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艺术学的学科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现象、艺术规律和艺术本质的人文学科,是对各门类艺术进行宏观、整体、综合和一般性研究的学问。艺术学学科体系可以分为三大块,或三个学科群落,即艺术论(艺术概论、艺术原理、艺术哲学)、艺术史(民族艺术史、门类艺术史、专题艺术史)和艺术学边缘学科群(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人类学、艺术教育学、艺术商学、艺术法学、比较艺术学、中国艺术学等)。  相似文献   

2.
世界艺术史的研究正在兴起,且已有多部相关著作出版,但目前这一方面的出版物还存在一些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当代西方世界艺术史写作对东方艺术涉及较少;其二,目前所谓的世界"艺术史",大多是美术史或者造型艺术史,而非一般艺术学层面上的艺术史书写。徐子方的《世界艺术史纲》可谓应运而生。这本著作,既体现了中国史学精神,也是打通各艺术门类壁垒的《艺术世界史纲》艺术学理论研究层面上的艺术史。  相似文献   

3.
论艺术史是“艺术共性”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史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作为独立范畴的"艺术",也不是各门类艺术的一种或是综合,而是艺术通感论下的各门类艺术之间的艺术相似性、艺术共性。因此,艺术史就是"艺术共性"史。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与建构需要大量而充足的史料(作品、文献),所使用的"史料"必须是真实可信的。历史上有不少伪造文献和伪作,给史学的研究与建构带来了干扰和难度。无论是何种专门史的建构,都需要对所使用的"史料"进行甄别和鉴定。中国艺术史学的建构同样如此。"史境求证"是研究与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一项基本工作。"史境"这一概念,包含了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历史政治与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交流环境等,即强调历史中各种环境之综合。史境与史料(作品、文献)直接发生联系,没有脱离"史境"的"史料",也没有无"史料"的"史境"。故此在"史境"中考证史料的真实性和解读其各种含义,史料才是有效与有价值的。"史境求证"是建构中国艺术史的一个有效的基本工作。  相似文献   

5.
“艺术学学科性质”问题是当下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话题。作为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艺术学”,在其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称谓,如“一般艺术学”、“艺术科学”、“艺术哲学”,乃至于“美学”(如KonradLange)等,导致这种名称混用的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亦存在某种对学科的理解问题。艺术学是一门针对艺术主体、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规律、艺术价值、艺术现象等做科学研究并辅之以哲学思考的人文科学;艺术学是以科学方法及哲学方法论为工具、以整体艺术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艺术学不是“艺术哲学”,而属于“艺术科学”。  相似文献   

6.
作为第一部中国艺术批评史著作,凌继尧主编的《中国艺术批评史》一书对艺术批评学科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探索:厘清中国艺术批评史与各种门类艺术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界限,努力做到"略小而见大,举重以明轻",坚持对原典尽量作出符合它的原初涵义的阐释,并有意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通俗"的写作风格。这部具有重要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力作,不但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理论自觉和精神担当,而且也是以实际行动对艺术学理论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质疑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科学艺术哲学即美学理论、艺术史论、文艺理论等方面展开,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这是由于东西方对艺术的理解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艺术注重与伦理的结合,西方艺术注重与物理的结合。中国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学科发展与课程设计需要有中国特色,还需要了解世界的艺术发展,研究艺术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文科学一切有生发力与阐释力的理论,皆需要随"物"婉转,与"心"徘徊,往往都极富"曲折性";而艺术无疑体现了最微妙、最丰富、最复杂的"心"—"物"关系,所以更需要"曲折艺术学"来体贴触摸。艺术中最为微妙处在四个方面:一,艺术作品的分寸,从微观形式,到中观结构,到宏观风格,皆有很多相反相成的微妙"分寸",中国古典艺术学创建了相应的"度"的理论,予以把握;二,艺术创造状态的"入韵",艺术创造是一个不断生发、不断逸出、不断入韵的过程,为阐释其微妙肯綮,借镜知觉现象学理论,提出"以手为先的场域化艺术创造论";三,艺术接受的"入神",阐释学已经认定审美接受就是"二度创造",审美接受过程,如同艺术创造过程,同样是一个不断生发、不断逸出、渐入佳境的过程,在艺术接受的巅峰体验中,同样有一种"入神"状态,因此艺术审美接受研究,就需要建立于具体而坚实的作品接受史、趣味史,借助神经科学、宗教神学理论,予以重建;四,艺术史的"艺术意志",艺术史演进一与多、内与外的两大张力,决定艺术史气脉流转的复杂精微,尝试提出一个中国艺术史哲学的思想构架,即推动中国艺术史内在演进的"艺术意志",为"儒道互补,与古为新"的三元动力结构,并由此提出"曲折艺术学"体系性构建的四大要旨。  相似文献   

