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微言大义——重读《狂人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表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非常特殊的小说。它是鲁迅沉默多年之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小说的发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以一个狂人的形象诞生的,也标志着中国小说叙述开始从“无我”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的启发,但仔细研究两个文本就会发现,两篇小说各有其深刻的内在寓意。本文试图从小说本身出发来分析两个狂人形象的不同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以及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两篇《狂人日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文学史的长廊里,伫立着两个狂人形象。这两个狂人形象分别出自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一下这两篇作品,研究他们的关系和联系,对理解鲁迅文艺创作借鉴的理论,探索某些借鉴的规律,发展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有着重要意义。一、产生创作意图的相似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前夕,鲁迅发表了表现“深切”,格式“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作品是向封建制度、礼教进击的怒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开始时所爆响的第一声号炮。这篇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4.
余新明 《兰州学刊》2007,(11):192-195,191
《狂人日记》的篇幅不足五千字,却承担了反封建思想革命总纲的重大思想课题,并且在艺术上对传统小说形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这不能不归功于其狂人视角的选择.狂人是鲁迅观察中国社会的一双"陌生化"眼睛,他的独特思考方式,如反向思考、联想类比、反复诘问等等,使"自动化"的旧中国社会把它"吃人"的本质暴露出来.在艺术上,由于狂人混乱而独特的时间意识,使《狂人日记》里的十三则日记摆脱了线性时间的羁绊,呈现出一种"空间化"结构;狂人的独特思维方式还导致了一种"狂人语体"(跳跃的短句,多暗示、象征等意外之意)的产生,这种语体无疑提高了现代白话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马龙 《东岳论丛》2023,(5):50-57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的“月光”意象,是在创作者本人乐于赏月的现实审美活动与有机融通中西方文学文化传统的二重语境中生成的。因其在小说开端即发挥巨大的诱惑力,成为主人公狂人发狂或觉醒的契机,由此也就伴随对于狂人“是觉醒还是癫狂”两种存在状态的不同预设与理解而构成意蕴复杂的象征体。从“月光”意象的营造这一角度看,《狂人日记》还与鲁迅的其他小说之间保持着明显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2):121-126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显示了他对文学"形式"的选择与创造。狂人发现"吃人"真相,是一种哲人的反思过程。反思性的内容与"日记体"的层级形式,共同形成《狂人日记》的哲学言说形态。《狂人日记》借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具有哲学寓言的形态特征。理性往往淹没个性,假如没有哲学寓言形态,《狂人日记》的内涵则无法明显区别于当时的启蒙言论而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狂人日记》的"格式"是"表现"得以"深切"的凭借。这种哲学寓言形态使《狂人日记》成为鲁迅小说启蒙母题的一个发源。  相似文献   

7.
发表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非常特殊的小说.它是鲁迅沉默多年之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小说的发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以一个狂人的形象诞生的,也标志着中国小说叙述开始从"无我"向"有我"转变.  相似文献   

8.
喻镇荣 《晋阳学刊》2003,(1):105-105
鲁讯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一文中说,他最早发表的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人们历来认为《狂人日记》中“格式的特别”主要是指日记体的形式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但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狂人日记》还有一种“特别的格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意识流小说要求作家深入到人物意识的深处,了解人物由于客观现实的作用而引起的大脑的反映活动。它力求避免作家直接片面进行评论和叙述,而由人物直接表白他的内心感情和思想活动。《狂人日记》的…  相似文献   

9.
“狂人”论     
一我想从鲁迅《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狂人日记》中两个狂人形象的比较谈起.鲁迅笔下的狂人究竟是什么形象,自作品问世七十年来论者见解一直分歧,真狂、假狂说,战士、英雄亦或普通人说,初步觉醒的叛逆者、思想倾向进步说,狂人与战士统一说,象征形象说等等,至今难以一致;  相似文献   

10.
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又看了几篇分析文章,想对狂人的形象略加小议。 怎样分析狂人形象?认识是不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这个狂人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所创造的反封建的战士,他要冲破黑暗,挣脱多年的锁链。只是周围的人都被统治阶级压迫愚弄得麻木了,反而说他是发了疯,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封建主义的毒害。”另一种意见认为:“鲁迅学过医学,了解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知道他们神经过敏,多疑多虑,思想跳跃,很容易产生联想。他就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借助双关的语言和象  相似文献   

