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日本战争赔偿问题始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战争赔偿问题始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于群日本战争赔偿问题是战后对日处置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战争受害国的损失能否得到公正的补偿,关系到日本所允许保留的工业设施与水平是否与彻底摧毁日本战争潜力的原则相抵触,也关系到日本能否真正与战争受害国建立和平共...  相似文献   

2.
日本军事思想是日本国家和统治集团,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在古代至现代各历史发展阶段,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它反映了日本军事领域发展变化的进程。 一、日本古代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3.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侵华战争记述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尚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能够比较客观地记述日本侵华战争历史 ,但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史实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为 :极力回避对华战争的性质和责任 ,蓄意淡化和掩盖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 ,刻意强调日本受害和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 ,根本无视中国军民的抗战力量。这样的历史教育导致许多日本学生和民众不了解乃至不承认对华战争的基本史实和侵略性质 ,拒绝反省侵华战争历史并承担战争责任。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日本国民意识的日趋保守化和新民族主义的滋生 ,为这种历史教育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1592年到1945年,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发动了“壬辰倭乱”、“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等大规模兵燹。这一系列剑指东亚的侵略行动,定凋于丰成秀吉,承绍于明治天皇,膨胀于昭和时代,已形成隐秘于事实背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惯性。“二战”后主张切断战争『日J关联的意见,并不符合历史上日本人的自身说法和做法,却符合现代日本学界的个别表述。因此,钩沉每场战争之间的事实和逻辑隐情,还区域战事以本来属性.或许能对东亚问题的基础研究和现实关照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战争胜利54周年之际,日本学者若木规泰雄教授的大作《日本的战争责任》中文版与读者见面了。笔者有幸作为读者之一,深为该书的立论和论述所折服,相信它必将在中日两国构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作出积极的贡献。一《日本的战争责任》(以下简称《战争责任》)于1995年由日本原书房出版,分上、下两卷。全书由10章构成,前9章分别论述了日本军队何以相信刺刀能战胜坦克,士兵何以强悍好战、极其残忍,谁是军队的真正统率者,日本的战争目的,日本的大众传媒和国民为什么没能反对战争,以及政治家、官僚、学…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两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甲午战后不久,日本的学术界就开始了对甲午战争的学术研究,其间,经过近百年几代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从战前战后的研究的方法、方向、学术成就上看,战前和战后的学术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拟从日本战前和战后的甲午战争研究史的分析中,整理日本学术界的甲午战争研究的特点、倾向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并分析当今研究的学术动态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郭素美伪满的劳动统制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一项重要政策,“它既是关乎资源掠夺的经济问题,又是涉及法四斯统治的政治问题”①。这项政策随着日本在东北殖民统治建立和强化而被不断调整,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大、战争资源掠夺...  相似文献   

8.
对苏外交失败与日本无条件投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苏外交失败与日本无条件投降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黄革新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日本深感末日即将来临,在战争前途问题上,“战”与“和”两种不同主张的对立也日益尖锐。在德国投降3个月后,日本法西斯即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决定,就是这两种...  相似文献   

9.
浅析日本二战文学创作──兼议五味川纯平的《战争和人》南京大学陈薇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和长达十五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以日本失败告终。对日本人来说,“虽然心中有所准备,并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还是吃了一惊。室外炎热得很,...  相似文献   

10.
“谢罪外交”与“失言外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冯平近两年来,围绕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问题,一方面是细川、羽田、村山首相的“谢罪外交”,即三任首相都比较坦率地承认日本过去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错误的战争”,并主动作出反省;另一方面则是永野(...  相似文献   

