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一次因听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写成的有感之作。这是一首和他的《长恨歌》齐名的叙事兼抒情的长诗,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琵琶行》的抒情方法、摹声技巧、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一、“摅写天涯沦落之恨”的《琵琵行》 歌行体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公元816年)写成的。全诗可分四段:一,写诗人秋夜在浔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了琵琶女;二,写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三,写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四,写诗人的遭遇和感慨。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琵琶行》,出神入化地描绘了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成功地塑造了琵琶女的悲剧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被侮辱、被贱踏的妇女的悲惨命运,并由琵琶女的身世引出作者自伤自怜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作者对遭受贬谪的愤懑不平。《琵琶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不愧为古典长篇叙事诗中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4.
从音乐本身出发,从琵琶音乐语言和琵琶音乐表达的技术手段两方面对琵琶音乐语言的表现力作出作者自身的理解.琵琶音乐语言的表现力是多元性的,可以从琵琶音乐语言特性的界定以及琵琶音乐表达的技术手段来了解.  相似文献   

5.
浅谈表演在琵琶演奏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作为一门演奏艺术表现在教学方面,其传统偏重于“奏”而忽视表演,故此琵琶演奏中的“表演”作用没有得到强调。因为各门类艺术形式既有其独特个性,又有共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表演应该在琵琶演奏中突出出来,触类旁通,通过其它表演艺术形式来加以体现和说明:琵琶演奏艺术与话剧影视表演有很多相似之处,每一首琵琶曲都演绎一个故事,引进增设话剧影视表演的内容,可使琵琵的表演性与弹奏做到合谐统一,做到琵琶弦上“说”相思,而不是“弹”相思。  相似文献   

6.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强调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提高精读课教学效果,为学生高年级理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美国语言学教授Krasen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为精读课教学的理论指导,改进了课堂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7.
课堂英语是老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时使用的一种口头英语。美国夏威夷大学的西特尔教授把课堂英语称为“课堂方言英语”。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是确切的。之所以把课堂英语称为“方言”,是因为这种语言富有讲课者独具的特点,且仅在课堂上使用,别的场合很少能听到。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语文课应该十分重视语言因素的教学。 先看看一些学生运用语言的情况。有这么一位中学生,奶奶死了,家里正在办丧事,他回到家里同父亲谈道:“爸爸,奶奶死了,放在家里,出来进去难闻死了。是埋呢,还是烧呢?我看不如烧了算了。”且不说这位学生从道义上对自己朝夕相处、养育有恩的奶奶,应具就怎样的道德感情,只说这位学生这番话的遣词造句、语言运用方面就有很多不妥之处。比如把奶奶的逝世说成“死”,奶奶灵柩的停放说成“放”,督促爸爸尽快办理后事说成“出来进去难闻死了”,建议其处理方式说成“埋了”、“烧了”,最后竟用“不如……算了”表示自己的看法,似乎在处置一件废弃物品一般。如此语言的运用,看出这位学生对待  相似文献   

