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起源以及发展的历程,说明了书籍装帧设计是在不断适应审美意识中而发展变化的,审美意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书籍装帧设计创意的基本思路与原则、审美特性的表达、审美客体创作能力的发挥等问题,都是人们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变化的显现,也都是与时俱进的结果。这也表明,传统事物在面对新生事物的冲击下,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飞速发展的现实,多元文化的拓展,数字化的普及与应用,审美视野的扩大,冲击着传统审美意识的标准,催生着现代审美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从少数民族色彩语言的语义和功能的角度出发,阐述壮族人民选择服饰色彩的图腾崇拜的观念根源,及色彩组合搭配的审美需求和标示个体社会归属的功能,为现代色彩设计提供根植于民间的启示,开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色彩创意与设计相结合 ,是一种切合时代审美需求的艺术创造。本文就如何展开创意的思维 ,发现色彩、组织色彩 ,最终使色彩在观念的引导下 ,将创意与思维溶合一体 ,赋予现代设计色彩丰富的审美功能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和剖析  相似文献   

4.
色彩通过光线刺激人的视觉,形成复杂的色彩心理.影响色彩心理的内在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性格、职业环境、个人修养,外在因素主要有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时代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等.色彩心理影响着人的行为,同样,色彩心理影响着人们的商业活动.探讨色彩心理在商业活动中影响因素,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到色彩运用于商业活动的利弊,从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服务.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城市公交客车的车体色彩设计也应受到关注。本文从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出发,研究了城市公交客车的基本配色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城市公交客车色彩设计的几个关键点,其中包括客车的色彩与其功能需求、公共安全、城市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为设计出满足现代城市需求的公交客车车体配色方案,进行了方法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说,较之线条,颜色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和进步,古人至今人,对于审美都有了更高更新的追求。表现之一即是对于色彩的关注和使用。具体来讲,就是人们对于包涵色彩意义的"颜色"的运用开始具有了任意性、颠覆性和创新性。面对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很有必要探究,这些被现代人夸大了用途的色彩在古人眼里,是否仅限于感官的审视以及它们在过去的历史长河里曾经代表了怎样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说文解字》中表色彩的颜色字,以探源为主要目的,将其中的颜色字按性质归类,同时阐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色彩是产品造型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人性化的色彩设计在产品设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玉米收获机为例,阐述机械产品色彩设计的人性化作用,从色彩的功能、审美和农业产品外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设计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农机产品。  相似文献   

8.
论国民色彩素养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素养是色彩理论知识、色彩赏析能力和色彩运用技能的综合构成.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色彩素养.现代生活给人们的色彩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由于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更加深入,色彩在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产生的价值愈来愈大的现实所决定的.从美术历史的进程中能清楚地感觉到这一点.印象画派后期改变了色彩在绘画中的从后地位,现代艺术时期的作品则更多的依赖色彩语言的表达,并由此带动了色彩设计的大发展,真正显示了色彩本身所能产生的巨大鲢力.在其影响下,艺术也…  相似文献   

9.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们在不断地追求人类文化和精神,促使设计家更加执著地追求艺术的高层次和加强注重适应时代能力的培养.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出发,文章提出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加强审美、创新、人文、环境等诸意识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精神层次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提高的审美需求,设计师们突破传统雕塑和景观想独立的创作风格,运用现代美学意识,将雕塑设计和景观设计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艺术文化的视觉冲击。本文就从现代雕塑和现代景观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作用角度出发,探讨现代雕塑与景观完美融合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美感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因而才能以其显著的增力性激发着人们去追求、去创造。美感增力性的生理基础具有强度适中和第二信号系统支持的特征;其心理基础在于美感合乎人的心理需要和人的充分创造性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无所不在。要科学地建构和实施美育,还必须对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传播中,人们对信息的审美诉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审美追求"向外转"成为最大特点,对媒介信息的审美接受从心灵美转向感官美与娱乐美,泛娱乐化是其最大表现,"一路观看"是新媒体使用者最喜欢的审美方式,传播视觉化是新媒体的技术性与工具性带来的审美途径。人类审美的虚拟性倾向在新媒体中被发挥到了极致,网络游戏对人"心理抚平"和"自我幻想"的审美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网络迷"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3.
民间服饰的审美是追求完美的意境,民间服饰的意念与服装结构形式是相关联的,并且通过结构、色彩及民间图案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中国民间服饰文化。朴素的民间服饰源于朴素的生活,继承了传统的风格,并形成了创新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性现象是当今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在这种转型时期,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去分析和引导。文章试图通过对中性现象的透视,揭示当代人审美特点的变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规律,从而呼唤一种新的审美思想和理论———中性美的诞生,引导当代人在健康的审美轨道上走进心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江苏民间工艺美术的现代发展需要把握时机,从文化和产业两个方面入手,形成保护、传承和产业化发展的联动机制,实现“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国内外市场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追求,传承本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作为当今高新科技的产物,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开拓了艺术家创意的潜能,同时也带来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的深刻变革。只有注入艺术家的个性和深厚情感,才能使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完美融合。技术越发达、人们对美的追求就越强烈。对美的追求,其实也正是人类发展科技的本来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试析日本象征主义抒情诗的诗美范畴和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和歌与俳句都很短小,这和喜欢小而精、小而巧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的传统的美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和歌往往以“惟专止于男女相恋之情”,俳句“或以滑稽或以忧伤为主”展开。然而,受到宋元以来中国文化的影响。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和荚学追求,把艺术情趣转向于反世俗的禅的意境之上。  相似文献   

18.
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是人的类特性决定的,审美需要也是人的“生理—心理”机制的内在要求,尤其是我们所处的消费社会,是一个大众审美自觉的时代,因此,企业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不仅是应然亦是必然的选择。笔者认为,无论是企业的内蕴文化,还是外显文化,在审美价值的维度和向度上,均应立足于对功利性和物性的超越,指归于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和人类诗性生存空间的开拓。  相似文献   

19.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集中之地,也是皇室意志以及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缩影。龙门佛教艺术与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密切相关。北魏龙门石窟气质清秀、风格迥异,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艺术特色和人们的审美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文化背景和南北人员交流等,对北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龙门石窟造像所体现出的审美文化中可以洞察南北绘画美学精神的传导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