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精神的本体性的认识,即对“精神圈”的生态地位的认识,是考察文艺生态的必要理论前提。马克思的生成本体论在肯定物质的本原性和本体地位的同时,也肯定了精神的本体性。精神既是人的生命的主导内容,又是实践的主导因素,它以作为精神食粮的信息为生成之源。精神对人性生成的主导作用及其自身的生成性,推动和表现着人的“类本质”的生成。在肯定精神本体性的前提下考察人性生态和文艺生态,正是人本生态观对自然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节律感应:人本生态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本生态观审视审美活动,节律感应乃是美学的核心范畴,并且依此建立起人本生态美学的"一点三维"的学理框架.在审美活动的基本结构中,节律及其感应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对象性特性所在.在自然-社会-文化-人性生态的大系统中,由于节律感应的存在及其生态功能,才实现了审美的感应之网与象征之网的生态性共生,形成了多层次生态系统关联的审美性中介,以及感性活力与理性秩序在节律形式上的生命化融合.可以说,节律感应说揭开了美学史上各种关于审美特性的重要观念的通释性谜底.  相似文献   

3.
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向和学理框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本生态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强调在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的基础上肯定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自觉能动的生态调节作用。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非常重要。人本生态美学坚持以人为本,必然十分重视实践范畴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必须重新认识实践作为人类自觉进行生态调节的原初本性,并进而从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决定人的社会关系的深层本质,以对流行的“实践关学”的基本学理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人本生态观为揭示审美活动的节律感应的生态本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生长空间,具有把生态系统思维与审美活动本体特性思维有机融合的特殊优势。从节律感应出发,形成了人本生态美学理论的“一点三维”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从史实梳理中拓展旅游美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对中国古代文士们旅游审美活动的简单梳理中 ,得出旅游审美是主体参与性感悟世界和自然的活动 ,并从旅游美学深入到人文精神价值、休闲道德和生态伦理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中 ,突现出旅游美学对人性与天地自然共臻完善、完美的学理精神和学术追求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或生态论美学的提出,其要义首先是美学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学理内含的调整以至重建。人本生态美学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以人类生态存在的视野,在人本和生态两者之间实现目的和基础的统一。在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生态美的实际功能和对实践的生态性质等问题上,它要求向自然本体回归从而实现学理上的深化。这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相适应的美学,也为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交融提供了可靠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人格美学与自主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提出了“充实之谓美”,“万物皆备于我”,“仰不愧于天”、“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一系列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身体是内联心灵、外通世界的媒介,亦是舞蹈艺术运用的形式与质料。舞蹈身体从生成逻辑、表达图式和对美的塑造三方面,通过“本质-方式-价值”的思维演进,展示出舞蹈艺术之终极“善”道。舞蹈身体的生成逻辑基于身体层次的窥视,一要以物质身体为实在呈现,二要将精神生活融入身体实践活动。通过身体再现、身体隐喻、身体间性与身心关系的四种表达图式,在舞蹈形象、动作形式、他者关系以及自我意识中,生成舞蹈艺术“肢体美”“概念美”“交互美”“状态美”的“四元”美学,目的是以艺术化身体促进人文生态的构建,旨在升华品格、净化人性。  相似文献   

