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阿以莎是首任正统哈里发艾布·伯克尔的女儿,也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妻子之一。在世界穆斯林心目中,作为“信士之母”的阿以莎,具有崇高的地位。千百年来,她一直是穆斯林,特别是穆斯林妇女们称颂的对象和仿效学习的榜样。这不仅因为她是先知的妻子,而且也因为她是一位学识广博的知识女性。 阿以莎的知识,首先体现在她对圣训的传述方面。圣训的地位仅次于《古兰经》,在伊斯兰文化中具有很高的价值。阿以莎是传述圣训最多的人之一,她总共传述了2210段。阿以莎与穆圣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了8年5个月,直到穆圣归真。与其他人所传述的圣训相比,她所传述的圣训具有直接性,传述人只有阿以莎一人,这是其他圣门弟子所做不到的,就连艾布·胡莱勒这样的大传述家也有不少圣训传自阿以莎,而且,一段圣训往往会有好几个人共同传述。可以说,如果不是阿以莎,很大一部分圣训,特别是有关家庭事务方面的圣训就会失传。由此可见,阿以莎在圣训传述方面的位置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谈起阿拉伯女作家,即使是阿拉伯本土的文学评论家也大多只知哈黛·萨曼、奈瓦勒·赛阿达微等,而更多的女作家及其作品犹如散落尘埃的珍珠,不为人知.甚至有人对是否存在阿拉伯女性小说也提出疑问.针对这种漠视阿拉伯女性小说的存在或将其边缘化的做法,布赛娜博士历经数年,悉心收集整理,终于完成了这部研究阿拉伯女性小说的专著--《阿拉伯女性小说百年》,涉及范围为20世纪阿拉伯世界的女作家.布赛娜以翔实丰富的资料,客观公正的态度,无可辩驳的事实纠正了阿拉伯文学评论界长期以来对阿拉伯女性小说及女作家的偏颇态度,有力地证明了阿拉伯女性小说不仅是阿拉伯文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女作家们也以她们独特的笔调和视角为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塔哈·侯赛因(1889~1973)是埃及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文艺批评家和思想家.他的著述丰富,是多产作家.他不仅对文学,而且对历史、哲学等都有精深研究,成为一代文宗,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塔哈由一个盲童成长为一流的埃及作家、阿拉伯文豪,这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实属鲜见.就其全部经历和创作来看,他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起了桥梁作用.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埃及文化启蒙运动中,在创建埃及乃至阿拉伯新文学运动中,在为使创作反映现实、形成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埃及现代派"的活动中,以及在创立新的阿拉伯文艺批评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简讯一     
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于1988年3月26日在北京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会议室召开了第一季度学术讨论会.在京的会员及阿拉伯文学爱好者29人参加,15人做了发言.会议的议题为“我所了解的阿拉伯当代文学”. 社科院李琛同志作了题为《阿拉伯女作家与妇女问题》的发言,并介绍了第三代和第四代阿拉伯女作家,分析了她们的作品,如埃及努瓦尔·莎尔达维《一钱不值的女人》(1974)、伊格芭尔·芭莱卡的《丽拉与未知数》和《春回大地》(1965)、叙利亚乌勒法特·伊德丽碧《大马士革,啊悲楚的微笑》(1982).库雷特·扈莉的《日月穿梭》(1980)、黎巴嫩伊米丽·纳苏尔拉的《人质》、丽拉·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说妇女文学,指由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文学.在古代阿拉伯民族二千年文学史上,妇女文学所占的比重很小.其原因,并不是阿拉伯妇女缺乏文学才能,而是同阿拉伯民族的特殊历史文化形态直接有关,尽管如此,当时仍有一些女性冲破种种樊篱,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如与先知穆罕默德同时代的女诗人韩莎(575~664),倭马亚朝女诗人莱拉·艾赫叶里亚(?~704),安达卢西亚女诗人婉拉黛(?~1091)等.从整个阿拉伯文学史上看,女性作家寥若晨  相似文献   

6.
30年代初,《复兴》与《曙光》两本杂志的问世,象征着苏丹文艺复兴的开端,一种思想与风格崭新的苏丹文学渐渐地成长起来.在此之前,苏丹诗歌一直墨守中世纪阿拉伯古典诗的陈规和传统,从内容到形式都无重大变化. 由埃及诗人马哈茂德·萨米·巴鲁迪开创的一个诗歌革新运动,在哈菲兹、邵基·穆巴拉克、阿卡德、塔哈·侯赛因、阿波罗诗社等诗人、文学家和文学组织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苏丹与埃及有着密切联系,苏丹青年文学家向往埃及,深受埃及文坛的影  相似文献   

