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以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比较为视角,论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在人权保障方面的进步,同时指出了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间仍存在的差距。重点介绍了辩护制度和强制措施制度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CCPR)及其《任择议定书》是国际人权领域很重要的条约。本文根据国际法基本理论,对ICCPR及其《任择议定书》的保留、限制和克减这三个重要问题进行阐析。  相似文献   

3.
国际人权框架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被称为所谓“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1966年,这份“宣言”中的规范通过两个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  相似文献   

4.
一、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中有利于被追诉人的原则二战后,联合国在各会员的积极参与下,制定了一系列以保障人权为中心的国际法文件。以《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为基础,构成了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体系。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中,确立了一系列有利于被追诉人的刑事诉讼原则。1.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既是国际公约确认和保护人权的原则,也是联合国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和推行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第11条规定:“凡受到刑事控告者,…  相似文献   

5.
国际人权法与我国的死刑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保护生命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并已成为了国际人权公约一项重要内容。二战后国际组织通过起草与制定国际公约来限制、废除死刑的适用。限制死刑直至废除死刑是国际公约对死刑的基本态度。在批准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后 ,遵守《公约》的要求将转化为我国的国家义务。我国应及早对现行死刑政策进行调整 ,为《公约》在我国的生效实施做准备  相似文献   

6.
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最重要的国际人权公约,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权利。中国已经签署该公约,但还没有批准。本文介绍了公约的背景,分析了中国批准该公约的困难和解决途径,以及中国批准之后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闫厚军 《理论界》2006,(11):88-89
我国政府一直为批准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做积极准备,但死刑制度的去留仍然是国内法与公约相左之焦点,本文就我国死刑制度的历史发展趋势、当前死刑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废除死刑所需的物质条件与人文背景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制度起源于西方,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其作了明文规定。我国立法尚未确立沉默权制度,与公约的规定存在很大差距。从人权保护、制止刑讯逼供、平衡刑事诉讼双方控辩力量等方面来看,当前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均有必要性。从现实国情出发,我国应建立有限制的、与鼓励坦白制度相结合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国际人权宪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已经签署该《公约》,但尚未批准。本文指出该《公约》有不同的中文本,研究了其中比较通行的现代汉语文本,发现了其中的诸多谬误。文章建议中国政府组织各部门和专家研究《公约》的文本问题,建议我国政府确定《公约》中文作准本,以便《公约》的批准和执行。作者还提出了解决《公约》中文本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吴英  张元  杨玉秋 《理论界》2006,(6):114-115
最高法院已经决定,将以前下放到省级高级法院的死刑核准权统一收回,由最高法院行使。这真正兑现了现行《刑事诉讼法》有关死刑核准权由最高法院独家行使的明确规定,真正体现了在“人命关天”的死刑核准问题上司法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理念。本文拟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死刑规范为线索,展示公约对死刑的限制,剖视这种限制的原因,在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力图为完善我国的死刑制度寻求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11.
What motivates compliance with “toothless”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nor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cedures that allow individuals to petition a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body,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 alleging state abuse of their treaty-protected rights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Using methodological tools that account for selection biases arising from a country’s decision to authorize petitions and its subsequent propensity to be targeted by abuse claims, I find that basic civil rights and religious freedoms improved after states were found to have violated their human rights treaty obligations, whereas physical integrity abuses such as disappearances and extrajudicial killing were somewhat more impervious to change. These findings are interpre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cept of “coupling” as borrowed from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reaty design and enforcement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utcomes of individual abuse claims filed against states under the First Optional Protocol to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as decided by the Human Rights Committee (HRC). Results from selection models that account for a country’s initial decision to join the Optional Protocol and an individual’s subsequent decision to file a complaint under it show that the substantive nature of complaints were more determinative of HRC outcomes than were country-level characteristics. Claims relating to due process rights, civil liberties, and political freedoms most often resulted in violations, whereas claims pertaining to discrimination, suffrage rights, and the rights of women and children were much less successful. Only two country-level characteristics robustly affected HRC outcomes, net of rights claims: democratizing countries were found in violation at higher rates than were other countries, while violation rates declined as a function of aggregate wealth.  相似文献   