9.
区别词"男"、"女"与中心词语的搭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词“男”、“女”和中心词语的搭配是有选择性的 ,有几类词语因其语义侧重点不是性别特征 ,不能与区别词“男”“女”搭配。能否与区别词“男”“女”搭配 ,这是汉语词语表现出来的一种语法的“性”。这种搭配能力的有无和高低 ,取决于社会心理和语言使用习惯 ,而且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说题”教学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的思维过程、采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运用数学语言说出来。课堂中,通过开展说审题、说思路、说拓展、说反思等活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近段时间、,笔者到厦门、南安、南平师范附小、建阳等国家、省、市级“课改”实验区听课、学习,真切感受到教师角色、理念的转变;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感受到课堂的可喜变化……其中,师生课堂“新”语言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现整理部分摘录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说:“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白居易正是我国诗歌史上认识到音乐的特殊功能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第一人。 政治抒情诗《琵琶行》,围绕琵琶声展开,有关音乐的描写约占40%,贯穿始终的三次琵琶声——尤其是初奏和重弹,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这一长诗的评价,说法众多,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对“亦声”现象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其一,“亦声”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二,在本质上,“亦声”说揭示了整字所从的某一构件具有示源功能.其三,在归属上,“亦声”字是属于形声字一类的.其四,“亦声”现象丰富和发展了“六书”学说,是汉字形音义互求法的肇端.对于“亦声”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和问题深入求证:首先,在文字演进过程中,亦声字在记录语言中的价值何在,后来的走势又如何;其次,在文字学史中,许慎是如何提出“亦声”说的,后人的理解又是如何演变的,如何催生“右文”说的等等.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观念在本文中指的是教师从理论上对英语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它包括外语教学思想、语言观、对教材的态度、对学习者的价值和教师的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教学与测试关系的理解.英语教学观念对英语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从笔者所掌握的情况看,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情况:有的教师十分注重语言形式,在课堂上传授大量的语言知识,即让学生learn about English;有的教师则注重语言的内涵和本质,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体现了他(她)多学科地认识语言,即让学生1earn English.在这两种情况中哪一种更科学、更可取呢?笔者将从英语教学观念的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85年第1期刊登的柳亚子先生所作《学习词典叙》一文中,曾提到昆山县周庄镇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朱士声先生。文章说“士声先生教育童蒙,垂二十载,学生卒业后,从事于工农商学界者,达六七百人,颇为乡父老所信仰”。笔者就是当年士声老师的学生,现试写一些片断回忆。朱士声老师办学的地方,就在周庄镇上“四义士祠”内,那是一所从清代宣统年间就办起来的贞丰第一改良私塾。士声老师办教育十分认真而严格,同时注重联系实际。他办改良私塾,采用新制,分年级,用新出版的教科书,注重读、写、算,尤重视珠算,故深得乡人的称道和信任,从那里毕业出来的学生,如果不再继续升学,即可在镇上商店里当管帐先生。  相似文献   

16.
如何巧妙地处理英语课上学生的语言错误,这是英语教师语言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如何对待课堂上的语言错误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别直接说“你错了”  相似文献   

17.
论琵琶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在古代是所有弹弦乐器的总称。到秦代,专指一种音箱类鼓,两面蒙皮,直项的弹弦乐器,俗称“秦琵琶”,又名“秦汉子”。其初为圆形音箱,后来发展出梨形音箱。到汉代,又出现一种纯木质结构的圆形大音箱,也是直项的弹弦乐器,较“秦琵琶”大很多,俗称“汉琵琶”,又名“阮咸”。到晋代,由西域(中亚新疆一带)经甘肃又传入一种曲项的,用拨子横弹的琵琶。到唐代,集上述琵琶之大成,发展出曲项的、梨形音箱的、用手竖弹的琵琶,即今日琵琶之雏形。在演奏上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乐舞的主要伴奏及领奏乐器。到二十世纪,经过杨荫浏及刘德海等诸位前辈的创新改造,琵琶的发展出现了极其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作为语言知识传授的英语课堂教学 ,并非单纯的信息输入与输出 ,即并非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学生必须把自己感知到的东西亲自思考一番 ,亲自去讲 ,亲自去写 ,这就决定了英语课的实践性特征。而课堂提问便是体现这一特征的重要方式之一 ,是启发和诱导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这除了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及问题难度有关外 ,还与教师的提问艺术有很大关系。一、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输入信息、…  相似文献   

19.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示范.我可能会记得!让我参与,我将真正理解!只有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才能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然而有时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在教学中,笔者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以优化课堂教学:"搭脚手架";"个人化";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意义结合起来;恰当课堂反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课堂话语结构 IRF作为框架 ,描述性地研究了外语课堂教学的互动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教师应该营造“双向交流”的氛围 ,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 ,鼓励意义协商 ,使学生在进行更多语言输出的同时获得更多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