7.
哈黛·萨曼是叙利亚籍女作家(1942~),大马士革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随全家到贝鲁特,入贝鲁特美国大学深造.曾任新闻记者,从事文学创作后,名望日隆.不仅在文学艺术界,而且在教育界、新闻界、政治界享有盛誉。人钦佩她的艺术才华,有的敬仰她正派的人格,逐渐,她在阿拉伯世界越来越有影响,拥有越来越广大的读者群.哈黛·萨曼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主张是积极的,她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间惨剧的世界上,甚至有三分之一的人类还为自身的生存权利即最基本的权利而斗争,因此,我们作为艺术家,没有功夫去采撷奇花异葩,或者去研究鸳鸯蝴蝶。无论生活怎样千变万化,艺术家都应当为现实社会服务,为争取政治自由服务,不讲谎话,反对压迫,不管这样做需要付出多大代价!”“我们阿拉伯民族现正经历着战争阶段,现代阿拉伯文学无疑应当站在人民大众一边.”“阿拉伯艺术家处在严酷的环境和条件之下,任务艰巨,然而,我们必须创作战斗的文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从不自觉到自觉,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跋涉。从陈衡哲、冰心、庐隐、丁玲,到萧红、张爱玲、梅娘,再到张洁、张抗抗、铁凝以及陈染、林白等等,其间有数以百计的女作家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她们的创作始终在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上呈现着多元的形态,使中国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表现出完整的学术姿态。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的多元形态,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所凝聚的文学规律,具有一种包容精神。“女性主义”不能涵盖、也不能代表中国女性文学的主体精神,它只是女性文学的一翼。  相似文献   

9.
梅·齐亚黛这个名字,对每一个正规学过阿拉伯语并了解一点阿拉伯文学的人来说,都不会感到陌生.但就整个中国而言,她绝对是默默无闻的,至多是在人们谈及纪伯伦时顺带提到她.这实在有点不公平.不说她是阿拉伯现代最杰出的女文学家,也不说她为阿拉伯妇女争取政治权利事业和解放运动做出的重要贡献,单凭她与纪伯伦之间堪称人类精神恋爱经典的那场风花雪月的事,她也理应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只可惜几百年来东方人大多得了那种崇拜西方的病,从而忽视了身边的"才子佳人".我不知道,那些为西方精神恋爱的典型人物唏嘘不已的中国人,在得知"纪梅"终生未曾谋面而通信17载、彼此深爱不娶不嫁的"事迹"后,是否会倒吸一口凉气:东方也有这人这事?!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文化艺术中,文学是核心,是脊梁.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先后推出了国家文学荣誉奖,实业家也纷纷解囊相助,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学艺术奖励基金会,定期评奖.在这方面,埃及起步较早.埃及——阿拉伯文学的沃土为鼓励文学创作和评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埃及语言学会就设立了小说创作奖,可惜后来中断了.1958年起,埃及正式设立国家文学荣誉奖,当年塔哈·侯赛因首先获得该奖,次年阿拔斯·迈哈穆德·阿嘎德得奖,1960年剧作家陶菲格·哈基姆获此殊荣,1968年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被推上领奖台.此奖一年一度,从未中断,得奖者以诗人和小说家居多,也有少数剧作家和大学教授.按章程规定,得奖人一般应为健在者,但也授予过刚刚去世的作家,因为有的作家生前硕果累累,但错过了机会,对此埃及最高文化委员会予以追认.埃及是阿拉伯文学的沃土,在阿拉伯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自当首推埃及人.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创设于1901年.多少年来,阿拉伯文化机构先后推荐过埃及的塔哈·侯赛因、阿拔斯·迈哈穆德·阿  相似文献   

11.
1988年世界诺贝尔文学奖为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获得,这是全埃及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光荣。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纳吉布以他多产的上乘作品,大大丰富了阿拉伯世界文学宝库。纳吉布的小说以现实主义为主旋律,反映埃及社会现实,呼吁变革现实,探求理想社会和人生真谛。其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自1987年正式成立,至今已有14年了.研究会自1995年召开的第四届代表会议暨"阿拉伯的女性文学与阿拉伯文学中的女性研讨会",至今也已届6年.回想当年,那已经是上一世纪的事了.如今我们是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所以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今天的集会是跨世纪的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在研讨跨世纪的阿拉伯文学.  相似文献   

