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宗教在托克维尔那里具有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它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人提供安身立命的依据,同时也使人在一定程度上从其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关心和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由于托克维尔主要将宗教看作一种与公众意见相关联的教条,故他关心的重点在所谓公民宗教,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超世性宗教。对托克维尔来说,宗教是使人在现代社会仍保持一些贵族品质的少有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尤其需要宗教的原因。与马基雅维利一样,托克维尔关心的重点是宗教与公民美德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论宗教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对客体层面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及主体层面的作为历史活动的人的影响,转而影响社会稳定。宗教自身的复杂性,决定其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故它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是复杂而多样的。这就要求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点,全面贯彻执行我国的宗教政策,引导各宗教为社会稳定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世界兴起的"信仰复归"浪潮中,约翰·厄普代克创造出小人物"兔子"。"兔子"的追寻信仰代表了作者本人对于信仰问题的探索。作者通过展示"兔子"在信仰追寻中的宗教观念变迁,深刻地说明了宗教信仰已无法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精神指引;"信仰复归"已不能成为解决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世俗伦理与宗教道德是两个各具独立特色的道德规范体系。随着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两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世俗伦理与宗教道德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宗教道德对现代社会伦理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与宗教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已经驰入快车道,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完成转型的过程。经济、政治等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既给中国社会带来生机,也使人们面对陌生的生存环境,面临较以往更大的机遇、挑战和风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机制的引入,在人们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感受到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现代化不仅带来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的精神生活方式的变化,追求适合自身需要的精神生活,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关注终极实在和超越自我,这是人类普遍的精神指向。当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有天壤之别,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也带来了精神需要和信仰追求的多样化。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反思现代社会与宗教之关系成为理论界与思想界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宗教复兴是对社会急剧变革的反应,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反弹,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情况下,世界各宗教进行自身改革和调适的结果。当然,随着中国宗教的快速发展,中国宗教学研究和教育等方面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宗教学的学科地位摇摆不定;宗教教育相对落后;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以及学术界对宗教的新认识没有及时地传播到广大民众那里,社会上有许多人对宗教的认识仍旧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核心的宗教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实施存在许多困难。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社会宗教与伦理的互渗和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1世纪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面对中国社会现状,从理论上说清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对于克服伴随现代化进程而来的道德危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信仰为中介解释宗教与道德之关系,分析现时代宗教与伦理互渗与融通之实质,可以得出全球伦理这一思想运动的下一步发展就在于如何使其基本伦理准则成为人们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产生之初就被人们所信仰,带着虔诚、悬疑和神秘色彩掺杂到风俗民情中,以至最后成为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思想工具。从原始宗教到神性宗教再到现代的道德宗教,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与发展,宗教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恐怕与其本质——“信仰”不无关系。信仰是宗教的核...  相似文献   

8.
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自古式社会以来一脉相承的萨满教。在乡村社会中,它并不与民间道教和民间佛教纠缠不清,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进一步证实韦伯、张光直等学者的论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震慑感及人与集体之间的依附感渐趋减弱,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虔诚感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所需求的安全感。这使得许多相关宗教仪式、行为进一步民俗化,由宗教形式转变为风俗形式。  相似文献   

9.
宗教作为信仰,因为宗教是人类迄今为止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宗教是精致的唯心主义哲学,有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宗教有构成信仰的全部内容。正确对待宗教信仰,必须分清两个区别,即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宗教和神学之间具有多样性,它们之间具有互惠关系。三者的区别体现在:哲学指研究万有或整个实在的第一原则或第一因;宗教在源初意义上涉及人和神之间的关系;特定的神学在基督教中发展起来,用以解释旧约和新约中神圣启示的内涵。从比较哲学和宗教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宗教直接献身于神,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宗教以将自身献身于神圣权威的信仰为基础,哲学在其自身的知识领域之中则是自主的,以人类理性为其唯一权威;宗教态度热望获得拯救、修和以及与神圆融,哲学志在获得有关实在的原因的知识。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实在主义精神。从比较宗教和神学来看,宗教和基督教神学在信仰神上是一致的,但神学以科学方式研习神圣启示的内涵。从比较哲学和神学来看,哲学没有信仰,神学具有信仰,其共同点是实在主义。今天人们尝试着将神学和生存主义哲学联合起来,其中序言部分是哲学,结论性部分是神学。  相似文献   

11.
聚焦“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本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其中却表现出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回避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扭曲科学蓬勃发展迫使宗教不得不改变教义内容的事实,反而大谈寻求科学与宗教的互补与融合,甚至吹嘘宗教可以指导科学的发展。本文指出了这种倾向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周作人曾专门研究过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他认为文学与宗教关系密切,而且文学的发达大都出于宗教,但是由于宗教本质上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因此,它与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文学是根本对立的。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又对中国文学的“准宗教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现代中国的新文学应该说自己的话,“不替政治或宗教办差”。从宗教与文学关系的角度探讨新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问题,使周作人的思考与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具有极强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3.
自然科学家与宗教的关系成为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科学家信教"甚至成为那些护教学者的"杀手锏"。这正有力不过地表明了,科学的巨大飞速发展已经确实使得宗教的地位江河日下,宗教已经沦落到要攀附科学来谋传播,靠科学家的青睐而求生存,昔日至高无上的主宰不得不向"奴婢"低眉屈膝。"科学家信教"这一"杀手锏"其实是虚假的,因为没有一个自然科学家是依靠其宗教信仰而取得科学成就的,宗教信仰在科学家的科研活动中根本起不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创造进化论是其思想基础之一。萧伯纳认为,生命力是控制生物发展的力量,生命力的进化会产生超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阻碍了生命力的发展。两性关系由生命力控制,女性是生命力发展的工具,男性是女性完成生命力指令的手段,婚姻是不道德的。在超人的产生过程中,女性发挥着比男性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因果报应与道德信仰--兼评宗教作为道德的保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福统一是道德信仰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常常难以实现,导致了道德人生的困惑,动摇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而宗教善恶因果报应说正好迎合或满足了人们对德福统一理想的向往.宗教把善恶因果报应当作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一大法则,由此强烈地干预了人间的道德生活和人们的道德信仰.从人类历史上看,相信宗教所倡导的善恶因果报应律,对人们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人们不再把德福统一、善恶报应寄托在宗教的承诺上,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德福统一,就需要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一个具有伦理权威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善恶因果性有效运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简单和脆弱的。儒、释、道三教能够合三为一,共同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中国农民的思想、价值和观念。民间宗教信仰构成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民间宗教是我国社会底层人们的一种信仰方式。通过对民间宗教状况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农民的生活意义和精神世界。民间宗教在苏北的存在状况大体有佛教体系、道家体系、民俗体系和民间信仰四个方面。随着外界约束力的减少,农村民间宗教信仰中出现了管理混乱、工作网络不健全和过分夸大民间宗教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宗教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良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5):14-17,118
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梳理,择要论述了农村宗教活动发生的原因、农村宗教活动的特点、农村宗教活动的影响及对策问题,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的状况和有关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8.
世俗化趋势作为宗教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这股世俗化潮流在促进宗教发展,带来"宗教热"的同时,也带来了宗教信仰的冷淡与衰退,导致了宗教形式的保留和自身精神价值的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