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探析邓玉景曹操,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对其形象的评判从古至今褒贬不一。褒者赞其为东汉末年的“英雄”,因为他除秽定乱,统一了北部中国。更多的人则贬其为“奸雄”,并冠以“白脸”二字以表达憎恨之情,因为他狠毒、奸诈、狂妄。我以为,判定...  相似文献   

2.
孔融为曹操所杀,历来很有一些人替他鸣不平。曹操既然以“乱世之奸雄”出了名,这个号称“建安七子”之一的“江东名士”孔融,也就当然地成为“贤人”或“君子”的代表了。孔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现在有必要还他本来面目。孔融(公元一五三——二○八年),字文举,山东曲阜人,是孔老二的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霸,当过西汉元帝的先生,官至侍中;高祖父尚,任钷鹿太守;父亲宙,官至太山都尉。这样孔融就成了世袭的豪强地主,在曲阜称为一霸了。  相似文献   

3.
论曹操的“奸”与“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奸雄”是曹操的主体性格 ,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 ;他的性格非常丰富和深刻 ,是由多种情致和各种才能构成的。仅就他的主体性格 ,也由“奸”与“雄”两个方面构成 ;他既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 ,又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谋略家和军事家。二者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 ,“成雄”是其目的 ,“施奸”是其手段 ;不“奸”难以成“雄” ,为了“成雄”则不择手段。小说不仅写了他“奸”的一面 ,更写了他“雄”的一面 ,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 ,使曹操成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关于曹操,有的史学家只赞其“雄”,否认其“奸”,甚至赋予他“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有的戏剧家则把他贬得一无是处,打扮成个粉脸大奸臣。这两个曹操都非真曹操。毛宗岗评点的曹操,倒是接近历史的曹操,他虽似真非真,假也非假。说它似真非真,是因“毛评”是对小说里的曹操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跟历史上曹操的事迹不尽相同;说它假也非假,是因“毛评”抓住了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本质揭开其奸和雄的两面性,故能把这个“古今来奸雄第一人”评点得活灵活现,他不仅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也具有历史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可爱的奸雄     
《阅读与作文》2007,(2):21-25
曹操不但有情,而且可爱。 曹操最可爱之处,在于他爱讲真话。本来,搞政治斗争,在官场上混,是难免耍讲些假话的,至少要讲官场套话,何况曹操是“奸雄”!但只要有可能,他就讲真话,或讲得像真话,不做官样文章。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原本是一篇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告,称得上“政治纲领”四个字的,却写得实实在在,明明白白,通篇大白话,  相似文献   

6.
曹操(一五五——二二○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历代反动派都咒骂他。《三国演义》出来后,曹操几乎成了“奸雄”的代名词。鲁迅早就以反潮流的革命精神指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对曹操如何评价?主要是看他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东汉末年,地主阶级特别是豪强地主残酷压榨劳动人民和互相争夺造成天下大乱。著名的“黄巾”大起义,烧官府,杀豪强,使“朝野崩离,纪纲文章荡然”,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和孔学,推动着历史前进;也为推行法家路线创造了客观条件。在农民起义被残酷镇压下去后,豪强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8.
关于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问题,已成定论。即使是“盗嫂受金”、“不仁不孝”之徒,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也一概收揽,委以重任。还有一些论著,既讲曹操“唯才是举”,又讲曹操“任人唯贤”。我认为“唯才”和“唯贤”,二者不能等观,说曹操用人“唯才”,也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大量的史料证实,曹操用人是重才也重德的。拙文试从曹操人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曹操“求贤今”的思想实质和曹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刻划的曹操是篡汉的逆臣,“乱世的奸雄”,而刘备则是扶汉的真主,拨乱的雄杰。书中处处以“汉贼”垢骂曹操,以“帝胄”赞誉刘备,其封建正统史观昭然可见。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罗贯中认可《三国演义》(应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编次”“陈寿史传”的,理当按陈寿的三国正统史观进行创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中国历史博物館研究員史树青同志应邀来校,在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举办的中国古代文化讲座上,作了“从《风俗通义》看汉代礼俗”的专題报告。他对于《风俗通义》的作者应劭的生平事蹟,该书的流传情况以及它的內容、价值等方面,作了全面介紹。史树青同志說:应劭是东汉末期的人,曾以“月旦評”的方式议論时人,評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写作《风俗通义》的目的,在于“辯风正俗”,破除当时社会上迷信落后的习俗。因而《风俗通义》在民俗史上有上承《三礼》、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里的杨修,自幼聪慧机敏,智识过人,尤善揣摩上峰心理,能于众人尚冥然不觉时悟出即将实施的意向。这一充溢着高度智慧的“绝技”,使同僚和下属深为叹服。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在政治生活里如鱼得水,遂心如愿,反倒因才致祸,遭到魏王曹操的忌恨,终于在著名的“鸡肋”事件中丧了命。对于杨修之死,历代人多归咎于曹操忌贤妒能,容不得手下人比自已强,尤其是在将曹操描绘为奸雄的《三国演义》中,更是把曹操的品性视为唯一原因,所以读者都为杨修惨死而深感不平。可是,这种以道德评判代替政治分析的论断到底能反映出几分历史内涵,却是一  相似文献   