8.
朱熹是徽州理学美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探索美的本体和生成,形成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美学体系.面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问题,朱熹从其理学的角度出发,成功地回答了“美何以存在”和“美如何存在”的命题,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本体论和审美生成论的思想,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从“道体论”向“体道论”的转变,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形态,长期被局限于儒家美学理论领域中,带着深厚的道德理性色彩,强调雅正之美。本文在生态美学视野下对“中和之美”重新解读,恢复其完整的美学内涵。“中和之美”包含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轫,其大道本源性的思维模式和对待自然的审美化态度,具有现代意义,在实现古典美学形态现代转换的过程中,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理论资源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先秦道家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从“道法自然”出发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在更高意义上阐发了人的审美活动,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老子和庄子感悟天地自然无为而成的“大美”思想,把完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看作宇宙的完关生命,把“自然无为”的精神看成顺物之性的高尚境界,把“乘物游心”的性情看作对生命自由的追求。这种“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状态,具有极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的散文《风景》中的审美体验打破了“意境”说的东方界限,王国维的“意境”论中也存在着向西方 文论开放的可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人类学的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内涵着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论基因, 为沟通“意境”说和“性格”说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典型”范畴包含着“典型”和“性格” 两个层次,“性格”和“意境”作为文艺意象光谱序列的两极都应该有典型性层次上的审美要求。“性格”说和“意 境”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框架内的融通,对开拓典型论的视野,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更好地介入21世 纪具有不可轻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生态哲学美学观因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呈现,但两者的发展从最初的迥异走向了趋同和交会。“天人合一”与天人两分,其最初的生态自然观是相异的;“道法自然”与“诗意栖居”,其生态生存观逐步走向趋同;“崇道…‘尚和”与“生态自我”,其生态美学观则渐趋契合。这就充分说明,尊崇自然、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追求。研究和借鉴中西方生态哲学美学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树立时代特色生态美学观,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两次论及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这个命题,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极其深刻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中极其重要的观点.基于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对于这个命题的具体内涵可以从构成元素、结构动力和整体生态三个层面来理解.正确阐释这个命题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有助于回答一系列重要的相关问题,深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更有助于认识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自然美的人性本原、自然界之所以是人的生命和精神家园以及自然性成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因.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人本生态美学的一块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4.
达尔文学说中长期被隐蔽的“道德选择”论作为“另一半达尔文主义”,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爱,而不是“自私基因”。贯穿《人类的由来》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动物的性选择通过美感的作用而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并最终生成了人。达尔文所描述的动物美感及其对性选择的作用,可以从节律感应这种特殊的信息生态得到解释。这对于从生命本体深入认识人与美的生态关系,认识美和审美的生态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达尔文的审美理论乃是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理论基石。面向现实的美学应该在达尔文与马克思的结合中重新起步。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人性观提升了人的地位,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成为自然的统治者;自然论人性观偏爱对自然的占有,以物质享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理性论人性观视理性为征服自然之利器;现代人本主义人性观既强化了人的地位又拓展了"人本自然"的理念.它们都没有真正从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上去把握与理解人性,它们所误导的人性之所以可能引发环境的危机,是因为它们或者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或者唆使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或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离.  相似文献   

16.
针对程朱理学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元对立并以前者压抑后者的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戴震重新思考了人性的基础、内涵等问题。他以“血气心知”来规定人性,把人性建构在自然实体的基础上,并从自然生成和社会构成两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血气心知”的人性内涵;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古代儒家的性善论进行了改造,表现出某些前近代色彩。  相似文献   

17.
外在自然的政治现实与内在自然的政治理想之间存在着张力,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从而完成政治自然向政治自由的过渡,正是政治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和两者对抗从而产生和谐美感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目的政治美感与合目的政治美感。通过分析这两种美感,可以发现政治之美是由追求无目的的形式之美与追求实质目的的价值之美所组成的。形式之美促使公民从形式、秩序的角度去欣赏具体的政治制度的设计;而价值之美则促使公民去寻求道德价值,以内在道德情感为目的。政治美学经历着从形式之美到价值之美的升华之路,因而政治审美最终目的就是在把握形式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转而领会与追求价值之美,将道德价值作为政治美学的本源所在,从而去思考在政治生活中的道德价值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作品充满自然浪漫气息和人文情怀,他不改初衷地热爱那片生养他的湘西土地,心怀自然生态理想,虔诚的忠于内心,追求心中的桃花源.他突破“人类中心主义”,以“神即自然”、“天人合一”、“人性之美”的生态观影响着世人.他的生态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哲理意义和审美价值,为当今身处生态危机的人们提供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学"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美学观点和主张,譬如"生态中心论"、"美者自美"、对自然的"复魅"等.但是,这些观点和主张不仅带有它自身无法避免的局限性,而且根本就缺乏可操作性.而东方哲学和美学则认为,自然生命与人的生命价值同等,脱离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事实而片面地去谈人或自然的价值是错误的.正是在生命的观念中,人与自然达到了物我不分的亲和之美,从而弥合了主、客体之间的鸿沟,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东方美学思想不仅涵盖而且远远超越了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20.
流行的社会历史学派的文艺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阐释 ,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思想。在自然生态危机空前严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的今天 ,在从实践论人类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进行重新阐释时 ,有必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生成本体论中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全面生成关系的思想 ,在文艺学中重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学理内容 ,包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文艺的生态本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文艺的重要内容、重视自然美的特殊审美功能和从自然美学习艺术美之道。为此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就必然提升为生态论文艺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