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末汲古阁刊一卷本《宋遗民录》 ,先后两次为《四库全书提要》所著录 ,从文字内容和刻印版式来看 ,乃从嘉靖初刊刻程敏政编十五卷本《宋遗民录》胡乱摘割接凑而来 ,纯系伪书 ,并非明初何人所撰 ,考察历史上一代遗民事迹撰录之始 ,不能以此为据  相似文献   

2.
清初遗民诗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遗民的人数,比宋末多得多。民国初年孙静庵编有《明遗民录》,共四十八卷,“所载至八百余人,而所遗漏者,尚汗漫而不可纪极也。”(该书卷首)其中诗人所占比重很大。康熙初年卓尔堪编选《遗民诗》,已收有五百余家之多。今人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把遗民单独列为前编(《清诗纪事初编序》中说,该书把“沧桑诸  相似文献   

3.
苏轼有《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甲辰即抬平元年(1064)。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五云:“挽词应作于前,此乃手录挽词之日月也。”此论不确。据苏辙《伯父墓表》,  相似文献   

4.
清人朱溶及其所著《忠义录》一书,八卷。本文拟以较有特色之卷七《表忠录》为重点,兼及其他各卷,对其书、其人试作初步探讨。一、《忠义录》一书的版本、目录谢国桢说《忠义录》“记明季死节之士”,记“江南各地忠义之士,尤为详允”。朱溶其书“凡例”曰“是书悉记明末殉难诸公,一、二卷寇乱殉难者”,“三卷至八卷清兵殉难”;或其人“虽非殉难,而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者,不可谓非忠义也,并采而著之。”这部书,见到三种清抄本: 1.南京图书馆藏“八千卷楼本”三册,以下简称“南本”;还有“天尺楼本”,仅抄“南本”两卷,并毛奇令序,以下简称毛序。2.浙江图书馆藏抄本,六册,简称“浙本”。  相似文献   

5.
忽必烈早期与汉族士人关系考察赵文坦《元史·世祖本纪一》:“岁甲辰,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经世大典·序录·礼典》“进讲”条:“世祖之在潜藩也,尽收亡金诸儒学士及一时豪杰知经术者而顾问焉”;《元朝名臣事略》卷十...  相似文献   

6.
台湾商务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宋黄庶撰《伐檀集》诗文二卷,淮南马裕藏本。马裕所藏此集,是何版本,已不可考。《四库全书·凡例》称:“诸书刊写之本不一,谨择其善本录之;增删之本亦不一,谨择其足本录之。”“是书主于考订异同,别白得失,故辨驳之文为多。然大抵于众说互殊者,权其去取”,并“论其刊刻之异同,编次增刊之始末,著是书之善否而已。盖不可不辨者,不敢因袭旧文;无可复议者,亦不敢横生别解,凡以求归至当,以昭去取之至公。”但我们以文渊阁本《伐檀集》(以  相似文献   

7.
《全唐诗》所收诗有的作者有误,有的诗题不妥,所收诗亦多有遗漏的情况。今就阅读所及略作辨补,若干诗之作年亦一并考订。此于唐代诗歌之研究或能有所裨益。一、作者辨误《宿香山阁》诗乃贺朝作《全唐诗》卷一一七录存贺朝诗8首,其中《宿香山阁》诗下注云:“一作贾彦璋诗。”《全唐诗》卷七七六贾彦璋名下亦录此诗,而不注一作贺朝诗。按,作贾彦璋诗恐误。考芮挺章《国秀集》已收有此诗,并已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亡国之痛的南宋遗民仇远,在其词集《无弦琴谱》中所使用的城市乡村、节序、历史人物等意象,无不和一个故宋遗民掩抑低徊的亡国之恨、桑梓之痛、隐逸之思密切相关,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遗民对故国故家的沉挚心曲。  相似文献   

9.
具有特定历史和审美内涵的“云”意象,与佛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宋元易代之际的苦难时代,也是宋遗民词 人希逸隐遁的群体象征,本文试择取宋遗民词中有典型意义的几例“云”意象予以剖析,并考察宋遗民词人的山水自然审美观 和忧患意识,以透视宋遗民词中情感活动和创作心理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东莞籍名流张其淦于晚清至民国间编纂了广东最大亦最重要的县域诗歌总集《东莞诗录》65卷。此书是在前贤的基础上完成的。明陈琏、祁顺曾编《宝安诗录》初、续辑,蔡均曾编《东莞诗集》,但均不传。清邓淳与罗嘉蓉所编《宝安诗正》,罗嘉蓉与苏泽东所编《宝安诗正》续集,苏泽东所编《宝安诗正》再续集,为《东莞诗录》所直接取材。由于广采资料,且纠正了邓淳狭隘“诗教”观之偏失,《东莞诗录》后出转胜,取材更宏博,内容更丰富,安排亦更周详。不过该书也存在裁汰过严及替古人改诗之缺陷。附《东莞诗录》而行的张其淦《吟芷居诗话》,诗学书目鲜少著录,实为有价值之文学批评著述。它以莞诗为品骘对象,评论笃实,对诗家及其作品往往有到位的点评。由于受作者的遗民心态影响,《吟芷居诗话》对遗民诗人极力表彰,对“贰臣”诗人则大加贬斥,既因人而存诗,亦因诗而存人。  相似文献   

11.
《全唐文》卷403有《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以下简称《碑记》),记录唐朝著名人物杨贵妃的出身,因而有杨贵妃籍贯为广西容县之说。但是略为考辨之,便可定其为伪托之作。适值目前重修《全唐文》,笔者为了提供一点意见,谨将一得之见叙录于次。《碑记》出自《永乐大典》卷2344梧字的《梧州府志》所引的《元一统志》。《元一统志》已佚亡,赵万里先生从史籍中辑录出一部分,其卷十收录了这篇《碑记》。为了考论的方便,先抄录《碑记》在此。杨妃碑记,在普宁县东一百二十步。唐天宝四载四门助教许子贞记曰: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父维,母叶氏。维尝谓先人云:葬其祖去此  相似文献   

