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晚生代”作家是跨世纪的一代,是文学自觉的一代,在写作上他们特立独行,以独特的审美理念、审美视角、审美情趣,轻松而敏锐地进行创作上的探索和超越,在对传统的否定中继承和创造,以实验主义的姿态建构汉语言文学的诗学精神和新的表现图式。  相似文献   

2.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欧美城市文学看,有别于传统地缘所暗含的人地间相互依存的情感指向,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通过让人无地可依而抑制人的自然情感的异化空间。在这一本应通向外部的情感却业已丧失的历史进程中,作为情感症候的人的姿态,因其现象性地居中,成为城市文学记录这一丧失过程的中介。故此,姿态与情感间的关联性,在围绕城市场域的回环性分析中获得呈现,而一同呈现的就不再是无法驻足的城市,而是既能哀悼也能好客的城市。借助南希对共-通-体的思考,在城市经验日益渗透日常的当代,这一为他者让出位置的姿态,并不隶属于情感,而是源于外部的情感对内锁的主体重新进行调谐的共-显。  相似文献   

3.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重要的都市老年女性的书写者。在她的都市地理书写中,她着重描写了四个都市老年女性的生存地理即:流动音乐地理、日常消费地理、住宅景观地理和记忆杂糅地理。本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入手,分别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四个都市地理空间和场所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作品中文学与地理相互塑造和影响的互动关系对老年女性身份的确认和影响。这种探讨不仅提供了理解人类都市生活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不同方式,而且加深了对都市老年女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进而彰显了莱辛都市老年女性书写的独特视角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女性都市小说回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莓 《江汉论坛》2002,(1):91-94
本文以20世纪女性都市小说为考察对象,以二水分流,合而为一描述中国女性都市小说的发展轨迹,重点分析了庐隐、丁玲、张爱玲、草明、张洁、王安忆、张欣等人的创作在这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还从小说视角、人物塑造、心态刻画上阐释了女性都市小说对都市文学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了女性都市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这一类小说的后续创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尤 《江西社会科学》2007,4(7):100-104
都市作为一种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女性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条件。都市舞台中旋转的女性文学,不仅表现了女性阅读都市的意识和立场,而且通过写作进一步塑造和想象了都市的现状与个性。都市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其欲望化空间为女性欲望在文学中的表达提供了可能,而女性文学又使都市的欲望得到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的腾飞中,中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都市的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繁荣的标志,关注都市研究都市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话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努力从事都市文化的研究。2006年11月18日至20日,中心主办了“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于都市文化、都市文学展开了研讨。本组稿件有不同的视角:《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分析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特点,并关注上海城市规划的现实与未来。《文学文化讲座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关注近些年来北京的文化文…  相似文献   

