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是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草案,它继承和发展了一九五四年宪法中好的成果,汲取了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八年宪法中的教训,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包括解放前一百多年的人民革命的经验和建国三十多年来的经验,研究了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成就和发展,还研究了外国宪法的发展和现状。因此,这部宪法修改草案和我国前三部宪法比较,有着明显的特色和优点。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个宪法性文件和三个宪法,即:一九四九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五四年宪法、一九七五年宪法和现行的一九七八年宪法。这些根本大法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上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用是十分显著的。但在某个时期内,由于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使后来的修改宪法工作受到比较严重的干扰。因此比较这几个宪法,分析它们的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日,会议主席团公布实施。这是继一九五四年、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八年三部宪法之后颁布的最新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一部合乎中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个宪法性文件和三个宪法,即:一九四九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五四年宪法、一九七五年宪法和现行的一九七八年宪法。这些根本大法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上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就宪法草案第二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第三十五条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谈一些看法。党对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是一贯尊重的,革命战争年代如是,解放后建设时期也一样。因为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制定的。一九五四年第一部宪法就正式列为公民权利的一条,受到法律的保障。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虽然有时由于“左”的干扰,影响了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但那都是局部的和一时的。十年内乱时期整个法制遭到破坏,宗教政策自然也不例外。在这期间的一九七五年制定的宪法虽然未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要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针对语言,“中间环节”即意味着中介之间模糊的存在。如何理解语言的模糊性呢?查里斯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况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仔细思考,但仍不能确定是指这些状态排出于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命题,这时存在模糊。”谢尔巴用参照语言精确性的观点来定义语言模糊性,从而将我们引入语言结构的深层。他说:“语言精确性只是极端情况的过渡现象,在其本源中,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是游移不定的。”当代一些哲学家曾对模糊提出比较具体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第一部宪法),堪称新中国根本大法的典型。它的基本精神和具体条文都是正确的,其中许多重要原则,至今仍然适用,并将传之久远。刘少奇同志代表宪法起草委员  相似文献   

8.
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社会主义法律之上的特极,这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民主原则。早在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制定和颁布的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第八十五条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根据宪法确立的这条原则,同年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对于一切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产财状况、居住期限,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毛泽东同志当时也曾对这个组织法批了“合情合理,服服贴贴”八个字,表明他对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9.
结构助词“的、地”应该严格区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助词“的、地”尽管是两个词,但由于它们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又特别强,能附着在词和短语之后构成短语,并分别作定语和状语的标志(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之间用‘的”,状语和它的中心语之间用“地”),因此,二者作用特别重要,必须十分重视它们的用法。在“五·四”运动前,我国对结构助词“的、地”的用法,是比较模糊的,二者区分不很严格,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例子:①那宝玉才合上眼,使恍恍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悠悠荡荡,跟着秦氏到了一处。③宝玉听了此话,便心中大不悦,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③黛玉越发…  相似文献   

10.
宪法学界多年以来一直都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制定过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但是,无论从权威机关确认的变迁形式,还是从程序、内容和名称来考察和分析,1975年,1978年和1982年三次大的宪法变迁,其性质都是修改宪法,而不是制定新的宪法.共和国宪法史上,只制定过一部宪法,而不是四部宪法,现行宪法是经过1982年修订的1954年宪法.我国每次修宪之前,都是由中共中央提出宪法修改的建议,这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宪法惯例,虽然在宪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它符合宪法精神和原则,因而是合宪的.为保障修宪程序的正当性和明确性,这一宪法惯例应当成文化,法治化.1954年制宪过程中移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宪法,在当时是一种必然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历史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1.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稳定的一部宪法。这部制定于18世纪80年代的宪法,连同以后陆续制定的26条修正案,仍然是今天美国的“根本法”。自它问世至今的200年来,学术界对它有褒有贬,众说纷纭。正确认识1787年美国宪法,对我们研究美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近现代历史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1787年宪法的产生,它首先确定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以及1787年宪法的历史地位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宪法对中国而言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从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到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宪法》,几十年间,宪法随着政府的更迭在中国大地上如走马灯般变换。这些宪法都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宪法的交替也反映了宪政在中国发展的某种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因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备受推崇,它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然而“临时约法”的制定者并未充分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实际,终使之成为一纸空文,但从宪法文化上看,“临时约法”的命运反映的是更广阔的文化传统对于“大典”和“朝纲”的处理法则。  相似文献   

14.
宪法的根本任务是总结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而“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①。因此,中国人民总是用宪法把已经取得的革命胜利成果记载下来,并在宪法中确认已经建立的国家政权。现在,中国人民根据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取得的胜利和现实情况的需要,修改了现行的一九七八年宪法,公布了新的宪法修改草案,再一次总结了革命胜利成果,确认了国家政权问题,并且对国家政权问题的规定有着新的内容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大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2003级博士生、北京市泰福律师事务所主任肖太福在《中国政党法制化的工作》来稿中指出:我国政党制度法制化的工作起源于宪法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定。现行宪法在序言中先后在五处提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部宪法,都在序言部分强调了共产党的领导。除了1975年宪法外,其余三部宪法都同时强调了中国各民主党派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还第一次使用了“各政党”的重要提法,强调包括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政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相似文献   

16.
语法结构是语言中最稳固的部分,一般不易受外来的影响,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语言关系中,一种语言吸收另一种语言的语法成分,以完善自己的语法规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秦汉时期,壮汉语曾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三国志》载,秦汉时期的壮族地区是“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迥异,重译乃通”。显然,汉  相似文献   

17.
“正当程序原则”是美国宪法“正当程序条款”所体现的原则。这一原则在美国宪法中经历了一个从程序性条款到实质性条款的过程;在实质性含义中,又经历了一个从强调财产权到转向人身权,最后走向基本人权一体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明白地揭示了人权的真谛:人权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范畴,从道德权利到法定权利直至现实权利,无不受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思想文化传统的制约;那种将不同条件下特定的人权观强加于人的作法是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它本身就是不尊重人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论模糊语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糊语言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语言的模糊性是随着模糊理论的建立而被提出来的。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多值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认为模糊类别是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好了的类别;在自然语言中,句子里的大部分词是模糊集合的名称。他的这一理论不仅使人们在辩证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相互关系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还在理论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使模糊语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模糊语言的存因、地位、类别、特点、修辞作用,及其与“确定”(精确、明确)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促进模糊语言的广泛运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两汉金城郡治允吾的位置,学术界有各种说法,争论较大。(一)、一九七五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允吾的位置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北的湟水南岸。(二)、一九七八年《地震战线》第三期刊载的《赞张衡的地动仪》一文认为在今青海民和县。(三)、随后一九七八年《历史研究》第十期发表了王仁康同志的考证文章《东汉金城郡治地理位置考》认为允吾在今“大通河以东,庄浪河以西甘肃境内湟水入黄河处,即  相似文献   

20.
词的理据性及其文化涵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语言中任何一个实同都是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个名称,词语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关系就是能指(signfier)和所指(signfied)的关系。词语都有它的语言形式和意义内涵,一般而言,词语的形式(form)和意义(meaning)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arbitrary),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conventional)——这就是现代语言学原则之一:词语的无理据性(non-motlva-tion)。词语的无理据性可以从共时、历时和泛时的角度得到证明。一、共时性:英语中卜i:吓一定指“树”,也可以是“鞋植”;二、历时性:古英语中对“树”的称呼并不是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