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场上有不少现象令人费解,笔者把它说成“官场文化”,不知妥不妥。笔者之所以称之为“官场文化”,是因为官场里的不少东西,已经有了“文化”的味道,“约束”、“引导”、“规范”着官场里的许多行为。谁超越了这些“规范”,谁就会被官场上的官儿们认为“没文化,不懂规矩,没涵养”。……  相似文献   

2.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但是他们在唐太宗那样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俩。  相似文献   

3.
<正>年轻干部在进入官场、面对可能存在的各种官场不良现象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良好心态,引导自己,保护自己,进而督促自己为改良官场环境、净化社会风气而尽责。笔者认为,在此情况下,年轻干部应当具备以下六种积极心态。  相似文献   

4.
在不少人看来,按仇和整肃官场风纪的凌厉性格,以及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他确实在当下的官场中不适合生存。因此,还在其任宿迁市委书记时,一些自以为深谙官场之道的人都不看好他的  相似文献   

5.
古代官员从小接受主张"忠君"、"仁爱"的儒家道德教育,可还是有不少人成为官场腐败的同谋。这个官场到底是什么样呢?对民众来说,忍受官吏的盘剥侵害已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官员来说,盘剥百姓、贿赂上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6.
正官场负能量是败坏党风和干部作风的始作俑者,可谓反腐败、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年轻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要始终做到立场不移、信念不改、本色不变,就要抵得住官场负能量的诱惑,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的事业的抉择。一、官场负能量的诱惑政治诱惑——仕途发展上,想比别人提拔更快一步一些干部认为,官场如赛场,如果起跑慢了,即使中途发力,也可能被别人甩在后面。在官场上,确实有一些干部不是靠能力、实力和人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有不少人传言我所熟悉的一位县级干部为了得到提拔向一个企业借用了50万元钱。很多人在继续传播着这个传言的同时,也不免追问:真有这回事吗?我则宁愿相信他没有这个胆。为什么一个传言会惊动这么多人的好奇心?说起来还是人们对官场缺乏信任,对干部任用体制缺乏了解,甚至心存偏见。只要说官场的人贪污了、腐败了、搞男女关系了,大家都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只要说一个被提拔的干部送了多少礼、花了多少钱,大家就很容易信以为真。这个庞大的、在许多人看来高高在上的“神秘”阶层到底隐藏了多少秘密,是众多人关注的焦点。所以,媒体上披露的…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生态好,源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政治生态好,根在政治清明、官场清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一些道德品行差、工作能力低、爱跑爱送、善于逢迎拍马的人被提拔重用了,那些埋头做事而不善声张"造势"、清正自守而不好吃喝、不跑不送的人反而被淘汰了。这种怪象就是官场逆淘汰。所谓官场逆淘汰,是指在选人用人上,那些政治坚定、德才兼备、作风务实、  相似文献   

9.
官场有句顺口溜,叫做"跟对人,办对事,说对话"。这是官场很经典的一句话,可以称得上官场潜规则之一。有人甚至认为.这三个短句的排序还说明,"跟对人"比"办对事"更重要。现实可能有些官员会发现,身边很多老实人,事儿是办对了,可是因为没有“跟对人”,总是仕途不得志,郁郁寡欢,还真应了那句,“跟对人”比“办对事”重要。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跟对人”的官场文化呢?  相似文献   

10.
据2011年10月25日《京华时报》报道,曾于10月10日与衡阳市司法局局长万春生因干部调动问题发生冲突的衡阳市司法局副局长廖曜中,近日在被问及能否适应目前的官场文化时回答,从广义来说,我很适应,就是说官场需要我这样的人,从狭义来讲,有点不适应,但勉强凑合就行,并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准备三五天或一两个月或不久的将来就辞职。廖曜中对官场既适应又不适应的辩证说法颇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约稿启事     
<正>"领导秘书的选配与晋升乱象及防治对策"专题研究在现实中,领导的秘书虽然不任实职,却拥有隐性权力。被选为领导秘书的人大都"官升一级",且不用经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规定的一系列程序,基本由领导个人敲定;身为有一定级别的领导秘书,在被"外放"时,再"官升一级"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同样可以规避干部选拔任用的许多规定。因此,当领导秘书被不少人视为官场升迁的一种捷  相似文献   

