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狭义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夫妻之间即婚姻主体对广大妇女所实施的家庭暴力行为.当前,我国存在的家庭暴力问题,使广大妇女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严重地侵扰着家庭的安宁,破坏着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家庭暴力的现状,深刻分析家庭暴力产生的根源,理性思考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途径,对于保障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建立和睦安宁的家庭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日益严重的家庭暴力破坏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妇女遭受家庭暴力问题近年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力求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家庭暴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暴力问题,已成为当前严重损害广大受害妇女身心健康和妇女权益的重大问题。家庭暴力不但时刻威胁着受害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对社会安定团结局面构成了严重的危害。防治并消除家庭暴力,是构建两性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必须采取联防联治的措施才能有效防治并最终消除家庭暴力。  相似文献   

4.
试论家庭暴力对妇女人权的侵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暴力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家庭暴力的广泛存在,严重地侵害了妇女的人权。妇女占世界人口的一半,她们的人权状况是世界人权发展的显著标志。在社会日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当今,探讨妇女人权保护与家庭暴力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庭暴力是我国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最复杂、同时也是最为隐蔽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预防家庭力的根本在于实现男女性别平等,应积极推进"社会性别主流"战略;消除家庭暴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妇女自身的素质,应深化"女性素质工程",建设和完善以国民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和妇联教育培训为依托的"一体两翼"的全国妇女教育培训体系;防治家庭暴力的核心在创设以政府为主导、多机构参与的反家庭暴力综合机制,以形成各参与机构相互配合的受害妇女救治网络;规制家庭暴力还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机制作保证,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家庭暴力的综合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6.
积极推动对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5世妇会的重要成果《北京宣言》与《行动纲领》中突出的关切领域是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国际社会对家庭暴力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已经形成了共识:即将对妇女的暴力问题与妇女人权、妇女健康、妇女精神卫生,和女童问题等同,认为它不仅仅是妇女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妇女权力的问题.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NGO)在95世妇会和北京十5精神的影响下,积极促成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对执法人员进行社会性别培训,使他们转变认识,成为反家庭暴力的第一道防线.建议在社区建立监测网络和实施模式,有效地制止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7.
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妇女身心健康、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值得重视的是,现阶段中国农村妇女所面临的家庭暴力呈现出了复杂性和较普遍性.本研究在对中国农村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挖掘其深层原因,进而探索预防乃至消除针对中国农村妇女家庭暴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吴晓在2006年第1期《妇女研究论丛》上撰文《报道家庭暴力:新闻专业主义给中国媒体的借鉴与思考》中指出,家庭暴力,特别是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是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禁止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并对家庭暴力的力量和干预对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中国自20世纪以后,家庭暴力问题逐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丈夫对妻子施暴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丈夫对妻子施暴这一类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 ,探讨了此类家庭暴力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传统封建思想遗毒、男权文化、社会的宽容、某些男人素质太低、一些妇女太软弱是家庭暴力问题的内在原因。提出了建立防范家庭暴力的社会预防体系的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家庭暴力是一个普及全球的社会性问题,家庭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家庭暴力行为是对妇女人权的侵犯,是影响妇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了更好地维护受虐妇女的权利,必须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笔者在此就家庭暴力的内涵、危害、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人们从法律、社会、心理各层面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给予更全面、更适当的协助,把家庭暴力降低减少到最低的限度,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