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埃及实行免费教育体制,长期和持续的国家投入保证了教育在大众中间的普及,使埃及教育长期在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以及埃及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需求.埃及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形势发展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力行非中央化的政策,在教育投入和管理上,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的力度,加强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教师待遇;另一方面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教育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问责制度,保证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在埃及的殖民扩张、埃及伊斯兰传统教育的衰落、开展大规模改革的需求以及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入等内外因素,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埃及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创办各类专业学校、开办各级世俗学校和派遣留学生等,其教育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式"、凸显实用主义、教育模式偏向精英教育以及保留宗教教育等基本特点.这一教育改革打破了埃及伊斯兰传统教育的垄断地位并具有以下影响:构建了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并立的格局;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埃及社会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埃及工业发展;培养了实用型人才并确保其他领域改革顺利推行.此外,精英人士赴海外求学等教育理念也沿袭至今.埃及的教育改革虽然开启了埃及教育的现代化之路,但其宗旨是维护阿里的统治地位,总体上缺乏长远规划.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为防止埃及在中东地区坐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方设法对其进行弱化和软化,实施了漫长的"和平演变"。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引导埃及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使其日趋依附西方;在政治上诱导埃及走"民主化"道路,使其在政治上更加孱弱;在军事上加强对埃及军队的渗透和控制,从内部削弱军队力量。这种"和平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埃及积贫积弱、国家凝聚力下降,最终导致了"1·25革命"爆发。需要指出的是,"1·25革命"与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进行长期渗透及在民众抗议中的积极煽动直接相关,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颜色革命"。但"颜色革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政治剧变并未使埃及境遇好转,反而使其政局陷入反复动荡之中,经济更是陷入60年来最糟糕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杨红梅 《职业》2013,(11):100-101
在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应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努力提高技工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根据技工学校的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学生入学、专业教学及社会实践入手,分析了如何促进技工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7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多了30万人,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的好坏关系到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明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势必提到高校教育的重要日程。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又催生出一些新的就业形势,于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成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方式,也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那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起来。在高校教育中,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高度的契合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此文试图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视角,来简单谈一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持续稳步增加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可以有效促进就业,进而在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前提下提高城镇化水平,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向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方向发展和转变。应优先基础教育投入,提升劳动力基本素质,解决长期就业问题;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增强劳动力基本技能,促进短期就业效应;持续高等教育投入,提升科技水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以来,极端组织在也门的发展十分迅速,使也门逐渐成为极端组织新的"策源地"。从国内方面看,也门政局长期动荡、派系林立、部落势力坐大、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部落暴力文化盛行等因素为极端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土壤。从国际方面看,也门周边长期动荡、美国主导的反恐联盟投入严重不足及反恐手段功利化,使极端组织的发展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从极端组织自身来看,"基地"组织的策略改变增强了其生存能力,它与"伊斯兰国"组织争夺领导权的斗争进一步刺激了也门极端组织的发展。也门极端组织的发展不仅挑战也门政权的政治合法性,使经济和社会形势进一步恶化,政治对抗和教派冲突不断激化,而且导致也门反恐形势更趋复杂,严重影响地区安全局势。  相似文献   

8.
在穆巴拉克时期,埃及妇女参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力度明显提高。穆巴拉克政府重视妇女工作,注重从立法层面保障妇女权益和大力改善妇女经济与社会地位,推动了埃及妇女事业的发展。同时,埃及妇女事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穆巴拉克政府的妇女政策存在局限性;埃及妇女失业问题严重,生存压力大;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频发等。尽管在穆巴拉克时期埃及妇女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妇女的政治与社会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妇女依然是埃及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埃及妇女的解放与发展,除政府推动外,妇女自身也需要更多地参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杰锋 《现代交际》2010,(6):164-166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这样一个形势背景下,我们除了增加职业教育的数量之外,更需要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中职人才的培养除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之外,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积淀。礼仪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和谐学校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和培养独立精神的必要保证。本研究从礼仪教育对提高学生德育素质、加强中职学校校园管理、促进中职学生择业就业等维度出发,揭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积极作用,旨在引导广大中职学校关注礼仪教育,注重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人才。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来,埃及家庭工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埃及是个农业国,经济和现代工业不发达,人口多,有剩余劳动力,靠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很难。为解决这一难题,埃及一方面鼓励埃及人外出打工,另一方面鼓励个人特别是青年人在国内自办家庭工业,这样既能解决部分人就业问题,增加收入,又能满足社会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部分家庭工业品还可出口,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 为促进家庭工业的发展,1991年埃及成立了发展家庭工业全国机构,对家庭工业进行引导和资助,努力开发新产品,组织家庭工业产品到国外展销。 埃及家庭工业产品,不仅在国内有广泛市场,受到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而且不少产品工艺精湛,质量品位高,也受到国外客商的青睐,国外客商和厂家前往埃及洽谈生意和签署贸易合同。另外,埃及组织家庭工业品到国外展销,近几年来,埃及已先后在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美洲国家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举办短、长期结合的贸易展销会,受到国外客户的欢迎和赞扬。不少顾客纷纷前去参观、购买、洽谈生意,为埃及创收了不少外汇。 埃及家庭工业的发展,使家庭收入不断增长,家庭工业户均收入已由1980年的40~50埃镑增加到目前的300~1000埃镑。 埃及家庭工业的种类比较齐全,主要有手工  相似文献   

