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笔者一位邻居的儿女两人曾就赡养父母问题达成协议:哥哥赡养父亲,父亲住在哥哥家里;妹妹赡养母亲,母亲住在妹妹家里,兄妹两人将各自负责两位老人的养老送终,互不干扰。“协议”生效后,两位老人分别住在儿子和女儿家里,很难相见一面,整日愁眉不展,少言寡语,不久便双双病倒。兄妹两人无奈之下,只好重新协商,将父母再次聚到一起,采取轮流照料的方式对老人进行赡养。  相似文献   

2.
晨光 《老年世界》2014,(17):22-24
高龄父母在城里生活不习惯,7个在城里生活的子女把父母送回老家,并实行轮值照顾父母制度,照料父母的同时,他们还要记下《孝敬笔记》,父母身体的任何不适都要记录在案。十年来,7兄妹写下上百万字的孝敬笔记,94岁的父母在儿女陪护下,至今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今年山东省“最美家庭”的评选中,这个家庭以高票入围。  相似文献   

3.
夏学军 《老年世界》2014,(20):19-19
自从我在城里立业成家以后,总想着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一起住。我考上大学后,老家只有父母了,想想二老每天辛辛苦苦地侍弄田地,无人陪在身旁的孤单我心里就难过。为此和老公商量着,想在小区里再买一套约五十平方米的小户型给父母住。我不想让别人说我自己住到了城里就不管父母了,我要把我的孝心落到实处。我俩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经过反复比较、斟酌,相中了一套房:离我的家比较近,面积合适,楼层低,装修齐全,干净,阳光充足!然后迫不及待地给父母打电话。  相似文献   

4.
谢涛 《当代老年》2006,(12):28-28
邻居中有位70多岁的老妈妈,前不久老伴去世了。 她现在住的房子是已成家多年的三个儿子凑钱给买的。刚刚成家不久的小儿子找到她说:“妈妈,爸爸已经走了,你一个人很孤单,不如把房子卖掉.我也把我们住的旧房子卖掉,这样我们的钱合在一起买新房子,您住到我们家里,我来养着您。”老妈妈同意了,很快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把钱交给小儿子,住到了小儿子家里。小儿子找三位哥哥开家庭会议,三位哥哥同意了小儿子的意见,老人由他来瞻养,他们一起把给老人—年的生活费交到这位小儿子手里。小儿子还从他妈手中要走了政府给老人每月领取生活费的存折。这位老妈妈才住进去—个多月,新房子还没买,老妈妈就无法忍受小儿子及儿媳对她的无理态度,跑出来住到大儿子家里。  相似文献   

5.
变媖 《当代老年》2008,(1):26-26
参加工作以后,我便开始给父母买礼物了。以往父母过生日或是其他什么节日时,我和两个姐姐基本上都是给他们买衣服。两位老人节俭了大半辈子,为了供三个大学生,一直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不舍得买,如今我和两个姐姐都挣钱了,于是逢年过节,或者是他们的生日,总是换着样给他们买新衣服,几年下来,他们的新衣服可就“饱和”了。你想啊,春节、母(父)亲节、老人节、再加上两个老人的生日,等等,这一一年到头,每个老人至少收到三个女儿的十几件衣服,以至于如今我们一提给他们买衣服的事,他们就急,说衣服已经穿不了,再买就“添乱”了!想想也是,两位老人退休在家,一不外出,二不应酬,衣柜里的衣服也真够他们穿几年的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感觉到我的父亲老了。这“老了”的一个明显标志,便是喜欢怀旧。逢到年节假日,我们兄妹三人带着自己的一家去父母那里团聚,父亲总要同我妻子或我的两个妹夫聊天,每每谈及我们兄妹儿的一些琐屑往事。有些事,连我们兄妹们都早已忘却,听上去就像是谈论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蛮有味,也往往凑拢去听,结果父亲更加来劲,唠唠叨叨如檐前积雨,几无止歇。  相似文献   

7.
一个月前,隔壁刘姨家打起来了。刘姨的两个儿子争着接老人与自己住,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兄弟俩称不上有孝心,做邻居多年了,就没见他们来看过几次父母。前几天,大儿子突然打来电话,说要请老人到家里住段时间。这天大儿子开着车来接老人时,老二得到消息,也来接老人。  相似文献   

8.
目击:不养父母的儿女越来越多 我的老家在安徽乡下,前段时间我回去看了一下,心情非常沉重:年轻力壮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满村就剩十几个老头老太太,带着几个学龄前的娃娃.我问一位老人为啥不跟孩子到城里去,他说:“孩子到城市要租房住,跟子女租一间小房子就可以了,我们去了就不方便了,容易闹矛盾.再说咱也过不惯城市生活,不愿出去.”  相似文献   

