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赵维贞 《阴山学刊》2001,14(4):77-79
从阅读课的特点出发,加强审美教育,使二者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轨迹为整体诵读,感知美;咀嚼语言,品味美;创设情境,体验美;展开想象,再造美.  相似文献   

2.
美学史中颇具有深刻性的“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独断化倾向,使其难以成功地诠释美的现实生成。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中,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审美中介的方式现实存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构成;审美中介由观念态审美中介和实践态审美中介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观念态审美中介与客观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实践态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可以说,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盛唐送别诗虽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而成为历代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以近十年国内的研究来看,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从审美的视阈进行全面审视的成果却不多见。从审美视阈看,盛唐送别诗主要体现为"彰显中国传统文人文化品格"的离别者形象之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情调之美、"化自然之理为艺术之理的"构思之美及诠释"天人合一"审美思想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美学中有独具火辣湖湘文化特色的“率性火辣美”现象,表现为审美标准上的强悍火辣美,审美情趣上的率性爽辣美,审美批评上的倔拗冲辣美。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发展观的审美内涵与审美价值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09,30(3):80-82
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其审美价值表现为价值追求的崇高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语言的简洁美,富有时代感的现实美,与时俱进的创新美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研究争议的焦点一直集中于美学的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上。通常人们将美或艺术作为美学的对象 ,并进而探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所建立的审美关系。本文认为 ,审美现象是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发生性现象。没有客观的美的事物 ,也没有纯粹的审美主体 ,审美的发生只是人类在征服并超越需求时形成的距离能力造成的。在人类生存实践中 ,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形成造成最初的距离感 ,使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而超越了物质满足的精神性距离则使人类成为审美主体 ,获取心灵的自由。因而真正解开审美发生之谜的钥匙在于对审美距离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林靖 《兰州学刊》2008,(Z1):222-223
音乐教育在美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调动人的情感,启动人的创造力,通过音乐美的陶冶,逐步培养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当前,要摈弃导致实践的盲目从而影响音乐美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认识误区,在儿童音乐美育中应力求让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美、从教学中孕育美、从活动中体验美、从实践中表现美,不断提升审美素养,为完善人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孙犁小说进行探讨、研究,说明孙犁小说在歌颂家乡、女性和平凡方面体现了作家的审美情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并进一步阐明研究孙犁小说的美学价值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作家对美的执着的追求;另一方面小说不仅反映了作家所熟悉的崭新的人生形式,而且还探索、挖掘和表现了人生价值,在启迪人们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10.
饶静 《理论界》2008,(5):172-174
当代文化研究中,强调“审美无区分”有助于美学从审美自治的幻想中走出来,从而使美和艺术更好地发挥认识和批判功能,也有助于实现美学学科的正义。另一方面在审美泛化的年代,文化研究则应在其内部区分文化和艺术,唯有施行“文化区分”,才能使以美学的公正概念来审视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是美和艺术对广义文化研究的批判和甄别。  相似文献   

11.
蛙图腾崇拜与壮族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蛙图腾崇拜在壮族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培育和形成了壮民族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壮民族以仗义助人、勤劳勇敢、聪明机智为美的人格审美取向。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它以刚柔兼济的美感形态,形成了壮民族外向、热烈而又和谐、深沉的审美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美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理想,是从古代和谐和近代自由转换出的当代美学主潮。美生学从生态美学的进步中涌出,由美学经由审美学发展而来。生态美学在形成与发展、升级和转型中,其核心范畴由审美场向生态审美场、美生场、自然美生场、天籁美生场提升,衍生出美生式、美生论、美生说、美生学的逻辑,呈现了生态美学生发美生学的规程。美学以自然为本原,其美本体和美本质的循环运动,显现出美的生发图式,是为美生的初起样态。审美学以人类审美为本原,形成美感本体论和审美本体论,发展出审美生发的美生样式。美生学以生态为本原,在生态存在与审美存在的同一、生态存在与诗意栖居的同一、整生存在与天籁栖息的同一里,提升出绿色审美生发的美生样式,完发了绿生美活的本质规定。美生的三大样式:美的生发、审美生发、绿色审美生发,内在于美学经审美学到美生学的生发中,是谓美生学问世的累加性动能。美生学凭绿生美活的质性,提升了美丽家园的建设,凸显了学术的自立创新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朱志荣 《社会科学》2022,(2):186-192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具体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美是意象"。  相似文献   

14.
康德将美感共同性的生成,归结于人的先验的"共通感",未能合理地提示出共同性美感生成的根由。从"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之互动"的立场出发,不同审美个体面对同一审美客体的共同性美感,生成于审美交往之个体间的审美中介的约定。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审美中介约定的基本规定性,表达为主体间性、整合性、历史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等。审美中介约定的基本形式,可以区分为"后喻"约定、"同喻"约定和"前喻"约定。  相似文献   

15.
人们普遍认为,美和审美是变化发展的.特别是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和美学,从维科、赫尔德、温克尔曼等人运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及方法来研究美和审美以来,关于美和审美也像一切事物一样会有一个产生、发展、完结的过程的观点也越来越流行,到了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那里,这种观点就明确地形成为"艺术终结论".  相似文献   

16.
舒也 《浙江社会科学》2012,(1):93-102,158
对于美的理解,大致有认识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两种路径.价值论美学是对认识论美学的挑战.与将美认识论化的倾向不同,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一种审美价值属性.价值论美学主张美是主客体关系的统一,认为审美价值是人类在长期的主客体审美活动当中确立起来的事物属性之一,作为主客体统一论美学,价值论美学是一种相对论美学,只有在确定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实践当中,审美价值属性才表现为有条件的客观性.价值论美学主张,审美价值并非是与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等其它价值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复合价值构造,它主张审美价值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性价值构造,需要从具体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出发综合各方面要素来探讨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一直被奉为译界经典之作,本文从翻译美学角度入手,对林译《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信息进行扫描,讨论了译者在翻译中应如何实现音韵美、情感美、意象美及意蕴美的审美再现,并就此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肖双荣 《船山学刊》2006,(2):126-128
对于苍古之美的钟爱,体现出中国园林审美浓重的忧郁和还乡情调,这种独特审美心理的形成乃基于比德这一审美传统。  相似文献   

19.
易健 《湖南社会科学》2003,2(6):139-141
文章从女性美巨大的审美感染力、召唤力、向上性、自由性,净化功能、导善功能等多个层面阐述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女性美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同时还论述了如何采用非功利实用的审美态度对女性美进行整体的审美观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罗靖  张倩 《船山学刊》2004,(4):131-134
在文学艺术中,美蕴含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中,体现为情感的有效物态化;因而作品美是创作主体情感力量的形式化,文学解读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故从美学的视角来观照文学作品,确立文学作品的文化审美品格,意味着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充分地看到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