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论者对太宗晚年之失已有评述。一般所谓晚年,是指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后。从此时起,太宗对内外施政颇多失误。然太宗之失,实不自十七年开始。《通鉴》卷一九四太宗贞观六年十二月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注  相似文献   

2.
唐代贞观朝君臣治国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总结了贞观君臣以亡隋为鉴的历史经验 ,被誉为“济世经邦的宝典”,其中“民足君足”论、“民水君舟”论、“创业守成”论、“明君暗君”论等 ,反映了唐代贞观朝君臣治国安民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出现了治世之极的“贞观之治”。《贞观政要》为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此书问世之后,唐及以后的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其推崇备至。书中记录的唐太宗治国和用人思想,这对我们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据2005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的《谁该为宪法学家“剽窃”负责?》(记者包丽敏)一文报道,中国法学会宪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叶中教授与其弟子戴激涛合著的《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书抄袭了商人王天成在数年前发表的两篇论文《论共和国》和《再论共和国》。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贞观之治”,向为史家所瞩目。举凡纳谏、取鉴、轻徭薄赋等均为贞观一世之美谈。然贞观治世政治,政策之由来却鲜为人谈,尤其是贞观治世的直接源头——武德政治、政策对其的影响,则更鲜有所论,应该说这是“贞观之治”完整认识中的一个缺憾。牛致功在《唐高祖与“贞观之治”》一文中,对此进行较深入的补充研究,谈来不无启发之感。  相似文献   

6.
《周易》、《老子》都是儒道文化的元典,二书有关“道”、“器”关系的论析更是儒道文化中心的中心、关键的关键。《易》、《老》二书都是将宇宙三分的:无形之道、有形之物、人为之器。它们一个对“器”是肯定的,一个对“器”是否定的;一个主张与自然并列,另外创造一个与自然同等辉煌的世界,一个主张向自然归依,实现与自然的兀然同化。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生于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卒于公元636年(唐太宗贞观十年)。她的先祖皆为北魏、北周大臣,父亲长孙晟为隋朝右骁卫将军。由于她生长在世代宦门之家,而且又刻苦好学,使她得以成为封建社会中有教养的女子。她不仅是位贤妻良母,更是李世民在政治上的得力助手,所以她死后,李世民悲痛地说:“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资治通鉴》卷194)这是对她最恰当的评价。历代封建史学家也都对她赞颂备至,司马光说她“常与上(李世民)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此论甚有见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谢保成先生关于《贞观政要》成书时间意见的商讨。笔者认为,《贞观政要》成书时间在开元九年九月至十年十月之间,着手编辑的时间的上限可以定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正式的编辑时间可以定在开元八年五月至十年十月之间。谢保成先生则认为,《贞观政要》“着手编录”“大约”始于开元五年(717年);正式编录时间在开元八至九年(720-721年)。而“基本撰成”时间的下限在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呈玄宗的时间在开元十七年(729年)。故其意见不为笔者所同意。  相似文献   

9.
上博简《关雎》七篇诗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考释了上海博物馆藏《诗论》简有关《关雎》七篇的记载,指出:《诗论》之“ ”即孔子,简文主要是孔子之论;孔子与毛《序》论《诗》都强调礼义教化,其论《关雎》《甘棠》《燕燕》之义或相同,或相合,但论《 木》《汉广》《鹊巢》《绿衣》却各不相同,很难从《诗论》简文里找到毛《序》为子夏所作的直接证据;简文对好色、求福、有爱、有恶、溯本的“民性”,看不出有明显的否定倾向,强调的是利用,是“反纳”和“喻”。  相似文献   

10.
蒋萍同志撰写的《诚信的伦理学分析》一书 ,最近已在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读后觉得作者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从伦理学的角度 ,深入地研究了当代中国的诚信现状和传统的诚信思想 ,系统地阐述了诚信的道德本质、道德结构和道德功能 ,并以诚信文化和诚信制度为支柱 ,力图构建诚信的社会体系。第一 ,以伦理学作视角诠释诚信的内涵和道德功能。作者认为 ,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规范 ,在东西方都受到重视。如果说 ,中国传统诚信观是因其农业文明的产物而成为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的话 ,那么 ,发源于古希腊伦理学史的…  相似文献   