12.
建安年间曹操集团中,崔琰、毛是主典选举的最重要人物。毛、崔琰是以不同的身份,代表不同的社会势力,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进入选曹;两人掌典选举时志趣相投,配合默契,但具体职责“分工”不同,曹操分别用其所长,使自己的治国方针通过选举环节得以实现;崔琰之死、毛之废起因于曹操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各有因由,两人在政治倾向上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结局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自《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问世以来,曹操与凤姐便以他们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卓越的艺术生命力挤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反面人物画廓,并已深深地植根于广大读者的记忆深处。在人们心目中,他们当然是备受非议的。但是,他们在读者和听众心中所掀起的情感反应并非简单的“憎恨”二字所能囊括了的。无可否认,人们诅咒他们的毒辣言语,憎恶他们的残酷行为。但在指责之余,人们也欣赏并赞叹他们身上的才能。 曹操——《三国演义》中独具特色的反面主人公,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野心家、阴谋家。一提到曹操,人们总习惯上把他与奸雄划上等号。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没有谁不对他咬牙切齿。  相似文献   

14.
历来评价曹操重才轻德的用人制度,多着眼于其在当时封建割据形势下所体现的定国安邦的政治作用,但这样的认识显然还没有揭示出重才轻德的全部意义,因为“才”和“德”的关系自古都是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范畴,而不是曹操一人一时之行为。曹操重才轻德实际上对其后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重才轻德使才绝之士有比较优越的条件进行自由的学术思考;曹操的反传统、破常规精神,给魏晋玄学否定汉代经学以直接的勇气和方法启示;魏晋玄学中的才性之辩,吸收了曹操才德认识中的某些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称《通俗演义》)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曹操形象是其中最为生动的一个。但是,如同鲁迅曾经指出的:“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曹操形象的塑造也存在这个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适得其反,本文试析明显的几例。一、曹操的“(?)才”与“爱才”读罢《祢衡裸体骂曹操》,对于祢正平之死,作者几次安排曹操承认自己假人之手:“祢衡辱吾  相似文献   

16.
《武帝纪》史文对曹操的称谓《武帝纪》史文对曹操的称谓,有“太祖”、“公”、“王”三变。建安元年(公元196)冬十月之前,曹操的官职均在三公之下,而且变动较多,如果以实际的官职来作称谓,纷繁的名目将使读者为难。此外,这些中低级官职,也与曹操作为曹魏王朝奠基者的显赫身份不甚相称。因此,陈寿便以《武帝纪》起头的“太祖”二字,即曹操后来的庙号称呼之。建安元年冬十月曹操升任司空,自此开始史文改称“公”。在当时,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有一段名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论者往往以此讥笑曹操过于自负,笔者则以为,三国时期曹操在历史上确实起过相当的作用,对此足以当之;而刘备则愧领了。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真正能够推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左右历史风云变幻的是曹操和诸葛亮。然而,“论英雄”之时,诸葛亮尚未出山,曹操还无法认识这位“卧龙先生”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8.
枭雄的遗憾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顶沉甸甸的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一戴就是几千年,太大、太沉、太久,以致于我们无法看清他的脸,是阴险狡诈的白脸,还是饱含一腔救国救民之热血的红脸?千余年来曹操成了封建帝王统治的反面教材,成了封建儒家文化的牺牲品。曹操被他们定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奸臣,一部《三国演义》更将这种不合理的论调推向了极至。有人不禁要问:“孙权、刘备难道就称得上是英雄吗?”孙权,不过一介匹夫,其志不过偏安江东一隅,只知割据一方,并不知人心思合。他的存在只能阻碍国家统一,他本是历史的罪人,岂敢论英雄乎?刘备,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9.
文艺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历史上一切反动腐朽没落的阶级总是利用文艺形式,千方百计地歪曲、丑化、咒骂法家人物,极力贬低他们的历史作用,肉麻地吹捧、美化、歌颂儒家人物,鼓吹孔孟之道,为其复辟、倒退的儒家政治路线服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法家人物。可是,在旧京剧舞台上,曹操却被污蔑为“白脸奸雄”。文化大革命前,在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统治下,“骂  相似文献   

20.
张整理 《今日南国》2006,(11):60-61
火烧信件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从缴获袁绍的文件堆中,发现许昌守城官兵和前线军中将士都有一些人私下给袁绍写信,准备投降袁绍。对此,浴血奋战的将军们十分气愤,纷纷要求惩治这些存心叛逆之徒。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毁。他说:“袁绍当初那么强大,官渡之战我军能不能保全,我自己也怀疑,何况别人呢?”这样一来,原来私通袁绍的人转而感激、忠实于曹操,原来心存观望的人也甘愿效忠曹操。曹操团结了文武群臣,终于力挫群雄,统一了北方。喜闻逆耳之言宋时,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的消息,告诉他的属官说:“寇准确是罕见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