11.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继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埃及较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同时,其高等教育系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与挑战,如高等教育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与大学自治的矛盾,以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中心的双轨教育体制所带来的不平等和混乱等。针对其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埃及政府坚持实施教育兴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应对之道,努力摆脱困境。但如何使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然是摆在埃及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2.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继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埃及较早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同时,其高等教育系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与挑战,如高等教育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与大学自治的矛盾,以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中心的双轨教育体制所带来的不平等和混乱等.针对其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埃及政府坚持实施教育兴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应对之道,努力摆脱困境.但如何使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依然是摆在埃及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2013,(11):44-60
建立健全教育绩效评价制度,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绩效评价理念,包括科学地界定“教育绩效”、“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等核心概念;要在借鉴国内外比较成功的教育绩效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与构建体现上海特色的教育绩效评价的新观念、新框架、新工具和新机制,构建上海教育绩效评价的制度框架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绩效评价观念;要通过地方立法建立长效的教育绩效评价制度;要建立教育绩效第三方评价机制,由专业的评价机构定期进行,并向社会公布绩效评价结果;要建立教育绩效评价的导向机制,将教育投入与绩效适度挂钩;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体系;要构建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常态化绩效评估数据库;要建立评价标准修订、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等;要与国内外教育绩效评价机构建立广泛深入的合作.  相似文献   

14.
Using a long panel of youths, we establish a causal link between parental expectations regard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particular, we use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s approach to find that the child’s chances of obtaining a high school or college degree are increasing in the parent’s expectations of the likelihood of these events. We then us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jective likelihood of a child’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the parents’ subjective probabilities to consider the hypothesis that lower educational outcomes among certain groups are driven by a “culture of despair,” where children are low-achieving because they are expected to underachieve. While we do find that children from households with lower levels of income, wealth, and parental education are less likely to attai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degrees, we reject the hypothesis that this is driven by low subjective expectations of educational success. Rather, we find that parents from disadvantaged groups have expecta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their children that differ more from the statistical likelihood of these outcomes than do parents of children from advantaged households. That is, we find that parents in more disadvantaged households are more optimistic about the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their children than those from more advantaged households.  相似文献   

15.
While socioeconomic barriers to learning have been well-documented by education,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scholar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how students with low-socioeconomic status excel in high-performing schools.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20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racial and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provide rich insights into the stark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s of low and high-SES students. Building on Bourdieu’s conceptualization of how habitus and capital influence practic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xposes unique, strategic practices that low-SES students use to attain educational success within a system of reproduction and power. While entering a high-performing school is often perceived as a definitive step for access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my findings illustrate how it is actually an important intermediary step within a more complex process. Increas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attainment for low-SES students requires improving their access to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capital through knowledgeable mentors who contribute to a habitus and portfolio of capital which enable practices to successfully navigate and challenge the educational system.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制度应该促进农村学生的向上社会流动,然而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教育制度以城市教育为中心,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以"市场能力"和学业成绩作为学校选拔规则,以及重点学校制度对农村学生获得高一级教育机会的制约,导致了对农村学生的"教育排斥"。教育制度的城市化、市场化、精英化取向是转型期农村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弱化的制度性原因。将现阶段农村教育主要功能定位于促进农村学生城市化和社会地位升迁,确立教育制度的正义原则,实现对农村学生的"差异补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入职教育是对青年教师提供的综合性支持,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特殊教育青年教师会面临比普通青年教师更大的挑战,因此,入职教育对于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借鉴美国对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提供的入职教育的经验,可以从完善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制度,联合大学共同实施和管理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入职教育项目,促进开展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相关研究三个方面入手,规范和促进我国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大楷  杨晔  谈毅 《科学发展》2013,(11):73-81
义务教育绩效评价是国家义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开展义务教育绩效评价,有利于政府落实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上海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促进上海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上海须完善义务教育绩效评价制度;改革现行义务教育拨款机制;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探索建立基于绩效评价的教师退出机制;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 of nation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 more specifically, the level of skill transparency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labour market coordination – in accounting for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research,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skill transparency is the primary moderator. Countries with a highly transparent educational system (i.e., extensive tracking, strong vocational orientation, limited tertiary enrolment) tend to be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These findings hold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level of labour market coordination. Nevertheless, we also find that labour market coordination plays an independent role by dampening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on occupational statu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wo quite different policy implications: (1) strengthening the skill transparency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by increasing secondary and tertiary‐level differentiation may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regardless of the level of coordination, and (2) increasing labour market coordination could lead to improved social inclusion and a reduction in inequalities related to educational attai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