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我们面临着一个难以超越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释义者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去同化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点的自然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理论还原为目然理论;另一方面,具有历史主义倾向的释义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去同化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点的历史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理论改装成历史理论。于是,我们便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图象:一个是作为自然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心脏是物质本体论,它的骨架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作为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心脏是实践本体论或“人类学本体论”,它的骨架是历史唯物主义或“人学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侧重剖析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之分歧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 ,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 :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 ,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 ,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夏凡 《人文杂志》2006,(2):19-2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体论问题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讨论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又是什么本体论?对于前者,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体论,但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对“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它不再属于本体论哲学①。对于后者,主要有3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解释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本体)论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为,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本体论性质的言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讨论有重要的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与其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密不可分。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置身于世界之中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就是现实的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转向实现了一场彻底的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哲学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并不存在二者之间的纠缠。以自然先在性为前提和物质本体论为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无法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意蕴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6.
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和形成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路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倾向。前者强调研究范式转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重要表征,范式转换要把握好"结合"关,要反对各种教条主义,要整合不同的研究范式。后者强调要研究中国问题,要反思现代中国思想史,要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要突出问题意识。这个"新范式"和"新路向"共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引向新未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对人的现存生活状况揭示、批判和革命化的丰富哲学思想,“生活”因而成为其哲学的重要范畴。“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哲学原则,与以实践作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建构起来的实践辩证法具有内在统一性,赋予了以实践辩证法为逻辑的生活本体论在马克思生活哲学中的基础性与一般性地位。生活本体论是在实践辩证逻辑下得以提出和推演的。随着实践辩证法的发展,生活本体论得以萌芽、发展与成熟,体现为生活本体论由“类生活”理论向“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生活全面化理论转换。深入地挖掘马克思的生活本体论思想,更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色及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6-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在反思传统教科书哲学范式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新的解读和阐释。在马克思著作的理解问题上,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地位、逻辑结构和版本结构,对《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性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赫斯问题"、"卡尔·马克思问题",对《资本论》的文本构成和著作性质等作出了新阐释。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物质本体论"的"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和"生存论本体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同质论"的"差异论"。这些新的阐释和观点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水平,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9.
汤建龙 《江淮论坛》2002,18(5):47-51
本文旨在讨论哲学本体论的实质及其理论形态,把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相互矛盾、对立的认识在三个层面上作出统一的理解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或是对本体论思维的超越,这三种理解是不矛盾的,而是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相对于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和旧唯物主义相对,作为实践的、革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思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新篇章的神圣使命。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全球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重大哲学主题。“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必然带来一系列深刻变革。一是中国化主旨议程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主旨将从原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应用化”转向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研究使命的变革,从当年转向当代,聚焦和把握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全球大变局的伟大时代实践;三是研究主体的变革,从“学徒状态”转向“当代作者”状态;四是理论溯源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方式的变革,中国传统哲学与原初马克思主义一道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从碎片化、抽象继承法转向整体性、历史性梳理范式;五是研究范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从单一视域、单一范式、单一路径转向多元范式和复合创新体系,在推进理论创新中努力形成以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旨的协同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过程中的最重要创新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对哲学的全新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最大创新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世纪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就是实现马克思主哲学的完全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对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主要议题进行梳理,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文章从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理论形态--科学发展现研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以期呈现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中国现当代实践中的确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当代阐释。作者不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局限在文本的考证之中,而是使它同社会实践、特别是中国现当代实践进行对比和验证,从而引出必要的结论。作者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以科学实践论为理论硬核的唯物主义,它在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三个层次上由抽象到具体地展开,形成了逻辑一贯的论释体系。作者考察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论证了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哲学,不是非实践论的“物质一元论”或非唯物主义的“实践人本论”哲学,而是贯穿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精神的哲学;毛泽东、邓小平的哲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精神,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精神,由此成功地制订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这是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中国现当代实践中的确证  相似文献   

15.
存在领域的分割和信息哲学的“全新哲学革命”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本体论的范式是分层次的.关于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是最高范式,而关于各存在领域之间的具体关系的解读则是次一级的范式.“存在=物质+精神”是传统哲学的最高范式,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传统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学说都只能是传统哲学的第二层级的理论范式.如果关于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没有发生变化,而只是在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层面做出不同的解读,这都不能构成根本性的哲学革命.由于在存在领域分割的方式上发生了变革,由此产生的新唯物主义、新唯心主义或唯信息主义都将构成全新的哲学革命.导致这种全新哲学革命的原因并不是简单而直接来源于这些唯××主义的学说本身,而是来源于这些学说所依据的关于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的这一哲学的最高范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性质的讨论中,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重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如果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立足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谈几点认识,就教于大家。我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虽然马克思坚持物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历史发展的条件,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和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为中心的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它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均有杰出的贡献。本文主要就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一般说来,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个认识论命题,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但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一切”,我们认为,应当包括人们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有关论述和运用来看,我们认为,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超越的真实意义 ,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 ,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真实意义既不在于以辩证的唯物主义超越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也不是以“实践本体论”超越物质本体论 ,或以“超越”的立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而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超越直观唯物主义 ,以历史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能世界”具有本体论地位的缺陷导致“可能世界”不具有本体论地位的思想。逻辑学家都是从技术层面论证后者 ,还没有重视从哲学层面加以阐释。通过区分“逻辑必然”和“现实必然”提出 :本体世界是可能世界的根据和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