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迟子建与川端康成的作品都充满着哀愁,他们都是用一种温暖的表现方法,并且以"悲"为"美",甚至认为死亡是一种美的呈现。哀愁的表达方式与独特的审美观,使他们在写作中融入宗教情怀,宗教情怀又使他们的生死观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杜牧宫怨诗的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宫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描写了宫女承恩无望的哀愁;其二,写宫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三,批判了极不人道的奉陵制度;其四,关注出宫的宫女命运。总之,杜牧的宫怨诗不但范围广阔,而且思想意蕴深刻。  相似文献   

3.
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是在作文教学中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空泛,文风不整;模式化、浮浅化。对策:一、使学生通过观察与调查,感受美、发现美;二、通过写作与修改,表现美、创造美;三、通过批改与讲评,评判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四、培养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  相似文献   

4.
覃桂姣 《新天地》2011,(8):116-117
数学美不仅有表现形式的美,而且有内容美与严谨美;不仅有具体的公式、定理美,而且有结构美与整体美;不仅有语言精巧的美,而且有方法美与思路美;不仅有逻辑抽象的美,而且有创造美与应用美。简单的说,数学美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对称美。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徐志摩清脱灵动的诗风源自于“流动”的效果。流动的美,是徐志摩诗歌中诗美的灵魂。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诗人对动态美的追求:一、跳跃的意象;二、化美为媚的形象;三、化静为动的手法;四、旋律流动的音乐美。徐志摩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内在气质与艺术追求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  相似文献   

6.
一起飞,没有脚只有翅膀; 一起飞,没有路却有方向。 忘了是在哪里看到这些话,它让我感动了那么久。就像哪一年不小心流落街角的哀愁,被谁捡到,然后固执地收藏。我就是这样珍藏着每一份感动。  相似文献   

7.
“语丝”时期,鲁迅创作了许多大篇幅的杂文,将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全文有着逻辑较为严密、说理纵意挥洒、行文委婉曲折的整饬美和洒脱美。这些杂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体风格:一是选取社会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地写出其中深蓄的非凡的人生意义;二是显示出作者睿智的思想和天才般艺术功力;三是作品具有委婉含蓄、隐晦曲折的审美结构;四是充分显现出散文“散体构思”和“纵意挥洒”的体式美;五是具有诗意美和哲理境界;六是显示出高度个性化的体式创新。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虚无思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东方式的虚无 ,即人生无常 ,万事皆空 ,灭我为无 ,无中生有 ,这种思想一方面具有万物一如、真美求存的清澈畅达 ,另一方面又散发着自我悲怜、感物伤怀的哀愁。这种虚无思想构筑了川端的代表作《雪国》的思想灵魂 ,也形成了小说中具有浓郁虚无色彩的艺术之美 ,即物哀之美、悲美和川端式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语言形式美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流行的股评语言注重声音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归纳了实现声音美的四种主要方式:四字格的使用;对偶的运用;古典诗词的引用;谐音的巧用.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诗学“平淡”美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思维特征上,“平淡”具有集大成意识;2.审美特征上,“平淡”是一种老境美;3.情感特征上,“平淡”体现出处穷而淡然、淡泊却又不失进取的超然心态;4.鉴赏特征上,“平淡”以隽永深长的滋味为审美取向,由此演化出宋人鉴赏诗歌的新方式──涵泳。“平淡”在宋代诗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诗人爱伦·坡将诗歌定义为“美的节奏之创造”,认为诗应该以美为目标,给人以美感。他的代表诗作《致海伦》(To Helen)、《乌鸦》(The Raven)和《安娜贝尔·李》(Annabel Lee)无论从忧郁美、音乐美还是古典美来说,都是爱伦·坡独特诗论和美学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2.
论悲伤美     
作为美的一种类型 ,悲伤美 (悲美 )理应是同阴柔美 (优美 )、阳刚美 (壮美、崇高 )和幽默美等相并列的一种美。论文对悲伤美的概念、本质、特征、美感效果、存在领域 (即表现 ) ,以及悲伤美的审美意义等问题加以阐述 ,以期使美的类型体系更趋完善、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13.
禅宗与庭园——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基本义理在于“心”和“顿悟”:“心”为禅宗哲学的义理的基托,其实就是强调主观性体验,而“顿悟”就是主观性体验发生突变的主要手段。在对日本枯山水的分析中,着重研究了枯山水中存在的两种基本的意境美:凝固美和枯淡美。凝固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沧桑之美,枯淡美就是研究在日本的枯山水中所展现的悲怆之美。在论述枯山水两种意境美时,把禅宗的义理作为论点贯穿于整个文章论证之中。  相似文献   

14.
熊育群在散文中坚持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敬畏与赞颂,体现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庄严美,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同时,强烈的“异乡人”心态让他关注迁徙者的历史,深情而忧郁地表达其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绵远乡愁.其注重生命体验的散文语言具有浓郁的诗性美,拓展了散文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5.
“心事浩茫连广宇”——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感伤情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中萦绕着一种感伤情调。王跃文对官场中人怀着一种悲悯,对他们给予了深切的关怀,为他们吟唱了一曲官场悲歌。其官场小说呈现的是一种"阴柔之美"。正是这种感伤性情调,使王跃文官场小说从对官场生活的体验性内涵提升到了价值性话语的表达高度。  相似文献   

16.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戴望舒的<雨巷>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文坛关注,戴望舒也因此名声大噪,被冠之以"雨巷诗人"的美名,对这位诗人的<雨巷>诗也是众口众词,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诗情成因、意象选取、意境结构三方面来重新分析<雨巷>的缠绵悱恻的忧郁美,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日本文坛现代派的代表川端康成,很早就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细致地描写了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及情趣,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不常有的悲哀韵致,尤其是在小说《雪国》中展现了日本文学的悲哀之美。  相似文献   

19.
《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以其绚丽的意象、悲愤的格调、优美的文辞、铿锵的音韵传唱至今。七位英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注意咬文嚼字,译出了原诗的意境;注意译诗中韵的运用,再现了原诗的音美;注意使用跨行手法,转存了原诗的形关。  相似文献   

20.
忧郁是一种美之样式.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其它美所不具备的特质和能渗透心灵的力量.以绘画艺术美学为介入,分别针对绘画艺术作品的情态、色彩、气氛、形态的析例,深入解读艺术表现中的忧郁美,揭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