12.
《全宋诗》卷二四八三据《橐斋铅刀编》卷五录周年《冬日予与六人者游焦山谒圜禅师访瘗鹤铭断碑及焦公丹台怆然有怀兼谏朱陈二友陈方病目而朱校易未毕》第十二句阙四字,仅有一个”老”字。检《宋百家诗存·橐斋铅刀编》此句为“老钵席完莱”。又第十六句“一读一感慨”,《诗存》作“百不代一慨”。《全宋诗》卷二八三四据《方泉诗集》卷三录周文噗《赠相士丁日宣》,第七旬闭一字,仅六字为“兴来一笑扫燕□”,校云:“群贤集作云。”检《宋百家诗存·方泉集》,此句作“兴来一笑扫燕然”。作“扫燕然”于义为长。《全宋诗》校补二则@方…  相似文献   

13.
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词是宋元易代之际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反映,是特殊文化形态下民族心灵历程的记录,是词体文学由传统“应歌”向“应社”转型的产物。所以,宋遗民词人的交游唱和活动,不同于以往诗人词客的风流雅集、诗酒唱和而带有亡国遗民隐逸生活实践的性质,对遗民词人群体的形成、群体人格精神的建构和创作范式的改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宋遗民词人交游唱和之风盛行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宋元易代之际的某些时代风气、文人心理、生活观念、地域特点、社会审美习俗、文学创作倾向等,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1 姚燧《牧庵集》卷4《送李茂卿序》把元代主要入仕途径归纳为三条:宿卫、儒、吏。由宿卫入仕者“十之一”,由儒者“十分一之半”,由吏者“十九有半”。元人这一类的记载为数甚多,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即元代各级官员之中,汉族儒士所占比例非常之小。而对这一部分入仕的汉族儒士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具体而言,入仕的汉族儒士也分两类不同情况。《元文类》卷40《经世大典序录·治典·  相似文献   

15.
《苕溪渔隐丛话》成书情况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胡仔所著《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共一百卷,是一部研究古典文学的重要文献。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评价说: “其书继阮阅《诗话总龟》而作,前有自序称,阅所载者皆不录。二书相辅而行,北宋以前之诗话,大抵略备矣。然阅书多录杂事,颇近小说,此则论文考义者居多,去取较为谨严;阅书分类编辑,多立门目,此则惟以作者时代为先后,能成家者列其名,琐闻轶句则或附录之,或类聚之,体例亦较为明晰;阅书惟采摭旧文,无所考正,此则多附辨证之语,尤  相似文献   

16.
鉴于元末贪吏横行、社会腐败,终致覆亡的教训,朱元璋深知“此弊不革,欲成善治,终不可得。”于建国之初的洪武四年即“命自今官吏犯赃罪者无贷!”洪武二十五年,“命户部备录文武大小官品数,给俸米之数,以米计谷之数,又计其田亩出谷之数与其用力多寡而为之书。至是编成,赐名曰《醒贪简要录》,颁布中外,俾食禄者知所以恤民。”(《太祖实录》卷二二零》)以“吾民之艰”与官吏之“坐享天禄”相对照,从而促贪吏之“醒”。但,总有冥顽不醒者,因而不能不“惩”,朱元璋对此亦不曾手软。据  相似文献   

17.
<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句中“采采”这一复词,历来注释家和语法学者多有解作动词迭用的。 1、毛传:“采采,事采之也。” 2、郑笺无注。 3、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传意,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为“言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满此顷筐”。 4、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 5、陈奂《诗毛诗传疏》:“古采事同声。《尔雅》‘采,事也’。云‘采采, 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 6、余冠英同志《诗经选译》根据古注,译“采采卷耳”为“东采西采采卷耳”。注释家既把“采采”训为“捋取”之“采”的造用,语法学者也就把“采采”解作动词的重迭了。  相似文献   

18.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贞观二年夏四月己卯条载:“太常少卿祖孝孙,以梁、陈之音多吴楚,周、齐之音多胡、夷,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声,作《唐雅乐》,凡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诏协律郎张文收与孝孙同修定.”六月乙酉条载:“孝孙等奏新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情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御史大夫杜淹曰:“齐之将亡,作《伴侣曲》,陈之将亡,作《玉树后庭花》,其声哀思,行路闻之皆悲泣,  相似文献   

19.
此卷之续,乃补《品赏录》四卷之遗,非为其一卷之续,实为品赏、史话、实录、载述诸卷之续也。何为以一卷之编,续四卷之遗?因其有遗则续,无遗则不续,固非小说家之意犹未尽强为之续也!爰是,此卷之续,杂品赏、史话、实录、载述而编,仿笔记体例,亦不分次第,聊供读者回味云耳!兼补《品赏录》之未足。  相似文献   

20.
宋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四“汉巴官铁量铭”注云: 此盆色类丹砂。鲁直石刻云:“其一曰秦刀,巴官三百五十戊,永平七年第二十七酉。”余绍兴庚午岁亲见之,今在巫山县治,韩晖仲云。《金石录》传世宋本有两种:一是全本三十卷,现藏北京图书馆;一是残本十卷(自卷十一至卷二十),旧藏滂喜斋潘氏,现藏上海图书馆。全本书中版心刻工姓名有胡珏、徐亮、胡刚,宋淳熙三年(1176)曾刻舒州公使库本《大易粹言》,龙舒就是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