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楼拜是一个处于转折时期的作家 ,《包法利夫人》更是他的辉煌之作。从存在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其女主人公爱玛的悲剧以及爱玛走向毁灭的心理历程和造成爱玛悲剧的深层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描写了爱玛蜕变、堕落、毁灭的一生,突出了她为追求浪漫爱情和理想生活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学经典《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福楼拜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文笔简洁细腻,具有浓郁的写实色彩。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主人公爱玛的婚姻悲剧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悲剧根源的探讨表明,一切女性内心都有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和现代女性的视角构成交叉视野,从《包法利夫人》中所描绘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状况和婚姻爱情范式中探寻爱玛的悲剧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金钱。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角安娜和爱玛的悲剧成因具有不少异同之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两人都没能珍惜原有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用情太专、自我迷失;对家庭和婚姻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安娜强烈的负罪感和经济、感情的依赖性使她日益自私、偏激;爱玛则过分地追求脱离实际的浪漫激情。安娜和爱玛的悲剧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时地重复上演,对她俩的悲剧成因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微包法利夫人的阅读历程,我们惊奇地发现她在少女时代,倾心阅读;少妇时期,迷恋阅读;情妇期间,畸形阅读。以"阅读"为视点,福楼拜为自己的小说创作特别是在人物性格刻画及悲剧命运的安排上,找到了一个极其巧妙的突破口,也为我们解读还原"爱玛悲剧"提供了另一个十分关键的理性支点。"情感世界"与"符号家园",这是人类存在的深层本质。然而,就在这两者的深层困境中,文学成就并揭示出了她独一无二的哲学深度。  相似文献   

7.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爱玛的婚姻和两次情事的解读,论述了爱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爱情观,并认为她所深爱的情人罗道尔弗与赖昂一样都是平庸时代下的庸俗浪漫主义的代表。在爱玛的爱情世界里,不允许有一点平淡,而要时刻充满新鲜感和刺激感。她的悲剧结局为现代社会中一些一味追名逐利和贪图享乐的女性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8.
<灰姑娘>中的辛德瑞拉丢下水晶鞋逃遁而去最终等来了王子和爱情幸福,<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捡到了子爵的缎烟盒后渴望着与某一个子爵一类的男人共同改写婚姻的庸俗无聊,最终走进爱情幻灭自杀的悲剧结局.在男权主宰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水晶鞋"和"缎烟盒"这两个语言符号的实际所指是相同的,即女性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灰姑娘情结",以及这一情结所导向的女性在历史的、现实的存在过程中丧失主体性的悲剧陷阱.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学画廊中,艺术大师们塑造了一组组读者熟悉的形象:英雄典型、吝啬鬼典型、多余人典型、野心家典型、美的女性典型、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典型……而《包法利夫人》中的医生包法利、《红与黑》中的市长德·瑞那、《安那·卡列尼娜》中的官僚卡列宁等也似乎同病相怜,无以名之,姑且叫做被遗弃的男子或“戴绿帽的丈夫系列形象”。这三个人物虽非三部作品的主要人物,但都是刻划得有深度的艺术典型。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在《包法利夫人》英译本导言里赞赏它“全部人物的现实性(最小的人物也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对福楼拜大加赞誉,认为《包法利夫人》堪称艺术品。而纳博科夫在其小说《黑暗中的笑声》中,对多声部配合法以及预示法的运用都堪称是对福楼拜的模仿。在人物塑造方面,《黑暗中的笑声》中的主人公欧比纳斯与《包法利夫人》中的查理和艾玛也均有某些渊源关系,在欧比纳斯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查理与艾玛的影子;而两部小说中共同的浪漫主题的表达也不得不说是有意而为之。  相似文献   

11.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法国当代著名学者朗西埃在《为什么一定要杀掉爱玛·包法利》中对其进行了症候式阅读。该文指出,由于爱玛对民主犯罪、对文学犯罪以及她的歇斯底里症而被他杀。由此,朗西埃的解读视角为我们重新认识爱玛死亡打开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包法利夫人》作为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文学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于1925年传入中国,它的第一位译者是当时的留法青年学者李劫人、后来的川籍乡土作家、大河小说家。李劭人为国人了解福楼拜的写作特点及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风格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久以来他对这部法国名著的接受特点及其自身文学创作风格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李劫人的代表作《死水微澜》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进行简要分析与比较,找到李劫人的文学接受特点。  相似文献   

13.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法国当代著名学者朗西埃在《为什么一定要杀掉爱玛·包法利》中对其进行了症候式阅读。该文指出,由于爱玛对民主犯罪、对文学犯罪以及她的歇斯底里症而被他杀。由此,朗西埃的解读视角为我们重新认识爱玛死亡打开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凯特&#183;萧邦《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末著名的反映女性问题的短篇小说,小说成功塑造了悲剧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的形象。马拉德夫人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长期处于悲剧之中却麻木不仁;家庭婚姻生活不幸竞不自知;期待的自由生活来临时却猝然而死。男权压制和软弱迟钝的个性是导致马拉德夫人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女性短期择偶即婚外恋,对其研究已渗透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其中进化心理学对其研究尤为深入.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以文学名著《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爱玛的短期择偶为例,分析女性短期择偶行为的表现,并深入探究其心理内因,认为性本能是短期择偶的内驱力、诱因、保留配偶策略的失效更是为其敞开了大门.而主人公爱玛的人格特征,更注定了其人生悲剧的必然.这些分析对当前我国女性的发展和家庭关系的和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福楼拜与《包法利夫人》福楼拜,法国小说家。写作风格受拜伦、歌德的影响。自言心中住着两个人:一个习惯大声谈吐、喜爱抒情、  相似文献   

17.
小说里的优美与哀伤搬到舞台上,成为简约与灵动林奕华的《包法利夫人们》没有完整的故事。整出戏是非线性的解构,蒙太奇式的拼贴。它是由很多点直接构成面。但纵观其  相似文献   

18.
潘金莲与包法利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的问世与《包法利夫人》的定稿,时间相隔两个半世纪之久,而且前者产生于东方古代的中国,后者诞生于西方近代的法国,文化背景迥异,二者之间又决无影响的可能。尽管如此,两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潘金莲与包法和夫人之间仍有许多异中见同、同中见异的地方可资比照。本文即循此思路进行论述.一正如历史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一样,两个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艺术形象──潘金莲与包法利夫人也有惊人相似的地方。说是相似而不说相同,是因为她们的性格、行为、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只是在形象…  相似文献   

19.
马是《包法利夫人》中一个重要的独立主题,它在构建小说多层次结构、场景功能叙事、人物形象塑造和象征意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马的主题展现了福楼拜独特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0.
马是<包法利夫人>中一个重要的独立主题,它在构建小说多层次结构、场景功能叙事、人物形象塑造和象征意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马的主题展现了福楼拜独特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