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萃琳 《理论界》2014,(2):174-176
在校大学生是接受网络新生事物的主要群体,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继而在整体上也将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社会资本、自我呈现、社会支持、社会比较等理论框架出发,探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浅析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高校、媒体及相关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2.
敢旭玫 《理论界》2014,(2):191-193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渐深入。新媒体网络社交的互动性、社群性、影响性增强,故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参与更具有效性、公共性。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参与行为发展了大学生的维权、监督等公民权利意识。通过考察大学生网络新媒体参与中公民身份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几个维度的体现,本文探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的网络新媒体参与作用,并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带来了崭新的媒介景观,人类进入了一个有更多参与和互动的媒介环境.手机和互联网的融合,更便捷的个人信息传播平台出现,科技赋予大众简便低廉的传播工具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制作和传递,新闻生产的权力结构正逐渐地"去中心化".以"微博"为代表的融合媒体为全民报道、全民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支援,公民利用自媒体介入公共危机事件、参与公共事务、干预公共决策的热潮不断高涨.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场传播手段的革命,其对整个社会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4.
微博平台是当下所有社交媒体中用户最活跃的平台,大学生中使用微博人数众多。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势在必行。要坚持大学生主体性地位,杜绝形式主义,提高微博之于培育工作的实效。深刻分析微博运作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博品牌建设,用精品占领网上阵地;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大学生具备正确使用微博和有效利用微博的能力,并形成对微博所传递的信息能理解其意义,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要将微博平台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现实空间培育相对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双联动。  相似文献   

5.
"在吗",是社交媒体中人际交往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方式和最常见的话语实践.本文以"在吗"所开启的社交行动为考察对象,认为"在吗"的提问是一种对线上空间方位的建构和隐喻,为媒介化的"云交往"建构了身临其境的存在感和想象性的身体在场感."在吗"作为发起对话的开场白,无论是发起者对对方在场状态的试探或确认,还是回复者或延迟或积极的回应,均体现出媒介化社交中交流双方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动态化的权力关系,这个过程亦是交往主体在博弈中不断建构彼此和自我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了解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了解远远不够,不能很好地使用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大学生媒体选择和媒介信息判断能力也十分缺乏;另一方面,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媒体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和引导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进入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受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的参与者。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媒介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构建当中,比如在BBS中发表言论、创建个人主页等等,他们将自己制作的信息或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更为便利和迅速,但大学生的媒介道德规范与媒介自律意识还不是很强。还有一些大学生不加思考地、盲目地进行转帖、跟帖、群发消息、扩散未经核实的消息,这在一些大学生群体当中有日渐扩大的趋势,这或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其他的受众。这就需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媒介道德培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媒介道德观念、审美情操。自媒体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聂莺 《东岳论丛》2015,36(2):189-192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社交媒体,广泛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的生存与社交媒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交媒体依赖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媒介环境学理论为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从社交媒体自身的特性——感知环境、符号环境、社会环境入手,对媒介依赖现象进行阐释,揭示了社交媒体依赖产生的根本原因。为避免人们对社交媒体的深度依赖,关键是构建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使人们认识到社交媒体作为工具的本质属性,提高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自控力,使社交媒体沿着更加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手机媒体上的社交和学习软件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工具,但由于手机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导致手机网络空间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实际,分析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绿色传播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绿色传播的内在价值逻辑,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机制,以期使手机媒体成为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工具,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大众媒介对于受众来说,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因此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同样应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媒介参与能力.本文以西藏和陕西两地五所高校开展的实证调查为例,从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和媒介解读方面通过比较研究,测量和评估藏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分析论证媒介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地区的藏族大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呈现出一定的"政治冷漠"的现象。以2012年县乡人大代表选举为例,根据心理学和行为学相关理论,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大学生参与人大代表选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选举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选举认知水平和选举态度分别与选举动机呈显著正相关,且两者都需要通过选举动机才能对选举行为倾向产生正向影响;同时,选举动机越强烈,选举行为倾向越大。