9.
艺术作品、艺术家、文献、史境与文化逻辑,是构建中国艺术史学体系的五大要素。首先,艺术作品无疑是构成艺术史学的核心要素,没有艺术作品就没有艺术史学的主体;其次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作品的创作者,没有创作者,也就没有产生艺术活动历史的主体;再次是文献,文献是印证艺术作品与艺术家历史活动关系的重要依据,缺乏中国艺术文献的艺术史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可信的;前三种要素需置入史境中才能准确呈现其面貌,并得到正确的诠释。这四大要素贯穿于中国文化逻辑结构与历史路径并不断地演变,生成了艺术历史变迁路径的体例与结构轴线,显示出中国艺术史学的文化整体感,形成整合复数的中国艺术史的形状。  相似文献   

10.
宗教艺术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艺术学是艺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宗教艺术学需要明确自身的学科体系定位及其不同于艺术学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与意义等。宗教艺术学的研究体系主要包括宗教艺术志、宗教艺术史与宗教艺术原理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宗教艺术原理的研究成果,体现出宗教艺术学这一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此学科的成熟程度。  相似文献   

11.
第五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6月27-30日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艺术学原理、艺术史与艺术遗产、艺术学学科建设与艺术学专业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当下艺术学科发展问题展开了探讨,并认为,当下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艺术实践和理论的民族特色,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融会古今、中西,创造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艺术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之后的艺术秩序建立之需要,以概念性分析方法研究艺术存在事项可知,艺术是一个复数;应确立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念;变化的艺术内涵因素至少包含情感、观念、价值、手段四个核心因素;不变的是艺术灵魂品位,包括艺术之味道、气质、极致、魂灵;应依循"艺术是一个复数"和"变与不变的艺术变迁观"创立变与不变的中国艺术学秩序、推进"民族艺术学"学科的研究,发展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创立中国的艺术学学派。  相似文献   

13.
A .施莱格尔的一生已然得到耶拿学派的组织者、独具风格的文学家、学识渊博的语言学家及翻译学家等多重赞誉,不过他的艺术学思想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 A.施莱格尔以焕然一新、充满激情的话语风格表述了他浪漫主义的艺术观,以思辨的方式和宏观的角度给了我们一个有关时代变迁、流派更迭的整体观照的研究思路,以独有的解释性框架构筑了从艺术理论、艺术史到艺术批评的“艺术诗学”的体系。他的理论为艺术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其有价值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4.
关于艺术学学科定义的描述需要作适当的补充和进一步的完善。首先是要明确和强调这一学科的中国属性,它是中国特定时期的产物。它与西方的美学、艺术哲学、一般艺术学、艺术史学等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其根本在于借鉴和"拿来",为我所用,为我研究中国艺术之用;根据中国艺术研究现状,我们的艺术研究不仅需要深度,同时也需要广度和角度,并且在不排除艺术内部的同时着重于艺术的外部、即艺术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诗歌与绘画,属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在我国,它们的成熟发展阶段出现了表现形式、情感内容、风格意境等方面的互相融会吸收、交叉与综合表现的特异艺术现象;这一现象大致萌生于隋唐之际,成熟于唐,大发展于宋元明清。在这个过程中,王维的诗与画创作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妙艺术境界,使艺术史上出现了风貌独特的艺术品,对后来中国诗、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直至今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  相似文献   

16.
艺术与艺术学的跨出边界已呈大势所趋,它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门类的边界已被突破,二是艺术的跨民族、跨国界现象越来越明显,三是作为学科的艺术学自身也跨出了边界。为此,必须对跨出边界后的艺术与艺术学作认真的反思,艺术研究理当积极回应时下的新创作样式和艺术现象,理当重视包括民族、民间艺术在内的各种新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应看到高科技的渗透将可能导致思维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世界艺术”思想源自启蒙时代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对民族与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其显著特征。其后,黑格尔在“艺术整体”观中再度阐释了“世界艺术”的思想,并第一次试图为艺术的世界史建立整一的历史体系,“世界艺术史”思想因此得到首度阐发。由于受到欧洲中心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立场的影响,人类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问题在“世界艺术史”的探索中被遮蔽、排斥和异化。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来临,在20世纪以来“世界艺术史”与“全球艺术史”思想的多维阐释和书写实践中,西方学者重新审视了人类文化的差异性问题,并在新国际主义立场上正视并认同文化差异。对待差异性的不同态度始终是理解特定时期“世界艺术史”思想与全球视野中的世界艺术史,即“全球艺术史”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意境”在辞源学上是“意”与“境”的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一般只适用于艺术领域。在中国艺术理论中,“意境”最为充分地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美的存在方式。“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意”和“境”构成的完整整体:以情理结合的“意”为其精神内旨,指向天地之道;以“境”标识出其本质特性,空灵含蓄。追求“意境”的中国艺术因此而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艺术学不等于特殊艺术学或门类艺术学,不同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艺术学一开始是作为与心理学美学针锋相对的美学流派出现的,它试图在研究对象上区别于心理学美学,在研究方法上区别于思辨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并没有实现它所预设的精密科学的目标,与其说它是科学性质的学科,不如说它是哲学性质的学科。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20.
王维艺术学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诗”为中介,以艺术功能为基础,以艺术构思为途径,“打通”了诗、书、画、乐等诸种门类艺术。这种具有“一般艺术学”意味的艺术思想是王维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融合的反映,也是整个盛唐时代艺术风貌的呈现。王维的艺术学思想对当下“一般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