11.
鲁涛 《云梦学刊》2013,(5):83-83
孔见等著《对一个人的阅读:韩少功与他的时代》一书于2013年3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收录了“未完全打开的具象之门——读韩少功《暗示》札记”、“寻找语言之外的语言——重读《爸爸爸》”、“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和孔枝泳的《孔枝泳的智异山幸福学校》比较研究”、“韩少功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占’——从老外的眼光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芳贺矢一是近代日本“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其代表作之一《国民性十论》,是在日本近代以来漫长丰富的国民性讨论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本书,于明治四十年由当时的日本出版业重镇——东京富山房出版发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国民性十论》立足于国民教育立场,面向普通日本人讲述本国国民性之来龙去脉,是从文化史的观点出发,以丰富的文献为根据而展开的综合国民性论.具有明显的从积极的肯定的方面对日本国民性加以“塑造性”叙述的倾向,就内容涉及面之广和文献引用数量之多而言,堪称前所未有的国民性论和一次关于日本人自我塑造的成功尝试.《国民性十论》是周作人关于日本文学史、文化史、民俗史乃至国民性的重要入门书之一,他对日本文学研究、论述和翻译多有该书留下的指南痕迹.鲁迅对《国民性十论》的参考,主要体现在由芳贺矢一对日本国民性的阐释而关注中国国民性,尤其对中国历史上“吃人”事实的注意,促成了《狂人日记》“吃人”主题意象的生成.研究此书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解读周氏兄弟的知识结构及《狂人日记》的生成机制,亦有助于将近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从狭隘的“一国史观”拓展到整个近代跨国界的处在不断流动、转换、生成状态的广阔的“知层”.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认为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悲”与“乐”是《淮南子》一书的主要论题之一.《淮南子》“悲”、“乐”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何谓悲,何谓乐,二是如何处理悲、乐之名与悲、乐之实的关系,三是悲、乐与治身、养民的关系.《淮南子》“悲”、“乐”论有一个颇值注意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悲乐观是作为世俗悲乐意识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包含着浓重的风俗批判成分.正面说理和风俗批判的结合,使《淮南子》“悲”、“乐”论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现实的针对性、文笔的鲜活性以及愤世嫉俗的情感色彩,表现出相当大的思想活力和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后徙居长安(今西安市)。李氏家族本是关陇贵族,世代为将,故李世民自小尚武,善于骑射,强悍骁勇,诚如他自己所说:“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以贞观政要·政体》)①隋大业十三年(617)六月,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年轻的李世民审时度势,力劝其父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攻入长安,次年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秦王。后李世民又挂帅亲征,历时七年,扫干群雄,统一全国。唐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灭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随后即帝…  相似文献   

16.
新的探索新的开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王庭科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庄严宣告:“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①所谓“走俄国人的路”,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他们对于社会主...  相似文献   

17.
《群书治要》一书是唐贞观五年(631)由魏徵等奉敕编纂的一种群书节钞汇编。该书自南宋以来中国久佚,长期仅在日本保存,至清嘉庆初年始得回传,则是一种日本学界所谓的佚存书。本文追综《群书治要》回传中国的具体过程,探讨一部佚存书的学术文化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胡培兆《当辨〈原富〉与〈国富论〉》一文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根据原著书名 ,说“严复翻译《国富论》”并不错 ,《原富》就是“论富”或“论国民财富” ,胡之“辨正”实不确 ;《原富》翻译于 1897至 190 1年 ,出版于 190 1-190 2年 ,胡之 190 2年说亦不确 ;《国富论》的三种译本应是严译本 ,郭、王译本和杨敬年译本 ,三译本各有所长 ,特别是严译本的首斧之功和巨大作用不能抹杀 ,胡文抑严扬郭、王而不知有杨译 ,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19.
论诚信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基本内涵就是诚实守信 ,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讲信用、守承诺。我们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 ,对“诚信”这种传统道德的价值进行挖掘 ,使其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用。“诚信”的当代价值在于 :一、“诚信”是立国之本 ;二、“诚信”是修业之基 ;三、“诚信”是为人之道。  相似文献   

20.
《春秋繁露》一书包含数篇以"郊祀"为主题的篇章。郊祀原为国君于国都郊外祭祀至上神的典礼,《春秋繁露》依据《春秋》与《孝经》等儒家经典,说明"祭天于郊"之礼的规定、位置、作用及性质等,同时对此赋予德行与教化的意涵,亦即使其伦理化及政治化。《春秋繁露》的郊祀论是在董仲舒学术思想——春秋学、政治论及天人感应论等——的理论前提下形成的,并非神祇信仰或神秘思想的产物,而是汉代儒家经学将"宗教"转为"人文"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