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甫旺 《学术探索》2007,(5):113-116
50多年来,永仁县谢腊村彝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婚嫁打破了传统血缘、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多元化婚姻模式的传承,为现代谢腊彝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良好基础,"养儿防老"观念日趋淡薄。谢腊彝族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和直系扩大家庭为主,婚姻礼俗中的当事人、父母、媒人的角色发生了转换,青年男女在婚姻中获得了自主权,家庭关系呈民主化趋势,妇女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这种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有选择性地继承了传统、吸纳了现代文化,它对谢腊彝族社会生活方式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祭祀仪礼田野考察的研究报告.作者在对云南丽江纳西族东巴和四川美姑彝族毕摩深度访谈基础上,实地观察东巴和毕摩主持的祭祀仪礼,探讨纳西族东巴教和彝族毕摩教的仪礼传统.作者详细记录了东巴和毕摩送葬仪礼的仪程,并对仪礼蕴涵的宗教意义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3.
云南傣族、藏族、白族和小凉山彝族地区的回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回族,据一九八四年统计,共四十四万七千九百四十七人,分散在全省内地和边疆地区,与汉族、各少数民族杂居。云南回族,据可考的历史,从元朝由金沙江进入云南开始,其先民就随着元军,以及明朝军队驻军、屯田、经商、开矿,与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在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共同开发和创造了云南的历史和文化。一部分回族先民也先后进入了傣、藏、白族和小凉山彝族地区。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开发、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成为一种必然。云南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传统手工艺品在工艺技术、传承方式、生产模式、花色品种、用途等方面的变迁就是一个明证。它为少数民族地区如何看待和适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并在变迁中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牧民在从草原向定居点搬迁的过程中,其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以田野工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详细考察了现代化背景下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牧民传统文化的变迁过程.在此基础上认为,从受到冲击、碎片化到重构是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常态.民族传统的重构是民族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的重构需要内源动力和外源支持的合力推动.  相似文献   

6.
由于生态环境和资源物产不同,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山区的基诺族和坝区的傣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生计方式和互利互惠、优长互补的民族关系格局。随着橡胶引种成功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橡胶的大规模发展,橡胶种植业取代传统生计方式成为山区和坝区共同的、单一的支柱产业,导致传统的民族关系格局发生改变,并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会成为影响西双版纳未来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7.
8.
9.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研究--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丽萍 《学术探索》2005,(1):132-136
现代社会中的社区主要是城市的产物,民族地区的社区是以特定的地域为空间,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小型社会,即"民族社区",其社区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类型等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关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共同富裕,应引起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一带,聚居着六千多纳西族人。解放前,这部分纳西族以农业生产为主,普遍使用铁制农具,早已进入犁耕。手工业尚未脱离农业。商品经济已有某些发展。元代初叶,中央王朝在这里建立了土司制度,封建土司成为当地一切土地山川的所有者。社会上早已产生阶级分化,全体成员被分为“司沛”(意为官家、贵族)、“责卡”(意为百姓)、“俄”(又称“俾子”,有奴婢之意)三个等级。可是,  相似文献   

11.
任勇 《新疆社会科学》2012,(3):43-49,141
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其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从而对少数民族成员的自我与他者认同构成了影响,形成特定的制度体系、交往体系和价值体系。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推进,少数民族的价值观体系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价值主体、价值运行以及身份认知三个层次上,它们共同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认同序列重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由机械团结型社会向有机协作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婚姻家庭观念亦由传统保守趋向自由开放,如婚姻伦理自由化、婚姻形态复杂化、家庭结构多元化以及家中心理念淡化等.由此导致的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及非婚生子女数量剧增等给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抚养、探视等带来严峻挑战.基于婚姻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之需要,创新发展婚姻家庭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适时作出理性制度回应,是当代法律制度维护未成年子女权益法律价值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人类同所有动物一样,都面临着适应自然环境的问题,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金沙江河谷傣族在长期迁徙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选择最佳生存环境,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生长机制。这种文化生长机制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云南直苴这个典型彝族村落中发生的非正常死亡者的葬礼、尤其是对其中大量禁忌事象的描述,分析禁忌行为的表现、产生原因、对当地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对于了解和研究民族社区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阿勒泰市哈萨克族婚俗和哈巴河县吾尔达拜村哈萨克族婚俗进行整体的把握和阐释,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哈萨克族婚俗的共性及差异,在历时和共时的解读中,分析了哈萨克族婚礼及其仪式音乐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试论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阅读了詹承绪等四位先生所撰写的《云南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载《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詹文),感到非常兴奋。这不仅是因为国内的社会科学沉寂已久,流传到海外的民族学论文十分稀罕,更难得的是詹文的提出,避免了一般“穿靴带帽”的俗套,基于田野工作所获得的资料就事论事,因此不致流入空洞。尽管在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朦 《理论界》2015,(3):44-48
中柱普遍存在于云南古羌支系各族的建筑中,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偶合,更是对羌人古老居住模式的承袭。中柱是建筑中的恒定基因,保证了羌民居空间格局的稳定发展。本文以彝族、藏族为例,分别从物质形态、信仰体系和空间观念三方面来探索中柱的起源,试图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去认识中柱这一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田野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以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为样本,对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达斡尔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母语保持及双语使用和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达斡尔族城市杂居类型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成了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本文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讨论影响山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人文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少数民族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20.
濮与孟高棉虽为异源,但这两大族群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族际关系,濮与孟高棉相融合形成闽濮,同时濮和孟高棉分别与氐羌、百越族群相交融,但两者在融合的程度上有明显差异,孟高棉语民族与百越族群的交融具有直接性特点,与氐羌族群的交融具有间接性和有限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