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后现代哲学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珥代主体性,并对现代主体性的相关因素,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废墟”上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理念,认为后现代主体应体现构成性、有机性、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哲学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 ,颠覆了现代主体性 ,并对现代主体性的相关因素 ,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线性进步观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在现代性的“废墟”上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理念 ,认为后现代主体应体现构成性、有机性、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高月兰 《齐鲁学刊》2008,2(1):75-79
"主体"是西方文化的中心范畴和重要发展线索。随着古希腊文明的不断发展,沉没于自然之中的主体意识开始萌芽和逐渐凸显。近代哲学通过对人的理性的弘扬,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使"人"取代与颠覆了中世纪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然而,随着人的主体性的不断强化和无限膨胀,主体不断暴露出的缺失与弊端造成了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为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埋下了危机的祸根。现代主体的困境成为后现代哲学的生长点,在后现代哲学的批判、匡正和消解中,主体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和地位,由凯旋走向黄昏。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 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 ,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 ,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 :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 ,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  相似文献   

5.
隐匿的主体:二战后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主要指的是二战后在美国兴起的文学新潮.论文首先分析了二战前后美国文学由现代到后现代更替的脉络,继而结合后现代主义理论对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文本解读.文章指出:尽管"不确定性"、解构"主体"和消解"大写的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基本的特征,但在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所力图表现的"人的死亡"或"主体的终结"的话语中,其实蕴含着作家对人的一种新理解,是对人之主体性的一种新阐释,即相对性的、个体多元化的"小写的我",这是一种离散性的、隐匿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破解了"主体"的"实体化",有力地深化了人的自我理解,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成果.但是,"主体性"批判又有其限度,在消解"实体化"的"主体"之后,作为"非实体化"的"价值主体"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合法性.在摆脱现代性方案的教条和独断倾向,破解"主体性"原则的实体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捍卫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实质就是在捍卫文明发展所凝聚的重大成果.这既构成"主体性"批判的限度,同时也是"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相似文献   

7.
文化霸权问题与主体性问题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文化霸权问题不仅是在主体性式微的背景下凸显的,其中也内在地蕴含了主体性问题,从主体性角度解构文化霸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在主体性式微时代崛起的后殖民主义接过了后现代主义的衣钵,在质疑、讨伐主体主义的二元论、本质主义等观念的基础上,从主体性批判的角度对文化霸权进行了犀利的分析和无情的解构。  相似文献   

8.
笛卡尔以降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始终是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人道主义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哲学模式。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要求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性存在。正是从历史性视域出发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重释,使得他们在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革命中肩负起了重构与颠覆的历史重任。然而,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性视域,开辟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向,并由此引发了现代主体性哲学的两种迥异的命运。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内涵的同时,又在新的基点上重建了历史性的实践主体性哲学,而海德格尔则试图从根本上拆毁和颠覆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力求建构非理性主义的历史性生存论哲学。这两种极为重要的哲学形态,为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思想地基。  相似文献   

9.
吴丹梅 《北方论丛》2004,(1):124-126
后现代主义进入法学和法理学领域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应是建构,而非解构;是更好地发扬法律的理性传统,而非颠覆现代法治所赖以存在的基本价值.在价值论上,后现代主义法学的核心观点为:理性的个人作为自治的法律主体并不存在;现代社会的"进步"是应幻的;法律的普遍性是虚拟的"宏观话语";法律中立的原则仅仅是一种假设.在方法论上,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也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法理学的发展,有助于防止法律的垄断和激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内容和内涵的语词,文章从描述后现代主义的外延内涵入手,分析了其与语言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之间的关联,再次对后现代主义中主体性的消亡与重建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出结论: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主体性之后,主体性最终通过"主体间性"的认知和转化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11.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解释与映证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过程中,艺术家及其作品常常被当作艺术创造者的代表来作典型阐发。文章对人们在文艺创作主体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厘清。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论证法对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及其职责进行研究。提出企业领导与企业技师、校长也应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其依据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已发生变化;体育课程决策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企业领导与技师成为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能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主体结构;校长是上级行政部门的执行者、是学校的领导者。并对各主体的职责进行阐述,以推动体育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就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一问题,已经达成了主体是农民的共识。具体来看,在收益和建设这两方面。大部分学者们认为,农民处于主体地位,其中收益包括农民收入、幸福感、村民自治;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公共投资方面,政府投入应为主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现代化实践体现出精神文化彰显、物质文化滞后的“半部”现代化特征。这种状况对文学叙事产生深远影响,根本体现就在于催生出早熟的思想性文学叙述主体,发展出以治疗性关切为职志的现代知识分子意识形态。90年代以来社会全面转型,取消了知识主体的叙事优先权力,彻底终结了这样的意识形态。重建主体意味着重建知识,而重建应该以批判性和人民性为尺度。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主体,是指能自主参加农村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农村新型经济主体,则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农村新型经济主体,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很多农民的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走向分离,并引致农民的主体性价值冲突,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经济主体的培育方式方法,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非理性因素的生成机理及其对实践主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也是从感性认识中生成和发展出来的 ,这些非理性因素积淀和作用于实践主体理性认识的两端或两极 ,使实践主体的能力被削弱或强化 ,表现出非理性的两种极端形式 ,两种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牟宗三建构的道德形上学是以儒家传统的主体性为理论支点,而这种道德主主体性真正奠基于主体在“忧患意识”中的觉悟,忧患意识是在对人的忧患负责中形成的,主体的觉悟意味着责任意识的产生。从原始的本能到主体的觉悟,以“心性”范畴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成了中学文化的主流,这也是现代新儒家以“道统”自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民俗学力从民俗传承主体的个人叙事和生活史中去发现民俗传承和发展的机制。田横祭海节上民俗传承主体讲述的关于修建土地庙、龙王庙、天后庙、文君庙等庙宇的个人叙事中,体现了传统被建构的过程和机制。个人叙事与传统建构的关系就是:传统是一个过程,个人叙事在传统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建、发扬、新建并不断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科学评价动机既是评价社会科学的目标和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评价导向标,决定着社会科学评价的方向和结果,进而决定着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马克思评价主体论认为评价主体是现实中的人或由其组成的群体,在系统观念下社会科学是一个存在于特定环境并与之发生着各种作用的系统,角色理论认为社会科学系统下的各评价主体在系统里面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处于不同角色的评价主体会因角色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评价动机。  相似文献   

20.
陶娟 《阴山学刊》2007,20(3):84-86
信用权是人格权的一种,要实现信用权,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法律建设:将信用作为信息予以公示,以实现信用的价值;将信用与主体资格挂钩,信用度的高低将决定信用主体能否从事某些活动;建立健全信用风险机制;完善信用法律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