11.
论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问题黄承基一《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后,就以其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在《狂人日记》中,类似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便是鲜明的一例。首先《狂人日记》的结构是一篇把时序倒置,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成名作《狂人日记》历经百余年众说纷纭而又渐趋整合的密集评析,已形成文本整体上被重复论述淹没、被过度阐释覆盖的状况。但对于狂人向大哥宣讲“真的人”的道理,以及狂人最终忽然不药而愈并且随即“赴某地候补矣”的结局等关键细节,一直未有足以贯通作品全篇脉络的恰切解读。这些细节紧密牵连着鲁迅与他所了解的尼采思想和克鲁泡特金学说的隐秘对话,也直接映现着进入《狂人日记》创作之际鲁迅自己的精神际遇和人生规划。依循这些发现,有关《狂人日记》叙事肌理和思想蕴含的总体认识,可望推进到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一 《彷徨》中的《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孤独者》和《伤逝》等篇章,是鲁迅集中地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的艺术结品。《在酒楼上》又是这种探索的开端。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无疑也是一个受过封建主义教育而又发出了叛逆呼声的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间,早已出现过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是这篇小说的主旨显然不在于探索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而是要剖析和鞭挞封建伦理制度的“吃人”的实质。“狂人”这种揭露性的呼声确实是震聋发聩的,不过由于“狂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已经不可能冲出这个将他禁锢起来的家庭,他在这个封建家庭中所受的折磨和迫害。必然注定了自己悲剧性的结局,因此不存在进一步探索他的道路和命运的问题了。 至于《呐喊》中的《孔乙己》和《白光》,则是描写孔乙己和陈士成被封建主义制度腐蚀掉灵魂的故事,他们实质上也是被这个制度所“吃掉”的无辜的牺牲者。他们都曾专心致志地想沿着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道路去奋斗,希望能够在应试科举时侥幸获胜,挤进封建统治者的行列,然而他们毕生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鲁迅在这两篇小说中,都批判了他们那种陈腐和卑微的思想感情,然而对他们悲惨的结局却都表示了惋惜。他通过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描绘,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问世到现在,已经有六十一年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了今年,也足足有六十年了。在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发表的第二年,我们这个沉睡了几千年的东方古国,终于爆发了一次划时代的五四运动。在这“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第一次要求得到做人的权利,从而喊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这是一件历史的划时代的大事!这六十年的历史,是伟大时代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是从封建社会跃进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阶段的历史。但是,这伟大历史的开端,是和鲁迅先生这篇伟大作品——《狂人日记》的发表,紧紧地连结起来的。所以,我们今天要纪念这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也会自然地想  相似文献   

15.
《长明灯》和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样,着重抒写的是面对庸众的先觉者的悲衰,表现着作者明白、热烈的反对封建传统的精神;然而,从《狂人日记》到《长明灯》作者思想上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深沉的思索使小说在主题的揭示方面显得更为深切,艺术上则更趋成熟,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最近,学术界就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展开了争论。多数人依照传统认为《狂人日记》是现实主义作品,只有少数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浪漫主义作品。我的意见同意后者。下面试从作品的三个主要艺术特征——象征、理想和激情入手,对它的创作方法进行探讨。《狂人日记》的基本表现手法是象征。这种手法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贯穿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描写过“疯子”,但真正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成为文学典型的、至今仍在世界文苑中闪烁光辉的“疯子”却不多。果戈理曾在《狂人日记》中写过“狂人,鲁迅也在《狂人日记》中描写过“狂人”。果戈理是俄国的“散文之父”,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旗手,他们笔下的“疯子”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同样  相似文献   

18.
姜振华 《晋阳学刊》2011,(2):144-145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甫一出世,就震惊了文坛。它断言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这一观念很快就成为了几乎所有进步知识分子的共识,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肯定其固有的思想价值。然而,颇耐人寻味的是,这么尖锐犀利的观点却是出自"狂人"之口。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真假问题,迄今为止,大致可归纳为:“战士说”,“狂人说”,“寄寓说”。笔者以为对这一特殊而复杂的艺术典型,三说似乎都失之偏颇,本文试图对狂人形象的美学特征,作一点粗浅的辨析。读《狂人日记》,我们都会感到,几乎在每一处看到一个真正病狂者的地方,都会同时看到另一个活生生的清醒的战士的身影。狂人怕赵家的狗、怕路人、怕小孩,感到“他们似乎想害“他”,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这是一个病狂者多疑、过敏的病态心理反映,但我们似乎也同时看到,一个被封建势力迫害的战士敏锐清醒的目光和警觉的  相似文献   

20.
在对鲁迅《狂人日记》的研究中,不少论者对小说主人公“狂人”的原型相当重视,并有所论列。王士菁同志在《鲁迅传》中,于叙述“狂人”原型发病情况之时,还引述了一封病人所写的绝命书——此信现在保存于鲁迅博物馆。这封绝命书,应是研究这位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进而对比研究“狂人”形象的很有价值的资料。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笔者向鲁迅博物馆求教;承鲁迅博物馆热情协助,寄来了经鲁迅保存下来的“狂人”原型阮久荪的四封书简(包括上述绝命书在内)的抄件。笔者对鲁迅博物馆的同志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和敬意。为了和同好者共同研究这些材料,现将书简转录于下,并陈述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