中女性当家人生存境遇的经典之作。文章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旧时代女性共同的生存困境,探寻女性萌发的主体意识,从文化角度揭示了作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与认同。  相似文献   

9.
在商业文化大潮的冲击下,女性作家以出卖自己肉欲生活为主的下体写作风气似乎令女性文坛陷入了一阵阴糜,面对男权文明,她们都不得不做出了暧昧的笑容.而在<女贞汤>中,刘索拉用她张扬的女性声音唱出消沉而神秘的女性历史.通过小说文本,在读者的脑海里展开了一幅幅神秘的原生态画卷,这里的女人,癫狂而充溢着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塑造了大量的乡村女性形象,不少作品更直接以乡村女性作为表现的主体.这些女性群像基本可以归入苦难女性、女强人、道德女性和落后女性这四类范畴.借助这些乡村女性形象在时代中的审美衍变,通过对她们的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及未来出路的展示和思考,农村题材电视剧对中国乡村传统、乡村现实和乡村文化进行了全面探索与考察,完整地勾勒出一幅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图景,拓宽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1.
清朝在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明郑时期的反清思想,致力于提倡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朱子学,以达到移风易俗、巩固清朝在台湾统治的目的。在朝廷倡导和闽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朱子学迅速在福建得到复兴并向台湾传播,在康熙至乾隆时期成为台湾儒学的主流,并对台湾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3.
《天问》一诗,从"昆仑县圃"到"乌焉解羽"一段内容,并非多个异闻传说的组合,而是属于一个共同体——昆仑神话。将《天问》中的昆仑神话与《山海经》和《淮南子》等书的相关记载相比较,并逐句释读,可揭示《天问》中昆仑神话的真正面貌。在此基础上研究《天问》的结构,发现《天问》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划分为问天、问地、问昆仑三个段落,其结构整饬,极有条理。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曾提出过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 ,主张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后 ,台湾的政务仍归蒋介石国民党管理。台湾的生活可以照旧 ,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台湾可以继续实行三民主义和保留自己的军队。这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关于“一国两制”的最早设想。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天问》是一首异常奇特的古诗,诗中有许多疑团至今未能解开。在分析古今学者研究《天问》的历史和现状之基础上,采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来研究《天问》,通过辨析《天问》特异性,弄清屈原作《天问》的真实意图,重新诠释《天问》题义和主题思想,破解《天问》中的一些千古疑团。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康熙时期清代台湾的原住民政策。认为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施了积极的原住民治理政策,并且得到台湾原住民的积极回应。朱一贵起义及其带来的严重后遗症,极大地改变了清廷的治台思维,也改变了清代的原住民政策,导致由积极治理转为消极隔离。但这种隔离并没有阻止原住民和汉族民众的接触,原住民仍处于不断汉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郑成功和清王朝先后有意将朱子学引入台湾.由于倡导有力,推动有方,践行有序,措施有效,充分发挥了朱子学经世致用的功能,从而在振纪纲、正士风、易风俗,提高社会文明,以及促进台湾各族同胞的民族团结和增强台湾同胞与大陆亲人的血缘联系、确保宝岛台湾永远与祖国大陆融为一体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保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明弘治九年于明刻本《道命录》是现存最早且完善的《道命录》传本,该本卷末保留有汪祚《道命后序》一文,明确记载了朱申续增、程荣秀新增《道命录》的具体情况,对《道命录》宋、元及明弘治本的刊刻与流传作了说明,并揭示了程颐、朱熹家族后裔在《道命录》的编修、传播等方面的特殊贡献,反映出家族与学术发展的互动关系。汪祚《道命录后序》在《道命录》及道学史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笥河学士诗集》是朱筠去世后由其次子朱锡庚编纂而成。朱筠1781年去世后,在1781年到1801年这二十年间,朱锡庚不断搜寻朱筠的遗稿,到1803牟朱锡庚完成了二十八卷的《笥河学士诗集》。完成后,《笥河学士诗集》由朱家子弟递藏,后被朱柽之收藏,后又流于日本秃庵手中,最后被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收藏至今。  相似文献   

20.
台湾书院的儒学精神承继自鳌峰书院,也与来台担任地方官的朱子学者密切相关,通过对台湾书院学规文献及各府县通志、人物传记的综合归纳探讨,可追溯儒学从闽地到台湾的重要轨迹。来台地方官宣扬朱子《白鹿洞学规》笃行精神,诠释读书人之应守与应为,期待学子提高道德标准,注重实践,期以改变此移民岛屿民风;而台湾书院士人在获取功名后,身体力行地将朱子学精神发挥于内忧外患的社会,在经世致用中表达了对《白鹿洞学规》精神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