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创世神话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藏汉文献记载,着重论述了藏族创世神话中的凤鸟神话、 蛋神话、虎神话、猕猴神话和牛神话等的文化内涵,探讨了这些神话的起源、象 征意义、文化背景以及藏族传统文化与神话的关系,考察了藏族创世神话中的外 来文化因素及与异民族的文化交流现象,指出了文化交流对创世神话的影响。揭 示了创世神话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神话系统包括汉族神话和少数民族神话两大部分,它以其神话的存在形态非常完备,神话的种类十分齐全和神话的风格多样化这三个特色,在世界各国神话系统中首屈一指,中国的神话研究理应居于世界各国神话研究之首位。  相似文献   

3.
刘波 《民族学刊》2022,13(2):118-125, 145
立足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通过梳理社会发展史上相关人群的迁徙及九隆神话流传迁播的大致线索,可以看出九隆神话是次生神话;从象征隐喻的角度,梳理出九隆神话从感生神话到图腾神话再到王权神话的过程,认识神话的内涵及其补史作用,可以展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由此,不仅可以看到面貌各异的九隆神话背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精神根谱,而且可以透视在“龙”叙事下的向心凝聚。  相似文献   

4.
王婷婷 《民族学刊》2017,8(6):88-94, 128-131
藏族神话研究主要分为“类型、母题与特征研究”、“创世神话研究”、“原始宗教神话研究”以及“英雄神话研究”等,现已初步形成了藏族神话研究的多种视角,其中藏族创世神话研究最为丰富。80年代以来,国内藏族神话研究持续不断,并取得了重大成绩,为今后藏族神话的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随着世界不断发展与交流,西方神话学界的一些新观点和新理论随之传入,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更多元的理论手段对藏族神话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源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伏羲创制八卦、定阴阳、兴婚姻嫁娶之礼制、开渔猎畜牧之先、造书结绳记事的神话,源于我国北方的女娲补天、搏土造人的神话和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和兄妹结婚再造人类的神话,本是三个起源地、始创民族和内容都不同的神话谱系。后来,随着盘古神话的北传,后人将盘古神话的内容移植或融入伏羲或女娲神话之中,形成次生形态且与其原初内容相矛盾的神话。盘古神话永远是中国的第一神话。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社会和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对于人类学家来说,神话记忆不是遥远的产物,而是与当下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灾害神话就是研究隐藏在神话后面的“史实”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功能和价值.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中有很多与灾害有关,如洪水神话、干旱神话、风雨雷电神话、火神话等,它们通过口传和民族文字的方式得以传承,具有防灾减灾的价值.灾害神话揭示了跨文化对灾害认知的异同,反映出灾害文化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演进方式.灾害神话是确立一种因果关系的认知模式,它以传统知识、历史和文化记忆、宇宙观为基础,形成灾害场景的解释逻辑.  相似文献   

7.
基于神话研究之交叉性特点,本文试图经由人类学之视角对"女娲"神话予以解读;女娲神话之"生殖崇拜"、"土地崇拜"、女娲神话之结构性分析、神话与历史、神话学与人类学即为文中含涉之层面;综观,神话表征着历史,尽管并非全然,但却已然打开了思维之空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神话记忆是神话基因在文学上的发酵与神话密码的现代性重组,主要表现为神话重述、神话意象、神话思维等基本类型,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道德内涵和悲剧性的诗性本质,为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实践提供了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艺术气质。  相似文献   

9.
媒介变化是影响神话文类传承和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社交媒体,移动短视频为中国传统神话资源提供了新的转化平台和传播媒介。在抖音中,神话以动漫配音、动画微电影、真人主播讲述等多种形式被重述,并且具有传统口头和书面媒介无法比拟的海量受众和跨时空特征。神话短视频的制作者成为新的"神话的积极承载者",与其粉丝群一起形成了神话讲述和接受的新场域。同时,神话的短视频形式也带来神话碎片化的问题,须站在神话主义的立场上对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神话学界,"向后看"视角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神话在当代流行文化、数字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影响下出现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的研究十分薄弱,因此,神话学亟待实现从"向后看"到"朝向当下"的学术转向。本文对"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建构路径、视角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阐述,指出新取向的神话学将全面考察并描述神话在当代社会不同领域中经历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现象,揭示神话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呈现当代神话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揭示神话转化与当代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建构当代神话学学科体系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用神话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以及跨学科的视角,运用民族志式田野作业、网络民族志、文本分析、语境研究以及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