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中国法文化对外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进路与出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了法律文化对中西商业及商法发展的不同影响,从商主体的法律地位、商业法律的形成以及封建经济对商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揭示了商业及商法发展与法律文化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19世纪40年代 ,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封闭的中华帝国大门。从此以后 ,中国的文化阵营发生了大分化 ,中西哲学和文化的优劣得失之评价比较成了哲学和文化的重要课题。那么 ,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中西哲学与文化之争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分析比较评价人类不同文化的尺度又是什么 ?手中的这本《合理性的询问 :理性视野中的中西哲学与文化》是方同义同志多年来孜孜不倦、勤思苦耕的一大成果。本书以询问为题 ,探究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佳状态 ,构画了人类的理想家园———实践合理性的世界 ,并以此作为新理性的精神 ,系…  相似文献   

6.
法·权·情──中西传统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之一龙大轩在中国和西方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政治、经济、教育不同等多种原因,人们对法律的认识难趋一致,进而导致了,法律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化形态的不同历史类型。翻开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二十四史和琳琅满目的欧...  相似文献   

7.
陈璐 《学术探索》2013,(1):114-118
在“中西古今之争”的问题上,梁漱溟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对当时的西化派的。当然,梁漱溟在某种意义上也承认中西文化之同,并以此为立论的出发。他阐述了中西之同两方面:共时方面的文化三层说和历时方面的文化三期说。实际上,梁漱溟所认可的,只是中西不能相提并论,一古一今不能等量齐观。其实,在中西之别和古今之异中,梁漱溟更强调的是中西之别,古今之异根于中西之别。因此,有些中西之别是古今之异,有些则不是,关键要看它在哪一个层面上来说。所以,中西古今不能一概而观,文化的不同既有中西之异,又有古今之别;中西之异比古今之别更为根本。或许正如梁漱溟所言,我们所需要的思想,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意志。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西古代史学演变的不同途径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比较史学中的平行比较之法,对中西古代史学的发展轨迹作了纵向考察,力求透过两者的不同文化传统或宗教背景,从史学运行的机制、功能、观念、方法等多视角的剖析入手,对其演进的不同模式和历史影响作出合理的解释.文章认为,中西古代史学因其间利弊相伏、精芜并生,不能简单用“优”、“劣”来定性概括.  相似文献   

9.
同样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不同比较者对比较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和选择并不相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如有人是为了论证“中不如西”,鼓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推行全盘西化;有人是为了阐明“西不如中”,力行民族文化本位主义,拒绝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有人是为了说明中西哲学是绝然对立的两种类型,“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彼此各走自己的路,互不相涉;有人是为了“建立一个整体定位的世界哲学体系”,如此等等。中西哲学比较作为哲学认识活动,认识主体有此多极取向之目的应属正常。问题在于,不同的目的祈求和价值理解会将中国哲学引至判然不同的归向,直接关涉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  相似文献   

10.
法律理念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不同的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不同的法律理念。中西方传统法律理念具有法集团本位与法个人本位、公法文化与私法文化、法律的伦理化和道德的法律化等不同特点。造成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不同。通过中西传统法律理念的比较可以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等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11.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A Judge Dee Mystery)是东西方文学互补与交融的奇葩。作者以西方之身,写中国古代的事,中西法律文化意识融贯始终,是文学与法学结合的典型作品,也是中西文化混融的范例。中西异质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下,这部作品在传播中却得到中西读者双方广泛认同,取得双向交流的显著效果。法律文化是探案小说必然涉及的问题,折射着双方文明最为迥异的部分,高罗佩却做到了在作品中化解矛盾融和共性,使中西读者在对狄公的共同价值认同上,最大程度增加了彼此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之感。  相似文献   

12.
伍廷芳的中西文化观崔禄春伍廷芳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外交家,也是一位系统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先进人物。他曾两次出任驻美公使,前后计及八年,其间,他多次以演讲或文章的形式论及中西文化问题。晚年寓居上海时撰出《美国视察记》一书,对中美文化有所比较。本文拟对伍廷...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终其一生也未能给出完美答案的旷世之迷:"李约瑟难题"。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予以尝试性的回答,包括科学革命结构在中西不同时期发展的历史命运;中西哲学之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古代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以及宗教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是如何渗透到科学精神中去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之间通过接触,能够彼此增进一些文化背景的了解。二者在不同的思维方式、抒情方式、表达方式中,存在着异中之同。如果不同文化的概念都是不同质的,那也就不存在文化上的比较研究了。一个时代的主导思潮对思想文化的兴衰会起决定作用。中西哲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就其所涉及的领域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都有某种类似或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陶红霞 《人文杂志》2004,(5):190-192
中西文化观是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 ,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探索和回答。在对这一问题的观照和反思中 ,毛泽东与李大钊表现出了诸多趋同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 ;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 ,创造中国新文化。其中 ,李大钊对毛泽东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海外华人学者在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比较诗学语境下对中国文论、中国诗学、中国美学的阐释与研究,是一个极富学术价值和文化战略意义的课题.这一研究,不仅开启了一扇研究中国古典文论、中国古典美学的“南风窗”,为目前的文论研究吹进一阵清新的海外之风,而且对我们所热议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参与,提供有了力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找到中国文论的源头活水和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人的问题上,通过比较长短而扬弃,相互交流而推动,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本文拟对中西人学进行粗略的比较,以求教于大方。一、古、近代中西人学之比较比较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不同事物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笔者认为,在古、近代思想史上,中西人学的同一性(或相似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韩非与马基雅弗利为中西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虽然不在同一个时代,然而他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却有惊人的相似.对两人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寻找其类似之处,探询其不同的原因,可以找出中西法律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之处,对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末中西竞争语境下的刑律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由沈家本所主持的修律活动是法律史学界持续探讨的一个话题 ,治近代法律史的学者几乎都对此问题进行过探讨。然法律或法制的变革是晚清“变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西竞争、西潮激荡而带来的这一时期思想、社会的急剧震动和变故 ,是研究清末法律变革问题时所应该参考的、不能与之割裂的大背景。本文将尝试从清季中西竞争这一语境着眼 ,主要以刑律的修订为例 ,探讨清末的那次“法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鹏 《河北学刊》2006,26(2):45-49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