13.
现代许多民主国家的宪法,都将言论自由作为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予以保护。在一些国际和地区人权条约中,也制定了细密的表达自由之人权标准。这些规定既是对一种普世价值的认同,也为制度建设,尤其是法律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依据中国现行宪法和其他法律与表达自由有关的规定,阐明了表达自由在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在人权入宪且中国政府已经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情况下,文章还介绍了表达自由的人权标准。  相似文献   

14.
空间权若干问题在物权立法中的体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空间权分为空间所有权与空间利用权。我国土地公有的性质决定了空间所有权只能是公有 ,一般主体取得的只是空间利用权。作为空间权的标的 ,“空间”范围仅指在附属于地上权空间之外的由国家或集体所有的空间。地上权人对自己土地一定上下空间的使用 ,是地上权的当然附属部分 ,不能作为独立的空间权的标的。此理论为我国正在起草的物权法应如何规范空间权提出了参考性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论人权规范     
人权是宪法研究中的永恒话题。人权价值作为立宪主义的价值核心,往往表现在宪法文本和宪法规范之中。人权规范的本质即是人权价值的规范化表达、人权价值的法定性存在。人权规范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从理论学说到人权宣言阶段;第二,从人权宣言到人权立法阶段;第三,从国内立法到国际立法阶段。人权规范在宪法文本中往往具体表现为人权条款。我国宪法文本中的人权条款一般是指2004年修宪时新增加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  相似文献   

16.
反驳与反诉是民事诉讼法学上的重要概念,在实践中对反诉和反驳争议较大,直接关系到民事主体的权益,而民事主体的争议往往都是因其实体权利受影响而引起的。文章试从民事主体间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出发,并结合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等各种诉的种类来分析反诉与反驳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结社自由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世界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宪章对保障结社自由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国对结社自由的保障在各种宪法文本中均有体现。组织农会是亿万农民行使结社自由权的重要内容。从历史上看,中国农会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发展,也曾产生过惊天动地的影响。但因种种原因,农会在中国这个农民人口最多的国家却静悄悄地走向了消亡。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重建中国农会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如何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重建农会,充分发挥农会在新时期沟通政府与农民、维护农民权益、促进政治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特有功能,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权作为基本权利,不仅具有主观权属性,也具有客观法属性,这为社会权可诉性的"司法与准司法"路径提供了宪法依据。宪法诉讼是社会权在宪法层面可诉性的本源路径,我国宪法诉讼应采用"最低限度主义",通过运用宪法明示性条款直接保护社会权、通过审判发现宪法中的默示性社会权等方式缓慢稳妥地促进社会权的司法保护。宪法解释是中国语境下社会权可诉性的路径,我国宪法解释宜采用"原旨主义"解释方式。在宪法层面,通过对宪法条文涵义与国家政策的宪法解释来保护社会权;在民法层面,通过对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的解释来保护社会权;在行政诉讼法层面,通过肯定性行政救济手段与扩大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来保护社会权。  相似文献   

19.
论专利权保护与平行进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娟 《北方论丛》2006,(5):141-143
平行进口是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一大热点问题。对于“权利穷竭”理论与“地域性”理论的研究取向,成为可否适用平行进口的关键之所在。由于世贸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协议》没有提出明确和统一的原则,因此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及利益趋向而采取不同立场。中国就平行进口问题依照TRIPS和专门的知识产权条约的相关规定,形成了自我发展的立场。我们从国际货物贸易中的专利平行进口问题的含义,重点以“权利穷竭”原则与“地域性”原则两种理论依据有关专利平行进口内容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专列汉以进口权来禁止平行进口比支持平行进口更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