7.
女性形象是新都市文学构成的因素。新都市文学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一系列新都市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的风采,这些女性形象通过个人的艰苦努力,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和自身人格的独立,同时又牺牲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牺牲了爱情,在新都市女性亮丽的背后,藏掖着多少辛酸。她们正影响和创造着新的都市文化和文明,同时也重塑着自己。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新市民文学缘自新市民阶层的形成以及这一阶层感受和认知现实人生的心理内容与情感方式。新市民文学的创作者大多关注城市底层生活,以植根于乡土中国的人生启蒙者的文化姿态来写作。同时,创作者基于"故乡尺度"抑或是传统乡土伦理的写作立场,使得他们的作品感受冷静、思考理性、表达智性。在一定程度上,卢卫平的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应该就是新市民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都市、都市文化等概念从历史与逻辑、传统与当代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梳理,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研究都市与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从城市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看,都市代表着当代都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形成于都市这个特殊的人类生活空间、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与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都市文化直接表现为一种与城镇或中小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从逻辑分析上讲,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划分为道德、科学与人文三种语境。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在学术渊源上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有密切关联。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人文语境的存在,为沟通中西两种都市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提供了经验基础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10.
徐訏小说中对女性具有独特的写作视角和人文关怀,徐訏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有"圣女"意识、"侠女"意识和"厌女"现象。他笔下的圣女脱俗而痴情,侠女智勇双全。徐訏对女性的态度是崇拜与仇恨并存,他眼中的女人具有纯粹和诗性的特质。徐訏用大量作品去爱女性、恨女性,他通过写女性所得出的哲学命题具有人类文化本体论意义。和曹雪芹相似,徐訏对女性的观照来自于他本人对女性的特殊的情结,徐訏的美学思想影响了他对女性的态度,形成了他思想中独有的女性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天津城市的变化不仅催生了新的关于城市的文学,而且也形成了通俗小说与新文学一起发展的态势。前者描述了乡土文化与传统城市的败落,后者则以现代知识分子的视角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景象。尽管二者有着雅俗之别,但它们共同建构了反对都市现代性的美学现代性,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都市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南方都市文学主要指以长江以南的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等一些发展较快的都市为题材的文学。南方都市文学已成为我国都市文学的主体部分。一、我国都市文学发端于上海3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都市文学(或城市文学)的命名。茅盾《子夜》的出版,被人们看作是我国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13.
卫慧、棉棉采用身体写作这种激越的书写方式,大胆展示被男权文化遮蔽的女性身体和扭曲的灵魂,从边缘处尽情诠释女性独特的经验;她们用决绝的姿态,颠覆传统道德秩序,打破父权神话,挑战整个男权文化机制。同时,女性文学在实践身体写作这一富有探险性意义的举动时,要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避免被男权文化“反攻倒算”为满足和挑动消费者窥私欲望的符号,只有这样,身体写作才能成为解构男权文化最有力的冲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都市文学的角度对曹禺的名作《日出》进行了重新审视,肯定其填补现代文学都市题材戏剧空白的文学史意义,同时,在与1930年代都市小说的对照中彰显曹禺对都市题材独特的关注视角。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城市病”成为文学重要表现内容,其通过隐喻的方式映射城市发展现实问题,体现作家的批判立场。在文学作品中,“城市病”与人的病症在生态层面呈现出交互性,在人文层面存在同构性,而且作家对“城市病”的批判常常与乡村乌托邦建构相对应,体现了城乡价值对立的思维。在“城市病”文学书写中,作家通过时空维度建立城与人病症的联系,挖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但在主题表达、写作姿态、介入视角等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随着城市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学的不断成熟,文学对“城市病”的书写将走过自觉阶段,在现实性和文学性两方面形成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都市的诞生催生了都市文学的发展.台湾文坛的都市文学主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不断为人演绎.台北的都市文学形象及其复杂的城市发展进程,为都市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来源.在这被现代文明解构复又重构的都市世界中,台北的异面呈现和主体重建,在台湾著名作家朱天文、朱天心姐妹的笔下,伴随着对现代物质的描写和古旧记忆的探寻,直面历史地理学的当下焦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对情爱主题的抒写,凸显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变化过程。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是以“爱的解放”的姿态出现的,主要是为了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中国当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则主要是以女性在爱情与事业、事业与家庭的两难抉择中的困惑与迷惘为中心,潜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扬女性的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代既是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繁荣发展阶段。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叶灵凤等组成的现代派群体在半殖民地的都市文化语境中,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着于先锋艺术追求。在他们的文学想象中,都市摩登女性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表征,男性主人公则大多仍背负着东方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徘徊于现代都市,从而标识了创作主体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与焦虑。  相似文献   

20.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寄予了国家的基本想象和梦想。为了探索城市书写与国家梦想之间的结构关系.我们从文本的角度分析改革文学、津味文学、小洋楼、租界等不同城市书写形式与城市文化建构的互动,解读都市文明的现实状况及其深层文化内涵.并在这种分析与阅读中期待建构具有中国文明传统的都市文明和国家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