此外,大学生群体未受到重视以及对选举的相关信息不了解也是阻碍大学生参与选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假定影响是最近十五年颇受国外政治传播学者关注的新兴媒介效应理论,在信息审查、策略投票、政治参与等领域都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假定影响建立在感知媒体对其他人影响与自我行为之间存在特定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在行为后果层面具有预防效果、协调效果、规范效果和公关效果。在国外假定影响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假定影响发生机制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媒介接触、敌意媒介认知、负面形象塑造;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和回归分析、SEM分析等具体分析手段。深入研究政治传播中假定影响的应用场域、发生机制和分析方法,对构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体系,引导正确公共舆论导向、增强人民政治支持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秋菊 《南方论刊》2014,(1):63-64,7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进入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受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的参与者。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媒介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构建当中,比如在BBS 中发表言论、创建个人主页等等,他们将自己制作的信息或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更为便利和迅速,但大学生的媒介道德规范与媒介自律意识还不是很强。还有一些大学生不加思考地、盲目地进行转帖、跟帖、群发消息、扩散未经核实的消息,这在一些大学生群体当中有日渐扩大的趋势,这或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着其他的受众。这就需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媒介道德培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媒介道德观念、审美情操。自媒体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村民公共参与指村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生活,影响社区公共权力运作的行为。调查显示,由于受媒介接触、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村民公共参与呈现出"社会性参与热情而政治性参与冷漠"的两极分化趋势。通过交互分析发现,村民公共参与的所有变量与乡村治理绩效均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则表明,村民公共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力度很一般。其中,政治性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较大,社会性参与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较小,这一结论对我们寻找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校园里,手机已成为一种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体,给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因而,培养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参与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试图找寻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举措,使手机媒介能更加充分地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6.
当前,媒介文化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何与媒介共存,使媒介为每个人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己成为我们必须理性面对的课题,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凸显。但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普遍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媒体应充分发挥优势,主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环境建构,是我们当下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农村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非弱势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珊  莫兴伟 《天府新论》2013,(1):97-100
城乡二元式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化,使农村弱势群体在话语权分配模式中处于弱势地位。应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公共平台传播职能,增强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感,以构建农村弱势群体媒介话语的表达空间,杜绝媒介传播领域在强势群体领域的极化;应通过对农村弱势群体受众进行旨在提高其参与媒介传播的素养的教育,以拓展其政治参与能力,并加快农村弱势群体"个体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在对广州高校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大学生、管理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对网络舆论引导的现状与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当代高校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交化媒介使用行为意愿,信息更新速度、话语表达形式、话题的社交性等是影响其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各高校开始重视网络舆论工作,但较普遍存在“单打独斗”、被动出招、手段单一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舆论的总体向好。基于此,提出“靶心模式”,构建网络评论员、宣传员、意见领袖、网络文明志愿者在内的引导力量共同体,一体化分层分类开展舆论引导。此外,要做好优质内容的生产,创新媒介运用和话语表达,合理动态地设置议题,通过媒介融合开展好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9.
特朗普在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且在2020年仍获近半数普选票,标志着美国民粹主义结合社交媒体,在美国政坛内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新任美国总统拜登在2020年的竞选过程也不乏民粹主义和社交媒体要素,佐证了这股力量的深远影响力.美国民粹主义在社交媒体传播环境下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对把握美国政治的现状和走势兼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美国现行政治制度下,社交媒体引起"公共领域"阶级下移,增强了民粹主义受众群体的政治影响;拥有去中心的定位和传播结构,有利于反建制派表达诉求;具有高度互动性,能够承载民粹主义式的直接民主;形成了部落化的受众环境,有利于魅力型领袖从事游说和动员.社交媒体呈现出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制度化的趋势,民粹主义因此拥有了长期有利的传播环境,这使其转变为长期延续和跨党派蔓延的"新形态".社交媒体时代美国民粹主义"新形态"对美国内政外交均表现出可观影响,使其成为谋划中美关系前景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分子那里,主体性是通过"文字共和国"秩序中的思想传播和文化参与行为实现的,这也决定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性确认过程建立在普遍的公共性基础之上。当下,在政治与资本的"共谋"体系中,"电视知识分子"纷纷进入大众视野,与之相随的则是公共性的衰落。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知识分子的"在场"促使了信息传播的"再中心化"流动趋势,而且在公共议题构造和公共话语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角色,这使得知识分子"重返公共领域"成为一个可以期待的逼真命题。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复苏,同样蕴藏了一个更大的现代性批判背景,也就是在"共视社会"中重拾一个时代的"集体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