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永庆院考     
巳故四川大学历史系冯汉骥教授为主建墓的发掘主持人之一,撰有《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4年),对永陵(王建墓)已作过研究和介绍。本文意欲探究永陵陵寝建筑遗迹及永庆院在两宋时期之沿革兴废,为成都史志之研究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度而后知长短,权而后知轻重,较而后知异同。比较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在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史上,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一方法去探求未知。比较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而且旨在透过异同,深入研究,概括客观规律,建立理论体系。在进行比较研究时,人们常常把两种不相同而相通的艺术门类加以比照研究。比如,音乐和建筑。古希腊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再如,文学和历史。鲁迅在评价《史记》时,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3.
针对教育评价相关概念关系不清的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辨析,并对教育评价学科群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福建民居三坊七巷始建于明盛于清,其装饰木雕艺术融合了明清时期南方建筑的艺术精华,透露出当地特有的审美气息和细腻的工艺技术,体现出建筑的美感和性格.陈承裘故居及其他几座故居在艺术形式、色彩表现、装饰题材、家具陈设几个方面,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一艺术升华而为美,美主要表现于艺术。艺术略分两大类:空间艺术或静的艺术,这类艺术,西方名为“造型艺术”,即所谓“美术”;时间艺术或动的艺术,这类艺术,我们名为“吟志艺术”,即所谓“乐”。前者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后者有诗歌、音乐和舞蹈。因为环境、历史和民族性的差异,西方一开始就着重“造型艺术”,如雕刻与建筑;中国一开始就着重“吟志艺术”,如音乐与诗歌。造型首在形式,所以主模仿;吟志首在意趣,所以主表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末,佛学家王恩洋出版《王国维先生之思想》一书,从佛学视角观照王国维的人生哲学和艺术哲学。在人生哲学上,王恩洋指出王国维死于信仰终不可立,为王国维死因研究开一新视角;在艺术哲学上,王恩洋对中国艺术的乐天色彩、解脱与艺术之关系等问题有独到的阐释,弥补了王国维认识之不足。目前诸种图书目录对该书的版本著录均有误,而版本认识不清是学界低估此书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作为科学的建筑哲学回答了传统建筑学的一系列重大疑难理论问题揭示了中国现实中"建筑"一词的确切概念及其所概括和穷尽的"建筑领域三范畴";披露了建筑的第一本质和根本特征及其二者之绝对性;发现并论断了建筑的三大普遍永恒规律及其辩证互动机制,阐释了形式与内容、"风水"与建筑、传统与创新、一元与多元等相关疑难理论问题,提出了"形式链"新概念和"形式主义相对性"等新原理;指出了"建筑艺术"与"建筑是艺术"、"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这两对概念各自间的原则分野,在确证"建筑艺术"的同时,否证了"建筑是艺术"这一非科学的传统说法;论证了建筑与城市互为依存与制约的根本关系,指出了现代大城市建筑向"第三度"进军的无可争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辽沈地区满族文化资源丰富而厚重,并体现在各个方面:人口分布;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风民俗与文化艺术,后者包括:民居、饮食、祭祀与节日、婚礼和丧葬、艺术、歌舞与体育、服饰。历史遗址类资源则包括兴京、东京与盛京、沈阳故宫、永陵、福陵与昭陵、七寺四塔等。文物古籍也是该资源的一方面。辽沈地区满族文化资源为辽宁的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精神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指出《建筑美学》一书紧扣建筑美这一中心论题,就建筑美的产生、意义、特性、进展、原则、形态、机制及其艺术品位,展开了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建构起了一个明晰的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结构严整,内容翔实,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文笔优美。从而给予了十分肯定的评价。本文在评介了此书的一些重要观点之后,把建筑艺术的美概括为多元表达、多元整合,最终实现多元互补、多样统一的整体和谐的美。并提出不仅建筑艺术,其它艺术也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5月和风,在应天齐结束了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个展《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之后,其回国后的第一次个展"废墟之殇"在798亚洲艺术中心开幕。展览以综合材料绘画、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作品再现了艺术家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的表现,并全面、立体地呈现了他对废墟文化和城市建筑遗产题材的持续关注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墓制度及祭祀礼向来倍加重视,这是一种推崇皇权、维护专制统治的手段。然而在帝王及其他皇室宗亲墓葬的名称指代上,却一直缺乏清晰的脉络,直到明、清两朝,帝、后、妃及王室宗亲墓葬的名称、建筑规制日益明确,本文追溯"园"、"寝"、"陵"、"园寝"、"陵寝"等关键字、词的原始含义,解读字或词背后所蕴涵的历史信息,说明彼此不同的指代范围,并力求还原历朝帝王和皇亲宗室墓葬名称的演变历程,区分"陵寝"和"园寝"的准确定义,以求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作出补充。  相似文献   

12.
