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赶考精神的产生与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赶考精神产生与形成的历史背景源于中国共产党从历代王朝兴替的"历史周期律"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建设新中国、建设执政党的政治抱负中确定目标,从世界政党兴衰中反思自身,从60余年执政经验中科学总结。"赶考"精神产生与形成的文化渊源源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于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传统思想;源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思想;源于恪尽职守、匹夫有责思想。  相似文献   

2.
正伟大而深刻的理论产生于对时代根本问题的敏锐洞察与科学回答。1949年的初春,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已经基本上被消灭,全国的革命胜利指日可待。在这多数革命者都兴高采烈、意气风发,准备进城执掌政权的时刻,毛泽东却保持着冷静而清醒的头脑,他想到了300年前进京的李自成,决心跳出"历史周期律"。深思熟虑后,他提议召开一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解决如何进京"赶考"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把手是一个单位的"帅",在单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综合素质高低、工作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事业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崛起,不容回避的现实"中国崛起",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崛起、怎样崛起的现实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战略家们就开始思考中国崛起的历史轨迹。保罗·肯尼迪在其代表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就开始讨论中国崛起的起点和条件。他指出:"中国是主要大国中最穷的一个,同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也许最不好。"这是中国崛起的两大制约因素,我们也可以把它确定为中国崛起的两大指标体系,即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但是,保罗·肯  相似文献   

5.
<正>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加强对人才的甄别、选拔和任用,已成为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在坚持"选贤去庸"的干部选拔"正淘汰"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与之相悖的"逆淘汰"现象,即"庸官驱逐好官",如同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样,这种现象偏离了干部任用导向,损伤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阻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就治理官场"逆淘汰"现象做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圈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具有成员数量较少、核心领导掌握话语权、以攫取利益为基本目标以及明确的圈内"规矩"四个方面表征。政治实践表明,"圈子文化"会诱致腐败现象并产生扩散效应,导致选人用人中的逆淘汰现象进而破坏政治生态,扭曲政权伦理观,败坏社会风气。破解"圈子文化",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政治建设为先导,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盯住"关键少数",破解领导核心"被围猎"困局;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培育良好党风政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匡正选人用人之风。  相似文献   

7.
正民主,是我们必须走好的一条新路,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不二法门。在新环境、新常态、新形势下,我们找到这条民主新路了吗?民主是具有历史性的。西方学者把西方民主模式称为"自由民主",其实西方民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也都是"非自由民主",其"普选  相似文献   

8.
何亚非 《领导文萃》2014,(14):34-36
<正>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人们对"颜色革命"的关注再次上升。所谓颜色革命,狭义讲是指,在前苏联范围内旨在推翻苏联解体后建立的由前苏联权力人物领导的政权,建立摆脱传统俄罗斯影响、基于西方价值观、更加亲西方政权的"革命"。从更大范围看,可以说是美欧国家支持旨在推翻本国传统政权,以西方价值观为旗帜建立亲欧美政权的"政权更迭",如中东和北非地区的  相似文献   

9.
正时下,针对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误——一个政权"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这便是著名的"托克维尔悖论"。实际上,这句话前面还有一个前提是"坏政府"。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的深入,落马官员身上呈现出一个共性特征,引发广泛关注: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对上对下,呈现出反差强烈的两副面孔,其程度让人惊诧。这些"两面人"败坏党员干部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污染政治生态。在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对官场"两面人"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从严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政权,在开始时生机勃勃,到后来却内忧外患不断,以至于最终覆灭。一个政权的垮台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郡县治,则天下治;郡县安,则天下安。"县级政权上承省市,下启乡村,是宏观之末、微观之首,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部,是党和国家落实方针与政策的要冲,是国家政权稳定的基石。县委书记作为县级政权的核心,集人、财、物权于一身,虽级别不高,在县内却常是威震一方的"诸侯",大权在握,一言九鼎。有学者直言,县委书记"除了外交、军事、国防,他们拥有的权力几乎跟中央没有  相似文献   

13.
资中筠 《领导文萃》2014,(14):87-90
正官史,基本上是给皇帝看的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民族颇有几个,好像没有像我们那样特别重视历史文本,对史书赋予如此沉重的使命。最常见的说法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这里"替"是关键,为什么不是"兴衰"?就是一个皇朝由盛而衰,最后被下一个朝代"替换"了,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一个朝代实际上是一个家族掌权,然后又被另一个家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其前提是写真相的历史,长期生活在历史谎言宣教中的民众只能日益愚昧。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达5000年的历史画卷中,秦皇、汉武等开明君主,以及管仲、商鞅等优秀官吏占据着主要篇幅。在文人墨客甚至史官的笔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家国的兴衰产生着巨大影响。他们就是本文中要谈论的"贤者",他们在传统中是治国的关键环节,必不可少。这种思想我们称为"贤者治国"。本文首先介绍儒家传统的治国思想"贤者治国",然后分析其弊端,最后讨论了"贤者治国"这一思想对当代现实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局面,包括发展模式的转变与竞争模式的转变。"长三角"地区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之间的竞争呈现出明显的由比较型向合作型转变的趋势,这是顺应现实情况的。本文在分析浙江地区与苏南地区发展"模式趋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合作性竞争的现象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土地抛荒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副产品,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相当严重,不仅影响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土地应有的产值转化效果受到削减,造成被抛荒的土地呈现出"下岗"状态。通过经济学理性人的方法来探讨,当农业生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时,农民弃地抛荒实则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基于土地抛荒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措施:保持粮价稳定增长、防止劳动力过量外流、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实现土地"上岗"。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不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型国家,即一个历史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的叠合。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其政权合法性得益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滋养。中国政权合法性的论述主要包含三个概念:首先,自汉朝以来形成的儒家"天命观"。其次,选贤任能的理念和实践。再次,中国治理哲学中的"民意"与"民心"观念。这使中国得以进行中长期的规划,甚至为下一代的发展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18.
王杰 《决策探索》2015,(2):92-93
包拯、海瑞、于成龙、张伯行、张养浩……这些古代清官,既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难以释怀的廉洁情结,也启发人们思考这样一条千古不变的历史规律:官员清廉则国运兴盛,官员贪腐则国家败亡。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如果不解决官员的贪腐、奢靡、纵欲、享乐问题,必然会导致国将不国。清官之念长期以来,在古代史料典籍的文字中,在千千万万的百姓心中,对官员都有这样一种理想期盼:他们心中装着百姓,恪守着"清、勤、慎"为官箴言;他们公正  相似文献   

19.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校长的素质、能力、作风关系着一个学校的兴衰成亡。因此,本文试图从校长的基本素质、工作重点、工作的作风来阐述校长与治校间的联系,即如何治理好学校。一、为"官"三个"一"普通中小学校长不是官,、无职级,身处最基层,他的基本职能是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社会的需要服务。他推行管理主要靠威望,其次才是行政手段。威望主要来自于校长的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因此,治理学校首先应选好校长,选好校长首看他的基本素质。校长的为"官"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坚持一标准,成就一种思想,修炼一种品德。  相似文献   

20.
<正>当下的乡镇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一个乡镇地域面积少则几十平方公里,多则上百平方公里,一方天地的繁荣兴衰、数万百姓的安居乐业,无不关系着党和政府工作的基础。作为治理一方的乡镇干部,既要贯彻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又要抓好农林牧渔工商;既要做好"三农"工作,又要抓好社会管理;既要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