13.
穆罕默德·古奈尼·希拉勒是埃及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他于1952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以法国比较文学学派的体系为基础,结合阿拉伯文学、波斯文学、欧洲各国文学,介绍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对象、方法乃至工具的运用等.介绍了自滥觞至20世纪西方比较文学的发展史,特别介绍了比较文学在埃及和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情况.《比较文学》是迄今阿拉伯比较文学的最重要著作,已成为阿拉伯国家比较文学课程的教材.  相似文献   

14.
我所讲的这个埃及灯的故事,要从中国一位有名作家说起.20世纪的100年间,我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不仅在译介阿拉伯文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以切身经历和感受进行文学创作,为后人留下记写阿拉伯风物人情的优美隽永的篇章.著名散文作家杨朔(1913~1968)无疑是他们之中最为特殊的一位.中国文学家到过阿拉伯国家的不少,但基本上都来去匆匆,说到在那里"常驻"过的,恐怕只有杨朔一人.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著名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吸取益处.”①中世纪阿拉伯翻译运动就是阿拉伯穆斯林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例证. 一、阿拉伯翻译运动的始起阿拉伯翻译运动始于倭马亚朝第六任哈里发时期(公元7世纪后半叶),到阿拔斯王朝中期(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达到顶峰. 阿拉伯翻译运动的鼻祖是哈立德·本·  相似文献   

16.
在阿拉伯文学中,艺术散文是表达优美,结构精良,风格雄辩,含有严密思想的作品.关于它产生的年代,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但不少认为它产生在《古兰经》之前,然后与《古兰经》并行发展、繁荣.艺术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简短明了的方式阐明思想.它主要分为演说、批评、书信三大类.阿拉伯著名的演说家有:齐亚德·本·艾比、哈扎兹·本·尤素福、穆赫塔·沙格菲·本·弗贾埃、艾哈纳大·本·伊萨;麦地那的泰米姆·达利;沙姆的格兰和奥扎依.到了阿拔斯朝,散文创作有了进一步发展,数量上甚至超过了诗歌作品.当派别斗争和叛乱之火平息,阿拉伯的雄辩艺术(指演说)衰落时,人们便借助文化知识和写作艺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用笔代替了嘴.行政文书、国家的印刷品,艺术和文学的争鸣取代了演说.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文学与西欧骑士文学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伯文豪塔哈·侯赛因博士曾说过:“如果我们说,欧美西方尽管现在优越,但他们的一切优越、一切科学都要归功于中世纪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去的那些丰富、持久的文化根柢,那我们绝不是在过甚其词,也不是在吹牛胡说。”美国学者希提在其《阿拉伯通史》一书中也说:“在8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这一时期,说阿拉伯语的人民,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的火炬主要的举起者。……有了他们的努力,西欧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 尽管由于“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作祟,人们大多对西方文化、文学受古代阿拉伯文化、文学影响一事,不是一无所知,就是所知甚少,但这种影响的存在却是一个不容否认、不可忽视的事实。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学对西欧骑士文学兴起的影响,即是一例。 西欧的骑士文学繁荣于12、13世纪,以法国为最盛。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住在堡垒里,剥削农奴。“后来骑士土地成为世袭,于是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11世纪90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侵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接触到东方生活和文化。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了。爱情在他们生活中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并为她们服务。他们常常为了爱情去冒险。 在他们看来,能取得贵妇人的欢心,能在历险中取得胜利,便是骑士的最高荣誉。由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埃及文学家、戏剧家陶菲格·哈基姆已蜚声阿拉伯文坛.他的名著,如小说<灵魂归来>、<乡村检查官手记>,剧本<山鲁佐德>、<洞中人>等,是当时阿拉伯文化人争相阅读、有口皆碑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一、近代阿尔及利亚文学概况阿尔及利亚文学在整个阿拉伯文坛并不占优势,但公认为是非洲大陆最发达的文学之一。近代阿尔及利亚文学不同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纯阿拉伯文学。阿尔及利亚文学由两部分组成——阿语文学和法语文学。这与阿尔及利亚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670年,欧格白·纳菲尔征服了北非柏柏尔人,该地区出现了伊斯兰哈里发王国,开始有了阿拉伯文学。公元10世纪伊斯兰帝国出  相似文献   

20.
【7】《地名辞典》编纂者雅古特(公元1179~1229年),全名希哈布丁·艾布·阿卜杜拉·雅古特·本·阿卜杜拉·哈马维·罗米·巴格达迪。中世纪阿拉伯最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著名辞书编纂家,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祖籍东罗马帝国,卒于阿勒颇。著述颇丰,其中以《地名辞典》和《文学家辞典》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