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国梦是美国精神和美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国力的增强和美国民族认同的形成,是美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代美国梦所蕴含的价值观也面临偏离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美国社会不但正在逐渐丧失勤奋劳动的动力,也在逐渐丧失美国传统价值观对于其社会发展的支撑力。美国梦要保持它的生命力,需要进行全面反思,美国梦需要回归它最初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美国梦"是美国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使人们相信:在美国,机会均等,靠个人奋斗就会获得成功。《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集中体现了菲茨杰拉德的创作主题,通过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和迪克对"美国梦"的追求及其最终的死亡和自我沉沦来阐释"美国梦"的破灭。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美国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为例,从动态的角度,纵向追溯了"美国梦"的历史蜕变轨迹。"美国梦"不是一成不变的价值理念,"美国梦"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从最初的建国之梦、开拓之梦,继而演变为发家之梦、成名之梦,最后甚至成为美国人的梦魇,它经历了从美国人的梦想——建立公平、民主、自由的社会,到美国式的梦想——发家致富,名利双收,其精神价值逐步向物质价值转移,然后幻灭的蜕变过程。通过对美国梦的剖析以期读者对美国梦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对其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持辩证客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好莱坞先后两部《功夫熊猫》的上映引发了中国观众的热议,其中主人公阿宝的文化身份问题更是争议的焦点。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影片中蕴含的中国元素,然后分别从颠覆"熊猫"的符号、"个人主义"的"美国梦"、"命中注定"的"速成超人"、遭遇和解决身份危机、"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模式以及惊险而幽默的好莱坞式风格等方面阐释了片中所折射出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旨在说明阿宝实质上是一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熊猫。  相似文献   

5.
<在路上>讲述了战后美国青年寻找"美国梦"以及"美国梦"破灭的故事.这部小说形式独特,一反结构性叙述的工整与严谨.小说使用展示性情节反映了当时人物行为与思想混乱,反思了战后青年人"美国梦"破灭的原因.本文在叙述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对小说特殊的叙述结构进行探讨.在探讨叙述结构的同时也分析了小说所蕴含的丰富的主题思想--即战后美国人过度追求物质的欲望是梦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它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谐思想、生命价值观、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发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陕西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之一,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陕西人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随着历史变迁,这一地域文化所蕴含的一些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削弱.分析和梳理陕西地域文化并揭示这些地域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如炎黄文化的凝聚精神、周文化的敬德重礼精神、秦文化的多民族统一精神、汉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唐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以及红色文化中的延安精神,并阐明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推进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一个华人版的“美国梦”。作者有意把小说主人公拉尔夫对“美国梦”的追求摆在一个两种文化即儒家人伦文化和美国个人主义主流文化巨大差异的语境下。透析拉尔夫追求“美国梦”所遭遇的困境 ,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美国多元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论"美国梦"对奥尼尔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它与美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联.文章通过对"美国梦"的文化渊源、奥尼尔的生平及其所创作的典型作品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说明"美国梦"对杰出剧作家奥尼尔的戏剧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客观性的,蕴含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整个共产主义运动之中,公平、正义、和谐一直是其基本的价值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主义运动在各国的发展,对公平、正义、和谐的理解在各自的发展轨迹上也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增添了新形式和内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逐渐形成的,是历史的、社会共识的,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从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来看,一切急功近利的思想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文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社会梦想中道德价值设置规定着其精神境界和价值范式。中国古代的"大同梦"因其内含的仁爱、平等、和谐等道德价值理想,体现出对完美人性的向往和对绝对"善"的追求,而成为人类拂之不去的梦想。中国清末民初的"强国梦"最初崇尚物质、崇拜强权,功利性压倒道义性,但在一战给欧洲带来的悲剧和国内共和失败的现实面前,开始反思缺失道德价值浸染的"强国梦",重新赋予梦想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尺度。西方典型梦想"美国梦"中自由、平等、民主等道德价值梦想后来日益嬗变为攫取物质财富的梦想,其吸引力也日渐式微,变得虚幻。以此为鉴,"中国梦"应以道德为基石,赋予丰富的道德价值,彰显道德文化气质,显示传统文明的色彩,谱写天下大同的基调,绘就和谐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美国牧歌》描述了一个普通美国犹太家族三代人美国梦的追寻及幻灭的故事。不同的历史背景赋予他们不同的美国梦内涵,同样又是历史毁灭了他们的梦想。因此,考察小说中利沃夫家族三代在不同的历史变迁中各自美国梦的演进、主题的变奏,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究历史之于犹太族裔美国梦的内在悖论性,对考察小说悲剧的历史文化根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这一指导思想,凝聚了13亿中国人的共同力量,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热情。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压迫的产物,中华民族对中国梦的追寻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寻梦过程,并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光明大道。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其梦想关系着世界的命运。在美国梦、欧洲梦破灭后,中国梦承载着人民的真正梦想,走文明和平发展之路,它创造的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形态。实现中国梦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它必然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思想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到本世纪中叶的根本目标.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中国梦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它承载历史、立足现实、昭示未来.“中国梦”深刻地昭示了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发展主题,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实现中国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当前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然趋势,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5.
美国梦贯穿于美国两百多年文学史的文学主题,探究美国梦的历史文化渊源,却不得不提到它与文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初是美国社会思想观念极具转折时期,美国梦在沿着这一主调继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充实了时代内容。美国文学里的美国梦是在这种肯定与否定,个人与民族、国家的张力中,不断发展并波及深远的。美国梦与文学的关系确实无法割裂,美国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断在美国梦的背景下创造着梦的形象,抒写着梦的主题。就20世纪初美国长篇小说中美国梦的文学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菲利普·罗斯后期代表作《美国牧歌》讲述了犹太移民利沃夫一家三代20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梦追寻中传统文化身份的历史变迁过程。小说既包涵了丰富的犹太民族文化要素,又体现了当代美国主流文化的时代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将考察小说主人公利沃夫家族三代人在历史观照下美国梦的演进与传统身份文化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此为研究主线,探究构成小说各文化要素的深层文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人》反映了文化身份的流动性."美国人"和"中国人"不再是程式化形象,而是"中"与"美"的相融.作品主人公文化源头在中国,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无意识淡化了传统,融入了多元文化,对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作了新思考,折射出作者华裔族性意识的淡化,对美国属性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从纵向的历史传承中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从横向的比较中必须吸收“他者”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互容互鉴。中国梦的互文性表明: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首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美国梦是中国梦的借鉴、补充、修正。世界梦是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和“世界中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纪永贵 《南都学坛》2000,20(1):30-34
《红楼梦》书名之寓意与秦可卿这个人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可卿之名为贾府的秦氏与仙境的可卿的合称;秦氏(可卿)托梦给王熙凤与贾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可卿)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