从大地艺术的视角来研究陵墓艺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对乾陵和大地艺术空间观念中的各个艺术元素做了具体的分析,结论出陵墓艺术是在大地空间中存在的形式,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了取得汉族的认同,使新政权得以合法化,在皇陵的修建上,直接继承了中原汉族的传统,通过精心的陵园布局和规划,将礼制秩序充分地表达出来.以东陵为例,通过对树木种植和管理,将儒家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凝聚在皇陵的修建上,借助皇陵这一象征的昭示和表达,以给清王朝的存在披上合法的外衣.  相似文献   

14.
以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为吟咏对象的乾陵诗,是中国古代帝陵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及史学价值不可低估。历代乾陵诗多集中于评论武则天功过是非,作者群体则名流云集,既有陕西关中本地文人,更有历代任职关陕或路出乾陵的著名学者、官员。乾陵诗为今人了解乾陵陵园在后代的植被保护情况、陵园建筑、石刻存在状态等,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5.
关于汉文化的形成,学术界有多次探讨。从陵寝制度着手分析汉文化的形成,其中秦始皇陵对西汉帝陵的影响最大,此外通过对二者的相互比较,我们发现西汉的陵寝制度是对秦始皇陵的继承和发展,并吸收楚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和浙江缙云三地举办的公祭黄帝典礼的历史、现状和不足,以及围绕陕西黄帝陵和河南黄帝故里之间的国祭之争,利用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祭祀热和国家对于庆典活动的清理,在黄帝的祭祀上,当前办出影响的主要有黄帝陵祭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缙云轩辕祭典。目前陕西和河南之间的黄帝国祭之争,尚不足以动摇黄帝陵祭典的地位。自唐代开始,黄帝陵就被列入官方祀典,明代黄帝陵寝再次得到官方认可,形成定期致祭黄帝陵的制度,并绵延至今,黄帝陵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黄帝陵祭典历史久、规格高、影响大。黄帝祭典不仅表现了对黄帝的尊崇之情,还具有展现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增强海内外华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发挥黄帝祭典的社会功用,通过修改完善祭典仪程细节和进一步加强祭祀现场的组织工作,提高公众参与性,乐舞献祭要体现时代特色,提倡完全以现代服装祭祀黄帝,黄帝祭典祭祀用乐和祭文要加大创作力度,要在引起公众共鸣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从塔身造型、塔体结构、塔檐样式、雕刻艺术以及塔心室构造等方面探析福清瑞云塔的建筑特征,指出其建筑造型上承福建唐、五代楼阁式石塔、受两宋、元以及明代早期楼阁式石塔影响较大,并对福建明末和清代楼阁式石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福建沿海地区古塔的建筑形制与石刻工艺水平,并具有多样化的文化内涵与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朝阳南塔始建于辽代,是目前中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辽代砖石塔建筑之一。南塔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塔基、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南塔的建筑结构、形制特点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经济生活文化、艺术文化的重要参考。朝阳南塔体现了辽代上承隋唐、下启宋代的契丹民族在佛塔文化上的诸多特色,比如辽代的宗教文化特征以及建筑文化特征等,南塔的建筑形制和雕刻艺术的特点是学术界研究辽代同一类型佛塔以及辽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19.
秦王李茂贞是唐末地方割据政权的藩王,其所建立的岐秦政权偏居西秦近60年,在唐末五代的政治舞台上有重要影响。通过近年来对秦王王陵的考古发掘和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秦王陵兼具唐陵葬制和宋金墓葬的特点,在中国帝王墓葬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周王城是东周时期的国都,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昭峰教授独著的《东周王城研究》,在详细梳理东周王城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周王城的地望、成周与王城的关系、东周王城的城郭、宫城及宫殿建筑、手工业作坊、仓窖、王陵分区、墓葬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对东周王城的系统认识,对进一步完善中国都城制度史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是填补洛阳两周考古系统研究专著空白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