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模态逻辑的哲学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模态逻辑发展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来自技术及哲学方面的挑战,指出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模态逻辑,特别是量化模态逻辑,在哲学上承诺了本质主义,本质主义是模态逻辑的最终哲学归宿。  相似文献   

2.
Kripke语义学是关于模态逻辑形式语义等符号的意义和公式真假的一种理论。模态逻辑是逻辑学的一个古老的分支,近几十年来,它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中Kripke語义学的提出是极为重要的,模态逻辑的发展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它还在哲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工具以及新的观点和问题,表现了逻辑和哲学在现代形式下的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一、模态逻辑的形式系统模态逻辑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逻辑。“必然”和“可能”作为模态概念在模态逻辑里通常分别用符号□和◇表示,称为模态词,从演算的角度,也称为模态算子。有了模态概念和符号后,就会产生以下三种模态公式:  相似文献   

3.
模态逻辑与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态逻辑是关于必然性与可能性的逻辑,因此也就涉及到必然与可能相关的一些哲学问题。除语义学方面的问题外,模态逻辑自身也存在与哲学相关的问题,如本质主义问题、抽象实体的存在性问题等。模态逻辑也引发一些哲学问题,如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可能个体的跨界同一和识别问题等。模态逻辑的研究成果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应该结合与考察现代逻辑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模态逻辑的发展过程中,区分出三个阶段是非常有用的:语形时期、经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在此所介绍的大部思想都来源于经典时期。语形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只注重语形,其基本任务是证明不同的定理,不足之处是缺乏必要的自然语义解释。经典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发展了关系语义,关系语义指的是框架,模型,可满足性和有效性等概念,同时还包括在可能世界中引入了程序。现代时期的开始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框架不完全结果的发现和在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对模态语言的应用,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了模态逻辑的进程并且直到今天继续影响着它的发展。模态逻辑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水墨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精神的感悟。水墨动画作为传统水墨艺术与现代动画技术结合的产物,承载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对水墨动画的解读,离不开对民族审美意象的分析,也离不开对水墨艺术精神的解读。通过对水墨动画的艺术形式与内在人文精神进行分析,希望立足传统文化,力求运用现代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以进一步挖掘和推广本民族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技术的分类和分类标准的研究是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技术可以分为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在此基础上,把传统技术区分为三种类型,即从属于僧侣的技术、从属于民众的技术和从属于宫廷的技术。这三种技术传统在历史上是相互独立、平行发展的。分类主要是依据“技术传统”的生存论特征,而且这种区分的标准不是根据技术的规范,而是依据不同技术传统整体的形而上学水平的差异和生存论特性的不同。这种分类对于技术的文化构成论的研究,对于完整地再现技术传统和我们人类的生存图景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工匠现代转型指的是明清以来中国古代工匠向现代技术工人、工程师等技术理论家或企业家转变过程中的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两大内涵的双轨并行发展.工匠技术转型主要指经验性技术或技术的经验形态向理论知识形态转变(简称产业技术理论化或技术科学化),工匠角色转换主要指传统工业技术主体(在籍匠人)向现代工业技术主体(现代技术工人、工程师、技术官吏等)的转变.作为区域工业化中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既是明清社会经济现代转型的驱动因素,也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标志.  相似文献   

8.
传统逻辑主要局限于逻辑形式的贫乏与粗糙,现代逻辑是传统逻辑在当代哲学形式下的继承与发展,是逻辑学家企图弥补传统逻辑缺陷的一种逻辑。长期以来,研究者一直试图说明导致传统逻辑向现代逻辑转变的原因。从传统逻辑的局限性与现代逻辑的特征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尝试性探讨,认为:现代逻辑的结构明显优于传统逻辑;传统逻辑向现代逻辑发展是现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必然结果;传统逻辑向现代逻辑发展过渡符合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莱布尼茨是最后一位经院逻辑学家,也是第一位现代逻辑学家。但传统的逻辑史家只注意到了他的第一个方面,而忽略甚至贬低他的第二个方面。事实上,莱布尼茨不仅创造了不同类型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形式系统,部分地预见了布尔的逻辑代数演算,而且还有极为丰富的命题逻辑思想,尤其是他的真性和道义模态命题逻辑在相当程度上预见了现代意义上的真性模态逻辑和道义模态逻辑,构成了现代逻辑早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种意义上讲,莱布尼茨既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弗雷格现代逻辑的伟大先驱。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技术正朝着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使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现代教育教学创设新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实现教学最优化,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技术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在思想方法上强调“道进乎技”,在自然观上强调“顺应自然”,在价值观上强调“经世致用”,在伦理观上强调“以道驭术”,在人—机关系上强调“以人为本”,在知识形态上强调“悟性思维”,在技术发明上强调“制器尚象”,在技术管理上强调“有机管理”,在技术传播上强调“兼收并蓄”。这一思想推动古代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影响了近现代技术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从现代知识经济角度看待中国传统技术思想的价值,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解构是符合哲学自身发展规律的 ,是哲学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运动 ,都推动了哲学的前进。但是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实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现代转换 ,并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新航程  相似文献   

13.
技术的生命     
技术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与现代的工商业体系结合在一起的现代技术,另一种是以技术传统的形式存在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不同,传统上的任何技术的存在形式都是技术传统,否则,技术就无法保持下来。与功利主义的主张相反,技术首先是满足了不同民族的文明诉求,并且在文明构成当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与传统哲学的主张相反,技术或技术传统有其形而上学的基础。所以,技术是有意义的生存形式,技术传统的产生和死亡实质上是文化生命的产生和消失。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基本精神中注重和谐的思想原则,在中国传统技术与文化共生关系上形成了极其重要的建构理念和实践方法.中国传统技术,尤其是中医和农学存在着与和谐思想相关联的观念基础、理论形态和技术形态.传统技术形态中的和谐思想的现实体现在技术理论形态和具体技术形态,传统技术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传承意义主要通过生态文化和文化产业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的关系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 ,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本文从中国少数民族的角度 ,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少数民族现代教育的发展 ,不能脱离少数民族传统教育这个基础  相似文献   

16.
网络出版的兴起与出版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网络出版是伴随着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兴起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电子网络出版的探索阶段 ;电子出版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与网络技术的结合阶段 ;网络出版与多种媒体大融合形成所谓“大媒体”的阶段。网络出版和传统出版在载体、传播型式、传播工具和手段、功能、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范式 ,目前出版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7.
模态代数语义学是模态逻辑的三大内容之一,从理论上看,对模态逻辑的发展起着深层次的影响作用。模态代数语义学的基本形式是模态矩阵。通过模态矩阵解决了一些模态系统的如判定性和完全性等重要问题。模态代数是最简单的一种模态矩阵。因为这一简单性便于作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摸态代数语义学偏重于模态代数的发展方向;由此还形成了正规模态逻辑的概念,以及相应地使模态逻辑形成了偏重于正规模态逻辑的发展方向。模态代数为关系语义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动画艺术与传统元素在新世纪的发展是和谐相生的.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大众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进行深入研究,探寻适合动画创作的艺术语言符号,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先进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动画创作.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外语教学模式是广大外语教师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来的宝贵教学方法,多媒体教起辅助作用.本文分别论述了传统外语教学法与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法在外语听说技能中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将传统英语教学法与多媒体技术结合,提高英语课堂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因特网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蓬勃发展,这就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本文首先对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优缺点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得到一个结论:网络教育同传统教育之间存在互补性,在此基础上,两者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向对方靠近并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