11.
美国扶植与日本经济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秀芝 《求是学刊》2000,(3):115-118
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经济在战争破坏下,陷入混乱和崩溃之中。然而,在战后很短时间内,就复兴并取得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很快跃居资本主义国家前列。其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以及提供的一系列经济复兴援助,尤其是侵朝战争中的“特需订货”,为日本经济在50年代得以迅速恢复,60年代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是日本经济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对外行为方式在平时和战时迥然不同。20世纪50年代初的日本没有什么军备,然而朝鲜战争一爆发,一夜之间就成为美国的帮凶,反差之大,令人深思。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战场距离日本最近、日本卷入最深的一场战争。日本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直接和间接的军事、经济作用。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对美军发挥的直接支援作用有四:以扫雷方式直接参战;充当美军的前进基地;充当美军的后勤补给基地;参与对中、朝的禁运。在朝鲜战争中,日本得大于失:它以直接和间接地卷入战争为代价,借机重整军备、发展经济,推行吉田路线。  相似文献   

13.
在考察昭和时期日本知识人中国观的时候,作家武田泰淳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案例。在战前和战争中所经历的与中国相关的刻骨铭心的人生履历,战后对战争因果的深刻反思,使武田和不少具有与武田类似经历的日本知识人群体时时在关注、探讨中日之间包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诸问题,以中国为一坐标轴或参照系来思考日本的命运和未来。  相似文献   

14.
<不战公约>、日本国民的厌战情绪、币原喜重郎的和平思想、麦克阿瑟的作用等影响日本宪法和平思想的历史因素构成了日本宪法第九条的思想背景.以此为基础,分析宪法制定过程中的以及宪法条文中的"废除战争"与"放弃战争"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废除战争是目标,日本为此目标而率先放弃战争.批判拥有和平宪法的日本实质上扩充军备的矛盾做法.最后,研究市民防卫论、建立世界政府的可行性、以及跨国民间合作网络的形成等问题,为废除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西部地区的日军战争遗址主要是指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期间经过战争或用于战争遗留在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广大的黑龙江西部地区的遗址及遗迹,以及日本侵略者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留下的建筑遗址或遗物。对以齐齐哈尔市为中心的黑龙江西部广大地区的日遗战争遗址进行考察和梳理,有  相似文献   

16.
明治时期诞生的日本帝国主义自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战败,在这五十一年间一直战火硝烟弥漫。而在日本文坛,一些与战争密切关系的作家及其创作构成了日本战争文学的历史。在侵华战争开始以后,作家在无法实现"反战和平"的时代,被组成笔部队直接加入到战争协力的国策中去。笔部队等征用作家们在日本侵略战争期间大量炮制的战争文学多数俱为日军侵略战争摇旗呐喊之作,鲜有具备文学价值的佳作。根据自身的战争(战时)体验捕捉战争的真相,在此基础之上站在尊重人类的立场剖析战争的非人性的战争文学只能在战争结束以后,当人们普遍获得表现自由、思想自由的权利以后才能够出现。  相似文献   

17.
甲午战争赔款与日本经济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赔款与日本经济近代化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田久川1895年日本通过强订《马关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巨额战争赔款和大片肥美土地等一系列侵略权益;翌年又据该约强订《通商行船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由是大大加深,...  相似文献   

18.
胡澎 《日本学刊》2005,(4):58-70
1931年至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国内活跃着爱国妇女会、大日本联合妇女会、大日本国防妇女会以及大日本妇女会等军国主义妇女团体。这些军国主义妇女团体组织动员了几乎全日本的成年妇女,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后援和后方奉献活动,在维持战时经济、生活以及鼓舞前线日本军人“士气”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由于日本妇女直接支持了日本国内的战时体制,因此,她们不仅仅是战争的牺牲者和受害者,同时,也是战争的间接参与者、支持者和加害者,对这场侵略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之一就是日本企业建立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而这种文化是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文以日本企业管理中所运用的儒家思想要素为中心,试图揭示现代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近来 ,中日民众相互“信任问题”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 ,指出日本历史教育的原则是“掩盖侵略性质 ,推卸战争责任 ,拒绝反省认罪” ,中国历史教育的精神是“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促进中日友好”。日本的历史教育完全秉承日本政府掩盖侵略历史 ,回避战争责任的一贯方针 ,其根源是历史认识问题。这一问题既严重伤害了曾经深受日本侵华战争之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也将日本民众引向历史认识的误区 ,干扰了中日两国民众的沟通、理解与信任 ,这才是中日民众“信任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