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导语:在当代中国,无论从事哪一种哲学研究,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中国的哲学如何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然会涉及到另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如何处理现代西方哲学与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如今当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建立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成为当代马哲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时,认真研究马哲同现代西哲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贾红莲 《东岳论丛》2004,25(6):18-23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实现综合创新,涉及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通约性问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而言,在社会功能层面,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在学理层面上,二者则具有可通约性,但这种可通约性是有限制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的.目前,如何使马哲与中哲通过对话达到可通约,其理论研究的语境仍不成熟;话语的先前设定问题影响到通约研究的深入;寻求马哲与中哲通约的思想文化基础尚不充分.因此,做好马哲与中哲通约问题的研究,是实现马哲综合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实事求是,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半个多世纪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思想原则,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哲学基础。本文试图就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一些历史的考察。一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实事求是一词,完全是中国语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4.
中、西、马哲的历史对比和当代会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剑杰 《学术研究》2005,1(1):40-48
在中国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一种积淀着的历史性 关系,它是在全球化开放世界的学术语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语境、中国各派哲学相互争鸣的批 判语境中被讨论的。中、西、马哲之“异”是由历史环境之异、哲学旨趣之异、范畴体系之异构成的; 中、西、马哲之“同”则包括研究问题之同、哲学观念之通、历史衔接之用这样三个层次。中、西、马哲 在当代可以会通也必须会通,其途径是:三类哲学的研究者必须立足当代、结合实际、把握和反思各自的 核心理念、学术品格,同时利用哲学的可解析性和可移位性,相互借鉴,推进其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既要通过文本解读、哲学史研究、实践总结,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核心和学说体系,又要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采取科学态度,肯定它们各自的历史地位,评价它 们各自的原理、范畴,在比较中得到启发,在批判中吸取营养,进行科学的整合,借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 义哲学,促成它的进一步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是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谁去化”和“谁化谁”的重大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问题的不当理解 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有的是采用“体用关系”思维模式去理解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以中国哲学为“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用”,即持“中体—马用”的观点;或者相反,认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体”、以中国哲学为“用”,即持“马体—中用”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问题的一种不当理解.  相似文献   

6.
宁健 《学术论坛》2001,2(5):26-2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存在着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这一特征的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客观成图是中国具体国情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有的放矢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方面;启发意义在于,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着眼点,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具体统一,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他强调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成为“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的《矛盾论》《实践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之思——毛泽东哲学思想. 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的、批判的、创新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列宁主义哲学,再到毛泽东哲学思想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发展主线明晰.伴随着地域扩展、时代迁移和思想发展的过程,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某一阶段的体系特征和核心范畴也存在着转换.毛泽东哲学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范畴转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思奇的一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殊条件”相结合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实现综合创新,涉及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通约性问题。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而言,在社会功能层面,二者具有不可通约性;在学理层面上,二者则具有可通约性,但这种可通约性是有限制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的。目前,如何使马哲与中哲通过对话达到可通约,其理论研究的语境仍不成熟;话语的先前设定问题影响到通约研究的深入;寻求马哲与中哲通约的思想文化基础尚不充分。因此,做好马哲与中哲通约问题的研究,是实现马哲综合创新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切入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优良的传统哲学、通俗的群众语言融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要求。  相似文献   

11.
姚颖  臧峰宇 《兰州学刊》2006,1(7):61-63
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种独特的启蒙,这种启蒙是根据中国历史和具体国情对文本阐释的过程。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两者的分殊与融通呈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品格。作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创造性阐发和应用,在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中,毛泽东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2.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这一哲学的总体特征是“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情况有所不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必然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形态的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既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新发展,又是不同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着眼于马克思哲学的应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优良的传统哲学、通俗的群众语言融合起来 ,使之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是多维概念。首先,创新是发展。这是就理论的质态或形态而言。不创新就不能增值信息量。马恩创建马哲,就是哲学的大发展。其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是发展。这是就理论的功能态而言。这方面,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哲都有大发展,再  相似文献   

15.
对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学界长期以来都比较忽视“大革命”时期的研究.“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和影响,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意义,用唯物史观来分析、解释中国问题,并最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第一个党章.  相似文献   

16.
努力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不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中国化,首先是因为哲学是一门具有世界性的学问,其次还因为中国人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可以划分为逐步推进的几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已经在中国广泛普及、深入人心,它已经不再是“外学”,而是成为中国的“内学”,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的国家哲学。当前,我们应该自觉地、积极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促进中国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就是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史就是历史性的思想。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最重要的路径之一就是研究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逻辑进程、所形成的思想格局以及思想图谱、所呈现的基本内容及其规律等作出全方位的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以来“化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彻底实现了“中国化”,即确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地位,并整体性地呈现出“一体多样”的思想格局。总体上看,这一思想格局具体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即从“一体一样”到“一体多样”再到“多样一体”的历史阶段。这一思想格局的形成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现了“再度青春化”,焕发了青春活力。面向未来,构建“多样一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重在凸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性”和“主体性”,以梳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为着眼点,研究“一体”与“多样”的辩证关系,聚焦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进程中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等,并在上述问题的反思中赋予既有哲学学术体系以新的时代内涵、思想内涵、文明内涵,继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即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作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哲学框架 ,“自主创新”实践观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中 ,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同具体国情相结合 ,总结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这一基本哲学观念的提出 ,拓展并深化了理论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里的对立统一矛盾规律问题 ,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等重大哲学问题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