9.
廖钧 《老人世界》2011,(2):30-30
爷爷70岁了,一个人在乡下很孤单,爸爸就把他接来城里住。可是,没过多久,爷爷就闹着要回去。 爷爷想回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在这里住不惯,白天爸妈去上班,我去上学,家里就剩他一个人,什么事也没有,想找个说话的人也找不到,闲得慌,闷得慌。二是怕给我们家增加负担,  相似文献   

10.
在我住的地方,有小少老人,他们常年就是一个人住,或和老伴一起生活,身边没有子女和其他人照料。人们曾用鸟儿比喻儿女长大有了生存能力以后离开家,离开父母,剩下"空巢"。而在农村,"空巢"老人不仅"心空",物质更"空"。他们没有城里诸多的老年娱乐场所可消遣,也没有广泛的社交圈子,没  相似文献   

11.
和嘉齐是青梅竹马的玩伴,原因很简单,他住我家隔壁,我们的父母相交多年。从小到大,我们都像兄妹一样相处着,双方父母却经常开玩笑说将来结成亲家。然而,这样平静如水的生活却在我高考失利后被打破。落榜消息传到我的父母那儿,他们在串门的时候就和嘉齐父母诉苦,嘉齐爸爸就趁这个机会把他想送儿子出国念书、却一直想让我们结伴去的想法说了出来,大人们一拍即合。可是嘉齐  相似文献   

12.
过年     
浪波 《老人世界》2010,(2):42-42
前年岁末,我想自己在城里安家两三年了,如能让在农村住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来城里过年,他们肯定会高兴的。于是,我便在春节前几天回乡接父母进城。父亲答应了,母亲却以母猪要下崽和守屋为由拒绝了。  相似文献   

13.
老兵 《老年世界》2008,(24):28-28
一家养老院性质的老年病医院,内住183位老人,90%患有程度不同的疾病。按老话说,把病中的父母送到这里,这些老人的子女,应该不能算孝吧,这些老人或许会有一肚子怨言吧……  相似文献   

14.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节了。 每到除夕夜,我们兄妹仨携全家都会到爸妈家去吃团圆饭。每逢佳节临近,父母对亲情的渴望和期盼,那一份牵挂真是难以言表。只要我们兄妹仨登门看望,二老马上就精神焕发。  相似文献   

15.
我在外打工十多年,一直未回家,前年迁新房,接父母来长沙住了一段时日。父亲的身体大不如前,六十岁的人,比城里八十岁的老人还显老。我心怀内疚,于是买来明园蜂产品给爸妈保健。开始,老爸说什么也不肯吃“:人老了,谁没个三病两痛,又不是什么大病,吃这么贵重的东西划不来。”服用  相似文献   

16.
愿菩萨保佑     
赵倡文 《老年世界》2008,(11):10-11
父母不习惯城里的生活,都快70岁了还非住在乡下老家。没办法,我只有隔三差五回去看看。每次见面,父母都要交待,城里车多人杂,闺女上学要勤接送、晚上门户要多注意……我也对父母说,现在有人专骗农村老人的钱财,你们也要小心。  相似文献   

17.
《女性天地》2009,(5):60-60
今年3月初,我为年过花甲的父母交了6000元的费用,参加了海口某旅行社的海南岛5日游,两位老人很高兴。但在回程的路上,我父母得知同一旅行团的年轻人每人交的旅游费是2500元,感到自己受到了歧视和欺骗,很生气。我找到旅行社的负责人理论,要求退回多收的1000元。该旅行社负责人说:“我们旅行社有规定,年龄大的游客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且风险也大,所以就适当多收些。”请问:旅行社是否可以对年龄大的游客加收费用?  相似文献   

18.
德林 《老年世界》2006,(18):10-13
一位东北老人走亲失散后在外流浪3年,就在老人生命的烛光快要熄灭时,一位素昧平生的苏北农民义无反顾地为老人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原以为可以将被救的老人送回家,没想到老人在他家一住就是13年。  相似文献   

19.
坐飞机要签“生死状” 案例:家住北方的张老汉夫妇,其子小张在南方工作.今年春节,小张打算让父母去南方过春节,为减少老人的旅途劳累,小张还特意给他们购买了机票。可是在机场的遭遇,却给两位老人带来了不愉快。航空公司规定,70周岁以上的老人搭乘飞机需爱和航运公司签订“死亡免责书”,即老人乘机中死亡,航空公司概不负责。  相似文献   

20.
赴宴     
翁治方 《老年世界》2011,(10):16-16
这年头,刚结婚的年轻人大多青睐自己的两人世界,不喜欢继续被父母庇荫。而老人也觉得分开住自由,免得因代沟平添一些不快。但希望小辈住得近些,以便有个照应。基于这点考虑,去年为儿子在居家附近买下一套二手房,修葺一新倒也像模像样。不失为“爱的小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