12.
<正>官场哲学,一度被解读为传统官场微妙而复杂的潜规则与生存哲学。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上就有很多不成文潜规则。这些潜规则,经过千年沉淀而形成的人身依附、裙带政治、唯"上"是从等官场糟粕,在当下官场仍然有大批拥趸。局外人看官场,似乎总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待官员群体行为。十八大以来,在反腐"高压态势"下,官风好转,整个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一些官场"明规则"逐渐发挥净化政治生态的功能,并对污染  相似文献   

13.
<正>"身边人"贪腐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而且易发、频发、多发。不少案例都反映出落马的领导干部不是把"身边人"拉下水,就是被"身边人"拖下水,往往形成串案、窝案,造成恶劣影响。从历史上看,由于官本位思想长期延续,血缘关系的泛化又衍生出如"裙带关系""面子观念"等贪腐亚文化。从现实看,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各种思潮被引到官场文化中,如等价性、逐利性等观念,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说:"在经济现代化中政府官员若缺乏独立性和自  相似文献   

14.
权力之殇     
正男人女人,古代当代,官场商场,无不对权力俯首帖耳。权力场就如同黑洞,一旦进入连光线也休想逃逸。沉浸在权力场中的人,就像置身于磁力场的铁块,不管你有多不甘心、多么疼痛,终究逃不了被磁化的命运。权力是一种人们有意不提及的宗教,它具有  相似文献   

15.
民国的官场,就像一面哈哈镜。一些头面人物表面上被奉为领袖、总统、统帅、将军,其实,这些人的行为表现像哈哈镜中的人一样千奇百怪。他们的丑态,正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官场的缩影。 下面选摘了几则官场中的怪现象,反映了民国时期达官贵人、军阀政客的专横、独裁、贪婪、欺诈、弄权、投机、谄媚、迷信以及骄奢淫逸。从中可以窥见民国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名为“笑林”,却非纯粹的笑话,既令人捧腹,又让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基层公务员“懒政怠政”的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公务员"懒政怠政"的三大特点1.顽固性。"懒政怠政"被当今一些人喻为官场"牛皮癣",主要是因为它屡治不愈,非常顽固。这种官场病症不是现在才有的。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中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其中,"尸位素餐"准确地揭示了旧时官场"为官不为"的现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被拉下马的"老虎""苍蝇"都有个江湖味十足的外号,如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被称为"武爷",广东省湛江市原市委书记陈国庆被称为"三敢书记",重庆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被称为"王彪子"等。除极具"江湖化"的诨名之外,官场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唯我独尊的官本文化等"江湖化"恶习也使官场生态环境恶化。如何破解官场诸多"江湖化"恶习、治理官场生态环境,是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工作中的重中之  相似文献   

18.
《领导文萃》2010,(1):12-14
<正>作家王跃文,"官场小说"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将中国的官场潜规则通过文学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作家于卓以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与王跃文并称为"南王北于"。在新作《首长秘书》中,他首度以人性化视野关注官场,对官场生态的认识由平面  相似文献   

19.
采英拾贝     
<正>美国人原来被欧洲人视为土气,自己也没信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高速发展,不少人觉得美国文化没教养,没国际范儿的优雅,到欧洲寻找。但从二战开始,美国一套就是世界主流,是最国际范儿的,就得按我的来。欧洲虽不高兴,但也没办法,只有认了。实力影响谁是国际范儿。——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第一,要让官员知道如果再靠食利在官场上要被淘汰,不是踏实不踏实的问题。第二,如果在转型中  相似文献   

20.
官痴     
进入官场里的人常常跟陷入恋爱中的人一样,智商是最低的.不同的是,热恋很快就会过去,恋人一旦变成小两口开始正儿八经地生活,便马上清醒过来.而官场上的人往往一辈子也走不出来,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论起"痴"来,"官痴"为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